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的蒙古包 看今天牧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从内蒙到北极村(4)

景天(长安大学)

脚印里的幸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633418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 字:景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 影:王羽 景天</span></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我们到达了这次行程安排的第四站:海拉尔(今呼伦贝尔市)。这是我时隔34年后再一次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1989年的草原行“蒙古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span> </p><p class="ql-block"> 那年8月,我是第一次到大草原,和这次一样,也是先到满洲里,再到海拉尔。当时接待的朋友问:“你最想看什么?”我说:“最想看牧民们真实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状况,很希望能在牧民们住的蒙古包里坐一坐、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们到了连路都没有的草原深部,进入了牧民的蒙古包。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与牧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热情的牧民把他们最好吃的奶酪、奶皮、酸奶、牛肉干等食物拿出来招待我们;热气腾腾的奶茶香味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味觉记忆;我们参观了他们家的三个蒙古包、一长排的勒勒车、堆起来的干牛粪;知道了“勒勒车”的多少,是牧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标志(搬家用);也知道为了放牧,他们一年要搬三次左右的家;看到了几个小孩子与两只大黑狗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还知道了刚刚上小学的“胖墩小男孩”乌兰夫,已经能够很老练地骑着大马在草原上放牧……</p><p class="ql-block"> 34年过去了,当时在小乌兰夫家里的参观访问,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当时用胶片拍的照片,由于时间关系,彩色照片已经完全变形了,后悔没有早点翻拍保存电子版。</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组照片,就是34年前在小乌兰夫家拍的部分照片,虽然效果不好,但很真实、很珍贵。<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记得当时回西安后,我给小乌兰夫家寄了一组照片过去, 但不知道收到了没有,一直没有信息反馈。)</span></p> <p class="ql-block">  小乌兰夫一家人合影,爸爸等男劳动力外出放牧,他们家在当时有百十头羊。(左1是小乌兰夫)</p> <p class="ql-block">  小乌兰夫家有十多辆“勒勒车”,在当时这就比较富裕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蒙古包;干牛粪;两条大黑狗</p> <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参观著名的达赉湖(呼伦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蒙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我第二次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告诉给我们驾车的师傅(包车):帮我们找个“真正的蒙古包”,我希望与“现代的蒙牧民”近距离接触,以便与34年前的那次“访问”对比。</p><p class="ql-block"> 然而,结果非常令人遗憾!司机师傅把我们拉到了一个“蒙古包群地”,这是我们进入内蒙古游览了三个城市参观的第三个“蒙古包群”。这个“群”,形式上都是蒙古包,但实质上要么是“宾馆房间群”,要么是餐饮“饭馆群”……总之,它不是蒙牧民自己住的“蒙古包”!就连吃饭,也很难找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家乐”,饭馆基本全都集中在一个镇上:川菜、湘菜、东北的杀猪菜,还有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p><p class="ql-block"> 没有找到“真正的蒙古包”,这的确不能怪司机师傅,事实是现在“真正的蒙古包”已经很少了!因为蒙牧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1)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骑马放牧”式的生产方式,已经由“骑摩托车放牧”、甚至“开小汽车放牧”或“无人放牧”等替代;</p><p class="ql-block"> (2)“家庭经营”逐渐由“专业户”或“合作社”等方式替代;“游牧式”放牧也被“草场放牧”与“棚养”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替代……</p><p class="ql-block"> (3)饮食结构上,蒙牧民长期形成的以奶品、肉类为主食材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加入了米、面、油及蔬菜、水果等食物;</p><p class="ql-block"> (4)煤炭、煤气、天然气等有机燃料,逐渐替代了牛粪为主的牲畜粪便为基本生活燃料的历史与传统;</p><p class="ql-block"> (5)“游牧民族”也有了“定居点”!所以,数千年的“蒙古包”也就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6)许多年轻人弃了骑马,骑着时髦的摩托在草原上飞奔;他们放弃了说亲、许亲、订亲,在公园里谈起了恋爱;他们放弃了草原长调,拿起卡拉OK唱起了流行歌曲……</p><p class="ql-block"> (7)在今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许多年轻人的婚房都是独立的砖瓦房,欧式家具、开放式厨房、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干净时尚,漂亮美观。</p><p class="ql-block"> (8)还有许多蒙牧民,告别了草原,离开了家乡,进入了城市,走向了全国各地。同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又来到了内蒙,进入了大草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以上只是罗列了诸多变化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变化是全方位、各领域、多层次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大多数的蒙古包已经成了商业活动的“道具”:作为游客体验的蒙古包宾馆;蒙古包餐厅;作为景点装饰品的蒙古包等等。</p> <p class="ql-block">与蒙古包配套的“骑马游玩”项目</p>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古城(海拉尔)</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广场(海拉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衷心祝福广大蒙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span></p><p class="ql-block"> 相隔34年的两次草原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情怀与记忆。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草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广大蒙牧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p> <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亲的留守与支持,下期再见!(个别照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p><p class="ql-block">2023-08-30·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