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任中央委员、纺工部部长吴文英同志,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吴文英和纺织工人在一起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吴文英参观有关展厅,认真听取讲解。</p> <p class="ql-block">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吴文英在基层调研工作。</p> <p class="ql-block">“惠风和畅”。1999年金秋,吴文英书赠老朋友王润、郭菊芬夫妇。</p> <p class="ql-block">1982年,吴文英出席《常州报》复刊两周年座谈会,与报社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顾雪雍、王润、陈弼、徐荣生、孙维峰、吴文英、张熙、吴盘兴、朱志明、喻敏。</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花怀秋、徐嘉娜、李寿生、浦炳炎、郭国兴、周兆洪、魏华邦、倪铁城、张援朝、钱惕明、居震球、赵琴、潘秀凤。图中人物,已有11人作古。</p> <p class="ql-block"> 吴文英同志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李寿生</p><p class="ql-block"> 吴文英、程维高、沈达人、陈玉英,上世纪80年代,常州出了4个中央委员,家乡人一直引以为骄傲。4位中央委员,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本地,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程度不同地为家乡做了一些好事实事,故乡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 吴文英同志,从常州走出的纺工部长,勤政廉政一直声名远播,据说,常州人去北京给她送礼,凡贵重礼品,她一概不收。即使收礼,也只收受一些老朋友送去的她从小喜欢吃的常州大麻糕和春天的荠菜、秋天的茭白豆子之类东西。作为回报,她招待这些老朋友吃住的费用大大超过了这些礼品的价值。她做事很讲原则,从不胡乱为家人谋利益。吴文英的哥哥吴之光是常州日报的老通讯员,他对我说:吴文英当纺工部长15年,我们吴家人没有沾到她什么光。堂弟一直在农村务农,她没有想法把他弄到城里来找份工作。我年老多病,仍旧蜗居在县北新村的一间陋室里,孩子在县里集体企业做工,后来下岗,我们何尝不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处境,但吴文英不让。然而,人的品行大都有多重性。吴文英毕竟是女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丈夫病故以后,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对孩子宠爱有余,严管不足。母亲当了大官以后,儿子打着她的招牌去购买企业的原始股,从中谋利。这种鸟事,在高干子弟中不胜枚举。她事前并不知情,知情后立即退出了所有非法收入。“子不教母之过也!”她受处分,许多人都为之惋惜。</p><p class="ql-block"> 粮票、布票,作为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困难时期,每人只发1尺6寸布证,被外国人讥讽为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谁也不会忘记。1983年,吴文英出任纺工部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地取消布票,在全国引起轰动,尽管人们并不知道是吴文英在操作这件事。让10亿老百姓在市场上能放开买布,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决策当然是国务院拍板的,但问题的提出,方案的制定,布匹的生产与调运,放开后的市场如何防止抢购狂潮,吴文英率领他的部下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布票取消以后,全国市场波澜不惊,秩序井然,说明吴文英领导的纺工部是立了大功的。</p><p class="ql-block"> 常州人都知道安莉芳生产的女人的内衣质量上乘,但很少有人知道安莉芳这家独资公司是吴文英多方协调介绍给常州的,这是一家引进开发区较早的外资企业,她为常州的开放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吴文英当了纺工部长以后,不忘故乡养育之恩,对常州的发展相当关心。除安莉芳外,华源雷迪斯也是她竭尽全力介绍给常州的。她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遗余力地为故乡的外向型经济牵线搭桥,为常州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我与吴文英“面对面”只有两次。一次是1982年常州报社(当时尚未恢复常州日报)召开的纪念复刊两周年座谈会,时任常州市委副书记的吴文英,她到会讲了话,她讲话的风格没有文采,很少激动,但很务实和亲切。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我记住了一个细节,她在讲话中首先赞扬了通讯员代表陈知义的发言。副刊作者陈知义,时任省常中语文教师,是常州报的杂文和时评作者。他的发言,有理有据,文采飞扬,确实比其它人的官样发言有感染力。但是,按当时的官场惯例,领导人作“重要讲话”时都正襟危坐,很少对部下的发言点名褒奖。吴文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于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另一次“面对面”是1982年9月,吴文英作为12大候补代表,赴京出席了党的12大,受到胡耀邦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北京回来后,她在向常州市的机关干部传达会议精神时,心情非常激动,她在会上伸出双手,大声喊道:“我这双手是给耀邦总书记握过手的手,请同志们过来握握我的手啊!”全场掌声雷动,人们争相与吴文英握手,以分享荣耀。今天看来,吴文英的举止也许不很得体,有受宠若惊之嫌,但是一个纺织工人出身的地方干部,在那个个人崇拜还未退烧的年代,能够与党的总书记握手,自然荣幸之极。她想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情急之中,不加修饰地喊出我这双手握过总书记的手,你们也来握握我的手啊,应该是朴素感情的真实流露,我们不应苛求于她。</p><p class="ql-block">2007年4月26日,吴文英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5岁。不几天,新华社刊发了一条800多字的消息,介绍吴文英从纺织工人到纺工部长的艰苦奋斗和获得的各种荣誉。同时报道了胡锦涛、温家宝和李鹏、李瑞环、朱镕基、李岚清、曾庆红、罗干、贺国强等人,在吴文英病重和逝世以后,以各种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从而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位传奇人物的褒奖和肯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