红 色 摇 篮 音 画 谱 新 曲

滄桑正道

<strong>王 若 伊 简 介</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福建永定人,艺术学博士。•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现就职于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媒介与文化生态。发表学术论文《“中央苏区战斗艺术传播”初探——传播学视域下的理论空间》(CSSCI)、《书法的新媒体传播研究》等。出版学术专著《红土革命视听》(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材《影视文化传播》。<h3> <h3><strong>《红土革命视听</strong></h3></br><h3><strong>——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strong></h3></br><h3><strong>简介</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本书以闽赣一带农村社会为焦点,回溯中央苏区时期的历史烽烟,聚焦1927-1937年间与土地革命运动相伴而生的一段“红色艺术传播史”。作者深入剖析红色艺术传播活动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历史境遇,对苏区实践中形成的革命视听景观展开全新解读,力图揭示乡土语境下诉诸视听感官的艺术传播与革命社会的发展之间构成的张力关系;呼吁人们关注苏区时期红色艺术,重视其极具时代特征的艺术个性、独特的传播经验,及其对红色艺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h3> <h3>初秋,喜迎丰收时节,莲花山下的龙津河畔花果飘香,沿岸树木的红叶、黄叶、绿叶…在空中飞扬,美如一幅多彩的大写意中国画长卷。</h3></br><h3>2023年8月26日上午,由龙岩市文联指导、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王若伊著作《红土革命视听》首发式及研讨会”在莲花山下龙岩荣顺国际大酒店会议厅举行。</h3></br><h3>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龙岩市作家协会发来贺信贺电。</h3></br><h3>该书是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也是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的学术专著,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h3></br><h3>龙岩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德昌到会指导并表示祝贺。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钟建红致辞,副主席邓益敏、朱荔婷、熊永富出席研讨会,会议由朱荔婷主持。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郭培明、泉州市文学院院长张明、以及我市文艺评论家代表和各地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h3></br><h3>作者王若伊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创作思路和创作背景,分享创作中的感悟。綦鹏、兰寿春、刘涛、张强四位专家教授作主题发言,他们从著作纵向到横向的各个视角分别进行探讨与点评,深度阐述和挖掘该书的多重意义;张明、孔素芳、谢耀南、邱美煊、刘秀梅、詹鄞森、江毅、陈章群、张晓娟、杨晓勤、郑颖璐等文艺评论家和与会来宾纷纷发言,针对新书的内容、学术价值、社会意义以及该书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h3></br><h3>研讨会直入主题、务实高效。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老中青文艺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学术气氛热烈而融洽。严谨求真的文艺批评精神在理性探讨与真情沟通中激发弘扬。</h3></br><h3> <h3><strong>王若伊理事:</strong></h3></br><h3>欣闻您的学术专著《红土革命视听——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已正式出版并将举行新书发布会,我会表示热烈祝贺!这是您长年研究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重要成果,开拓了我省红色文化研究的新路径,也提供了学术研究与艺术批评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您是我会理事,大作问世必将增厚我会学术底蕴和批评底气,众同仁与有荣焉!期待您再接再厉,推出更多佳作。预祝新书发布会欢欣鼓舞,取得圆满成功!</h3></br><h3>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h3></br><h3>2023年8月25日</h3></br><h3> <h3><strong>龙岩<strong>市</strong>文艺评论家协会,</strong><strong>及王若伊老师:</strong></h3></br><h3>欣闻贵协会的学术专著《红土革命视听--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已正式出版并将举行新书发布会,我会表示热烈祝贺!</h3></br><h3>本著作的出版发行,是闽西文坛的一件大事,从文艺美学、传播学的角度,将苏区文艺与革命叙事融合成文,是一次独辟蹊径的创新研究,这是闽西红色文艺研究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苏区文艺传播的重要成果。当然,这也是我市评论家协会的盛事,在此,龙岩市作家协会对市评论家协会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对王若伊老师表示热烈祝贺,大作问世填补了我市红色艺术传播研究领域的空白,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h3></br><h3>福建省龙岩市作家协会<br></br></h3></br><h3>2023年8月26日</h3></br> <h3><strong>龙岩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strong><strong>邱德昌致辞:</strong></h3></br><h3>今年龙岩市的红色文艺活动高潮迭起,上半年市文联市文旅局等单位联合在龙岩美术馆举行了闽西走出去的红色美术家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及其研讨会,紧接着新罗区文联举办了红色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8月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90周年座谈会在福建龙岩上杭举行,本土剧作家编剧的电影《毛泽东在才溪》再次引起关注。今天的《红土革命视听——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的首发,又将今年我市红色文化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祝贺作者王若伊,也祝贺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h3></br><h3>该著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意义:它通过对我们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文艺活动进行理论研究,总结了苏区时期我党我军“文艺为了谁?”“文艺如何做?”“红色文艺传播效果如何?”的课题,这也正是习总书记一贯所倡导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学习传统、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文艺指导思想。二是学术价值:该著作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以艺术传播学角度研究红色文艺,视角独特,它不是像过去常用的简单手法,即单一地通过红色文化挖掘展示或者单纯的文艺形式来表现红色文化,而是从传播学的研究角度入手,把1927 年到1937年这10年间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生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其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h3></br><h3>建议作者未来可以关注闽西抗战时期红色文艺传播史,我们闽西抗战时期这一段历史的红色文艺资源也非常丰富。期待王若伊能够再接再厉,继续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取得更新成果。</h3></br> <h3><strong>泉州市文联副主席、</strong><strong>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strong><strong>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strong><strong>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strong><strong>郭培明:</strong></h3></br><h3>《红土革命视听》一书资料翔实,涉猎丰富,立足传媒生态,研究设计新颖,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艺术学、传播学的视角,角度新,视野阔,体现出新一代学人的敏锐目光及扎实学养,开拓了苏区文艺研究的新疆域。与注重实物考证、偏于阶级分析的一些研究文章比较,年轻的王若伊更善于从新的维度重新审视苏区艺术史,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观察历史现象,从而为史学研究服务当代文艺发展提供了启发与借鉴。“苏区文艺是毛泽东文艺宣传思想的早期实践,此后的延安工农兵文艺体制的形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皆萌发于此时”。可以说没有中央苏区革命文艺的探索,就没有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大发展。从借助民间形式到改造民间形式到再造民间形式,文艺家们参与构建了党的主流意识。从源头看,中央苏区从诞生起就开始了红色文艺的传播。书中通过语境分析、传播模式分析,论证了传播策略与社会效果的相关性,体现了红色文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为我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独特贡献。作者对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研究,也提醒在理论研究中要处理好审美性与政治性的关系,要重视底层社会群体鉴赏趣味。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h3></br> <strong>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strong><strong>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strong><strong>泉州文学院院长</strong><strong>张明:</strong><h3>我从三个方面谈感受。</h3></br><h3>一是新的视角。该书一改过去我们常用的文艺视角,而另辟蹊径采用了一种严谨的理论研究方式进入红色文艺,这无疑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h3></br><h3>二是新的突破。该书从文艺传播学的角度关注苏区时期红色文化,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和总结红色艺术传播生态的特征与模式,为苏区文艺研究拓展了新空间,这是它实现的新的突破。</h3></br><h3>三是新的传承。对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的思考,作者王若伊以青年学者的研究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我们如何在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启发。</h3></br> <strong>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strong><strong>钟建红致辞:</strong><h3>《红土革命视听—— 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是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对王若伊该著作的出版表示祝贺!该著作以现代传播学的视角全方位研究苏区红色艺术,填补了闽西苏区艺术传播研究的一些空白领域,可以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红色文化艺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发展,具有比较高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对当代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艺术起到了“教科书式”的作用。</h3></br> <h3><strong>画家、文艺评论家,</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strong><strong>邓益敏:</strong></h3></br><h3><strong>浅谈《红土革命视听》读后感</strong></h3></br><h3>文/邓益敏  </h3></br> 王若伊论著《红土革命视听》一书,基于传播学的新颖视角,将苏区红色革命文化的真面貌进行一次集中反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红土文化作为红色革命文化遗产的精神核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著作不仅论述了苏区时期红色文化艺术机构的建立与运行,还将红土革命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艺术元素的形成与发展逐项论述,如红色绘画、红色图标、红色标语、红色邮票、红色印刻、红色报纸、红色杂志、红色歌谣、红色戏曲等,并与其特定的时代、地域、人物建立关联,史论结合,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多彩的苏区红色艺术画卷。同时,作者站在新时代新视野,审视红色历史文化艺术并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和探索,从艺术学、美术史学、考古学、传播意义、收藏意义等各方面切入,回顾以往,启示当下,这对于苏区红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个人认为,若《红土革命视听》能够把毛泽东红色文化宣传思想的精髓融入书中加以论述,或可画龙点睛。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宣传要贴近民众,倡导宣传工作要写有思想的短文章,语言文字要易读易懂,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本书所探讨的红土地文艺传播现象正是这一思想精髓的生动体现。 <h3><strong>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strong><strong>熊永富:</strong></h3></br><h3>王若伊博士用现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央苏区时期十年的文艺传播进行研究,将散落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街头巷尾、雅俗共赏的各类革命视听文艺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红土革命视听的规律、内涵和历史意义,不仅给它们正名,也拓展了红土革命文艺研究的时空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h3></br> <h3><strong>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孔素芳:</strong><strong></strong></h3></br>作者的外祖父是一位令人景仰的革命老前辈,生前十分关注老区发展,家中收藏许多红色文化书刊。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如此年轻的红色文化研究者,创作出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我想一定是受到家传之风的深刻影响。祝贺若伊,也希望她以后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h3><strong></strong><strong>中共龙岩市委党校</strong><strong>科研与决策咨询部部长</strong><strong>谢耀南:</strong></h3></br><h3>祝贺若伊博士新著出版,这是她长期研究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书本我浏览了一遍,它以独特的学术视角考察苏区文艺传播史,总结传播规律,提炼学术见解,路径新颖,观点独到。著作的主要学术价值,可以归纳为它系统总结了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9种形态、6种模式、3种景观、2个功能。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继续进步。</h3></br><br></br> <strong>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strong><strong>龙岩市作家协会副主席</strong><strong>邱美煊:</strong><h3>作者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展开苏区文艺的书写,这恐怕确实是只有当代青年学者才能拥有的思维和敏锐。该著作的书写方式,可能会给龙岩红色文化领域的写作者带来重要影响。</h3></br> <h3><strong>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教授、</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strong><strong>兰寿春:</strong></h3></br><h3><strong>王若伊博士《红土革命视听》著作简评</strong></h3></br><h3>文/兰寿春</h3></br><h3>首先,对王若伊博士专著的出版表示祝贺!</h3></br><h3>做红色题材的研究不容易,尤其是一个年轻博士。做学问必须有情怀、有毅力、有观点。而这三个方面王若伊博士都做到了,所以有这部专著的问世。</h3></br><h3>《红土革命视听》是一部好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新颖,聚焦红色艺术。二是观点深刻,发前人之未见。三是行文严谨,井然有序。</h3></br><h3>本书选取“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为叙事角度,研究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上真实的红色艺术传播活动,作者展现了红色艺术的历史脉络,讲授了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传播原理。这是此前学者有所触及,但未能深入研究的领域。作者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敏锐洞察力进行宏观考察与深入分析、阐述,的确是一种突破。在著作的主旨上,作者旗帜鲜明表示要引领读者“领悟闽西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感受理想信念的光辉和精神信仰的力量”,这些正是我们今天亟需的精神营养。</h3></br><h3>作者既有微观的剖析,认为苏区红色艺术体现了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特征,又有宏观的视野,认为苏区时期的乡土红色艺术传播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初步尝试;它与当时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相互辉映,将文艺革命进行了大胆尝试,开辟了实践先河;苏区红色艺术传播一方面为中共的红色割据营造了政治氛围,实现了革命动员,另一方面,对日后中国的红色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构成我国乡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这些观点很有见地,对读者也颇有启发。</h3></br><h3>中央苏区时期,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一批共产党人早期的革命实践,正是他们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并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红色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二三十年代,以茅盾、蒋光慈、冯雪峰为代表的的一批“左翼”作家提出“革命文学”口号,提出“革命文学应当成为工农大众的教科书”等一系列理论。但上海毕竟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大都市,当时著名戏剧家李伯钊、沙可夫从上海、苏联来到中央苏区,“蓝衫剧团”创作了很多剧目,苏区出版刊物夜十分活跃,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案》中,高度重视在军队和群众中开展文艺宣传工作。因此,把苏区红色文艺概括为革命文艺理论与苏区革命实践相结合是很到位的。正是有了这些前期的实践经验,才有后期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大发展。</h3></br><h3>总之,这部专著让我们同历史对话,重温革命经典,与红色艺术共舞,为闽西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大学校园提供了一部好教材,也为作者进一步研究文艺传播奠定坚实基础。</h3></br> <strong>坎市中学一级教师、</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strong><strong>江毅:</strong><strong>参会感言</strong>文/江毅<h3>我谈一下感言。</h3></br><h3>首先,对作者《红土革命视听》一书出版表示祝贺。书也是刚刚才拿到,在手上有点沉重,说明有份量,内容多,是一本大作。出一本专著不容易,为此,再次祝贺佳作出版。</h3></br><h3>其次,新视角去研究历史问题。我浏览了该书框架,结构式三段论成书,这与我们以起承转合、四平八稳的写作架式不一样。红色革命文化这一历史题材很广,作者以其专业素质角度剖析了特定的时空现象,如该书研究的正是闽西红土地革命时期的某类文艺现象。</h3></br><h3>最后,作者年轻有为,此书可起“教科书”式的示范作用。新时代新文化充满着自信,新视听让人对历史耳目一新。</h3></br><h3>谢谢大家。</h3></br> <strong>自由媒体人、</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strong><strong>张晓娟:</strong><h3>感谢大家。说实话,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刚刚把绪论,目录和里面的一些章节都看了下。时间仓促,其余的要回去慢慢品了。我对书的第一印象,就是结构很大气,视野开阔,架构完整,宏大,这是需要很多学习积累和独到的思维眼光才能办到的。其次是内容翔实。论据丰富,逻辑严密。看似简易,实际上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所以以书观人,作者一定是勤奋的,有思维格局的。除此之外,我刚刚听到有老师说这本书用现代传播学视角阐述研究红色文艺,填补了闽西红色文艺研究领域空白。认同之余,更是觉得,它可以开创闽西红色文艺研究新局面。今后,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用现代文艺心理学,美学的视角,甚至从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的视角,去研究红色文艺呢?很多新的课题也将随着这本书的诞生浮出水面,令人期待。</h3></br> <strong>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strong><strong>綦鹏:</strong><h3>1927-1937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红色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红色艺术作为红色文化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革命深度互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审美表达重建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红色艺术包含着政治与审美、历史与想象及本土性的美学风貌,表征着艺术发展的民族精神。对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h3></br><h3>红色艺术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作者全景式的回顾和探讨了中央苏区时期红色艺术传播的历史演进、苏区红色艺术的特征、红色艺术传播的红色经验,从艺术的角度将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表现了出来,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础,呈现出这一时期红色艺术的革命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h3></br><h3>这一时期红色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研究也为新时代红色艺术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媒体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要求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艺术创作的正确立场和方向,不断赋予红色艺术新的内涵和特点,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h3></br> <strong>知名作家、资深记者,</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strong><strong>詹鄞森:</strong><h3><strong>《红土革命视听》读后感</strong></h3></br><h3>文/詹鄞森</h3></br>看到王若伊的《红土革命视听——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一书,十分惊喜,就想说几句话。这是一部博士论文,可以说高山仰止。在我眼中,学士、硕士就已经高高在上,更何况博士。我是把这部书稿作为博士论文的教科书来读的。本书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还获批2020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西部扶持项目,像这样的学术专著,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视角,研究综述,研究设计切入,已经是高大上了。全书主要探索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历史演进。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包括红色艺术传播的萌发,闽西苏区对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重要贡献等等,包括红色绘画、红色书法、红色石刻与篆刻、红色建筑与红色摄影,以及红色音乐、红色舞蹈和歌舞、红色戏剧等等,写这样厚重的一部书稿,将要行多少路、看多少书、研究多少理论?作为门外汉,我只能叹为观止,不好深入去说。中国革命,从来就靠枪杆子、笔杆子,一文一武。一个是实力,一个是舆论宣传。在共产党初期弱小的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白色恐怖时,更是靠笔杆子,就是所谓的红色艺术的传播。如何让老百姓听得懂,入耳入心,如何让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跟着你,甚至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在这里,红色号角、红色宣传、艺术传播是何等的重要。零零碎碎地,我们只知道从《岩声》《红色中华》开始的报刊媒体、墙上的壁画、标语,苏区时的戏剧等等,了解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现在,王若伊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研究的广度,闽西应该是第一人了。作为龙岩学院传播学院的老师,必然更加切身处地的思考,如何艺术传播更有力量,更直击人心,走得更远。王若伊在本书“后记”中说,我愿将此书献给我故去的亲爱的外公廖国伟——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的老游击队员。他在耄耋之年依然关心革命老区发展,他那老一辈革命者爱国爱乡的真挚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激励了我。关注革命老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关注生活于此的人们,是我的艺术传播研究开始的起点,同时也是目的之一。廖国伟生前,我们常在一起,我有机会走近他,与他一起下乡调研,我因此也采写过《他的战斗岂止在沙场》《一辈子为了老区人民》等,他生前为人低调,可以说这是唯一在媒体上对他的专访宣传。而且,我亦认识王若伊的父母,一个是书法名家、才子类型的学者,一个是画家、法律工作者。正因为此,我才觉得我有必要说几句话。这本书的问世,对王若伊而言,是一个新的开端,她还很年轻,前途不可估量,学术生涯是艰难的一座座高峰,攀上了一座,发觉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期待她坚持自己的选择。读书、治学、求真,瞄准了方向就笃定地走下去。极目远眺,此路风光无限、就在险峰。 <strong>海峡教育报龙岩站站长陈章群:</strong><strong></strong>我本人是泉州人,但2015年就派驻龙岩,走遍了闽西百分之八十的乡镇,对闽西的红色文化资源看得多、听得也多。闽西作为一座红色文化富矿,非常需要像王博士这样的学者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其中丰富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本著作充盈着时代气息,展现出了我们新时代学人的责任担当。它的出版一定会成为作者未来学术研究之路的新起点。 <strong>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教授、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郑颖璐:</strong><strong></strong>这本书的史料搜集比较全面,能够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提到有关苏区时期的广告设计这一块内容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把那个特殊时期的广告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对我们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和研究都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p class="ql-block"><b>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副主任、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杨晓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很惊喜,首先它的文字表述是十分平和理性的,这种语言淡化了我们印象中的革命时期那种充满政治性和阶级性的语言紧张感,阅读起来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这本书从大众化的视角来展现了苏区时期在那个短暂的社会动乱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当代学者研究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提供了一个可贵的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这本著作的田野调查也十分详实,观察和分析的视角多样,论述体系科学。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一个政党如何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理想,像刀锋一样、像水一样、像风一样与广泛的民众去进行渗透和渲染,然后形成当时的集体人格,从而获得广泛民众的支持和参与。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开拓和思想的确立都起到宝贵的借鉴意义。书中提到有关“蓝衫剧团”的部分史料和论述,对我们这些戏剧创作人员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份精神食粮。谢谢!</p> <strong>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新媒体教研室主任、</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strong><strong>刘涛:</strong><h3>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年代久远,但其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不应被遗忘。当前,革命文艺研究卷帙浩繁,且大多从史学、美学角度切入,而从艺术传播学角度展开研究的专著不多见。从研究选题上看,本书体现出较高的创新性,拓展了中央苏区时期红色艺术传播研究的新空间。</h3></br><h3>同时,在研究视角上,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传播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中央苏区时期红色艺术的诞生、发展、嬗变历史,深入研究了苏区红色文艺的传播类型、传播形态、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并提出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时代意义和当代应用,为传播学的中国化、本土化研究作出了重要探索,对挖掘、传承和传播苏区红色艺术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h3></br><h3>通过这部专著,为我了解闽西红色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回去后还要认真拜读。再次感谢王若伊博士的邀请,对其专著的出版表示祝贺!</h3></br> <strong>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教师、</strong><strong>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strong><strong>张强:</strong><h3>《红土革命视听》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和闽西红土的革命经验,她为苏区艺术传播经验所做的总结,对我们认识闽西苏区的红色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她的这本著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红色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对红色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更深入了解发生这些红色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于是,阅读这本著作,不仅仅是一次对红色艺术的巡礼,更是一次对当年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之上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的回望。在当今红色文化面对新时代传播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著作让我们思考:如何将时代的养分注入到传统的红色故事里,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让年轻人们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这应该当前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h3></br> <p class="ql-block"><b>《红土革命视听》作者、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若伊致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协会同仁:</b></p><p class="ql-block">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在座各位能够莅临我这本小书的首发式和研讨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分荣幸,能收到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龙岩市作协发来的两封贺信!其中对我著作的高度评价使我汗颜,信中的殷切鼓励对我而言既是成绩的肯定,更是前进的鞭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本次活动的指导单位龙岩市文联和主办单位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我的工作单位龙岩学院,尤其是科研处、传播与设计学院,向为我的科研提供指导和帮助的领导前辈同事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我们邀请到了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郭培明主席、泉州文学院张明院长。热烈欢迎两位的到来,希望能对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十分期待这次会面能够成为一次契机,促进未来泉州龙岩两地文评协会的交流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同时请来了中共龙岩市委党校、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海峡教育报的有关领导。希望本次活动也能以著作研讨为媒介,为致力于本地红色文艺传播研究的学者同行提供一次交流互动的良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拙作《红土革命视听--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研究》是本人主持的2020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也是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基础上的继续阐发,历时三年终于付梓出版。关于课题的研究缘起、思路框架等,我在该书绪论、后记中都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借此新书研讨的机会,主要是想对一直以来关心帮助我的前辈老师、学友同仁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非常希望聆听在场的专家学者对这本拙作内容的批评指正,希望各位不吝赐教,帮助我找到提升科研水平、继续写作耕耘的路径与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APCvdHis4-zf9n-fikmG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