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2023年普通高中新教材使用培训(化学学科专场)

🌈

<p class="ql-block">  “潜心钻研勤探索,扎根教学促提升”。为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使用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23年8月29日全天,北海市2023年普通高中新教材使用培训(化学学科专场)在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举行。本次培训会由北海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苏兴卫老师主持,特邀广西名师黄剑锋老师进行高考备考经验分享。</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由广西名师黄剑锋老师进行高考备考经验分享。</p><p class="ql-block"> 黄剑锋老师通过他研究的课题《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模块间融合的化学高考备考探究》为例,从课题的提出、课题实施的思路、课题实施的策略、2024年新高考展望四个内容进行分享。</p> <p class="ql-block">  黄剑锋老师提出:在多年的高考备考过程中,他对传统备考、高考命题和化学学科本质的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思考,他认为在课标的命题框架和原则中,以“题海战”为主的传统备考方法或许不再占有优势,因此应打破传统,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用化学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来帮助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结构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模块间融合”的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  在《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模块间融合的化学高考备考探究》课题中,黄剑锋老师提出该课题主要以“元素化合物”作为复习载体,将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实验、物质的组成结构等进行有机整合,目的在于把基于单个知识点的复习转化为模块间融合的新型备考方法。该课题的实施思路包括:用情境包装知识、用问题(任务)驱动复习、以高考真题为同步练习。</p> <p class="ql-block">  课题的实施策略包括对复习讲义的编写和以讲义为导向的课堂两个内容,黄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阅读速度>讲话速度>抄写速度,因此教师应通过对复习讲义的编写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阅读表达等能力;而以讲义为导向的课堂能帮助学生实现自学→讨论→发表→评价→总结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黄剑峰老师提出他对2024年新高考的展望,他认为新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方向多为14道选择题,共42分。选择题考点考向可能为:</p><p class="ql-block">(1)化学与生活;</p><p class="ql-block">(2)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基础;</p><p class="ql-block">(3)化学计算基础;</p><p class="ql-block">(4)物质结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5)化学实验数据图表分析;</p><p class="ql-block">(6)化学实验创新分析;</p><p class="ql-block">(7)化学方程式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p><p class="ql-block">(8)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p><p class="ql-block">(9)化学反应与热能、内能;</p><p class="ql-block">(10)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p><p class="ql-block">(11)电化学处理;</p><p class="ql-block">(12)有机分子分析与推测;</p><p class="ql-block">(13)化学环保材料及环保处理;</p><p class="ql-block">(14)化学催化过程分析、化学传感材料。</p><p class="ql-block"> 对第二卷非选择题将保留无机工艺流程题、实验题、原理综合题和有机综合体,可能不再命制物质结构性质与结构的题目。</p> <p class="ql-block">  培训第二阶段由来自北海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合浦廉州中学的三位高三老师通过说播课的形式进行高三一轮复习的个别课例分享。</p>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北海中学的黄宏伟老师带来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道<i>N</i><span style="font-size:15px;">A</span>高考题的“前世今生”》说播课展示,黄宏伟老师以北海中学“141”复习课与习题讲评课为抓手,基于单元教学设计,首先从近五年的高考题中对<i>N</i><span style="font-size:15px;">A</span>真题在“前世”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再引导学生从归纳的角度将对应知识点聚合,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整个教学过程包括8个活动内容:</p><p class="ql-block">活动1:自主学习“关于气体的摩尔体积”</p><p class="ql-block">活动2:合作学习“溶液中粒子数的计算”</p><p class="ql-block">活动3:梳理“物质中的微观粒子”</p><p class="ql-block">活动4:探析“混合物中的微粒数”</p><p class="ql-block">活动5:梳理“物质中的化学键”</p><p class="ql-block">活动6:合作学习“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活动7:交流展示——“转移电子数”</p><p class="ql-block">活动8:我是命题专家之<i>N</i><span style="font-size:15px;">A</span>高考题的”今生</p><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内容能帮助学生从建立<i>N</i><span style="font-size:15px;">A</span>认知模型和完善与应用模型,同时也是对整节课构建模型的反馈与调整。</p> <p class="ql-block">  最后,黄宏伟老师还分享了复习时用于限时测试的数据采集软件——门口易测,用来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位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的陈昭靖老师,她带来的《电解质及其电离》说播课展示是通过创设海岛居民使用海水LED灯的真实情景,通过真实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宏观概念的同时,链接物质结构的知识,探析了电离的微观过程,并掌握了电离的符号表达,形成宏-微-符的思维方式。最后通过海水LED灯使用效果影响因素的探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分享完课例后陈昭靖老师就《电解质及其电离》一课,分享北师大北海附中“学思课堂”对备课策略的探讨。她指出“学思课堂”理念包括4个基本概念:核心问题、情境包裹、思维品质、人格养成。学思课堂的关键在于核心问题的提炼以及围绕核心问题的派生问题。</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由合浦廉州中学的黄世好老师带来的《探究有机推断题的解题策略》说课展示,首先黄世好老师通过近五年关于有机题的高考(全国卷)常考考点考查情况统计,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通过课前复习,让学生构建有机代表物之间转化关系思维导图。再以高考真题回顾,通过指导学生推断未知物质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证据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核心素养;通过设计和评价陌生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培养学生建立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通过结构对比、官能团转化和碳骨架建构,培养学生微观辨析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完成课例分享后,黄老师继续分享合浦廉州中学“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指出“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是以完善学生人格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按照现代课程理念和学校“立足素质,着眼未来”的办学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借助信息化与学科融合创新,让学生“参与过程,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提高品质”。</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由苏兴卫老师分享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备考策略与方法,苏老师首先对三位老师的课例分享进行简单点评。由《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道<i>N</i><span style="font-size:15px;">A</span>高考题的“前世今生”》一课,苏老师想到了“大单元教学”,他认为目前我们知识点零碎,教师还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所以从课标层面出发,我们应提倡“大单元教学”,苏老师提出只有把知识点放在整体去看,才能构筑他应有的位置。而大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也是撬动“三新”改革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p> <p class="ql-block">  在《电解质及其电离》一课,苏老师认为陈昭靖老师本节课目标的设定能够很好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苏老师指出:一轮复习容易“炒冷饭”,而陈老师通过九个问题巧妙地设计,做到了知识问题化。若不想知识“炒冷饭”,就应该做到像黄剑锋老师提出的知识重组化,然后进行知识分类,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时陈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接近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中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基本对应核心素养水平3以上,因此高阶思维在高考命题中权重很大。苏老师最后提出:素养为本的教学其实就是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p> <p class="ql-block">  对于黄世好老师《探究有机推断题的解题策略》一课,苏老师说他能感受到整节课在整体上落实了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跳跃。 素养本位首先体现在目标的设定,其次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由思维导图构建对思维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点评完三位老师的展示课后,苏老师分享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他提出石家庄精英中学的“6+1”课堂里所提倡的课堂创新其实就是金字塔模型中把尽可能多的教学环节指向学生的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和练习,其中最高效率的两个抓手是“向他人讲授”和“立即应用”。</p> <p class="ql-block">  对于倡导课堂改革,苏老师在通过摸索后认为全国课改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学后教”,到最后都指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八字教学信条。但就取消课改模式可行与否,苏老师引用石家庄精英中学李金池的一段话回答:“如果没有一种可以操作的课堂模式,一线教师往往很难找到新的教学理念落地的路径和轨道,就会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徘徊”,所以苏老师提出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课堂模式,才能把把课堂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实操化。总而言之,教无定法,但必须有法。</p> <p class="ql-block">  针对于高考的三个指挥棒:新教材、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苏老师提出:对于新教材,我们应该关注调整部分;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苏老师建议:一轮复习要用好教材,二轮复习不能脱离教材,三轮复习要回扣教材。</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应关注高考评价体系,苏老师说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试大纲,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只能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p> <p class="ql-block">  而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关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去关注高考试题。苏老师提出:新高考化学命题离不开四个情境: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究情境和化学史料情境。</p> <p class="ql-block">  在培训最后,苏老师给了关于高考复习的一些安排建议;对于化学备考的策略与方法,苏老师提出以下五条建议:</p><p class="ql-block">(1)明确复习目的</p><p class="ql-block">(2)精选复习内容</p><p class="ql-block">(3)优化复习方法</p><p class="ql-block">(4)构建课堂模式</p><p class="ql-block">(5)感悟反思提升</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对化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老师

高考

学生

复习

课堂

化学

情境

素养

备考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