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叫刘淼,来自赤峰三中七年八班。我爱好读书。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下面让我来给大家推荐这本鲁迅先生的好书吧。</p> <p class="ql-block">鲁迅,小名阿张,本名樟寿,初字豫山,后字豫才,改名周树人。1918年(民国七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候开始使用“鲁迅”作为笔名。1881年9月25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三),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早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并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五四运动前后,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1920年(民国九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军校兼课。此后相继出版了《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1926年(民国十五年)后,曾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民国十六年)10月之后,定居上海,研究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民国十九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成为左翼文学的领袖人物。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并在著文翻译、辑校文献、文稿校改、日记书信、诗稿题赠、设计装帧等方面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墨迹。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原名 《日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p><p class="ql-block">本书共收入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手厦门。其中的作品内容回忆过去的“朝花(当时的生活)”是其一部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夕拾(写作时的思考)”亦是其重要部分。这些“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朝花夕拾》是鲁迅基于觉醒的现代个人生存意识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让读者思考人生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是不断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虽是以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散文作品也是对时事的议论的杂文。文集中鲁迅用温情与辛辣的两种文风将清新活泼的童真世界与旧社会灰暗而深邃的背景混合,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艺术作品。《朝花夕拾》于2020年4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文集第一、三篇结合对童年的回忆主要议论当时社会存在的现象,第二、四、五、六篇描写童年时代在绍兴家中和私塾中发生的生活画面,后三篇叙述长大后从家乡到南京、日本、回国的经历。这些现象有些侧重议论、有些借事反映人的品质、有些夹叙夹议,表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追味怀念,抒发了作者对乡土的眷恋、对普通人身上的朴实与善良的赞美和对如今社会的悲凉心境与绝望的战斗之情。</p><p class="ql-block">其中我最喜欢《狗·猫·鼠》《五猖会》和《父亲的病》</p> <p class="ql-block">《狗·猫·鼠》这篇文章里是把狗、猫、鼠用来指代三类人的。鼠代表的是弱小者,猫代表的是施暴者,狗代表的是多管闲事,争抢压迫群众权利的人。所以文章里鲁迅先生想要用来讽刺某一类人的时候,他就用这三种动物来作为一个代表。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包含了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和对现实的议论。选取了猫这样一个形象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p> <p class="ql-block">《五猖会》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鲁迅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他背诵诗经时的痛苦。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作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有水肿,常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的人称神医的人来看,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却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对病没有一点儿疗效。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的父亲因为庸医而误人的故事,鲁迅再次通过这一事件来对社会进行了批斗 。《父亲的病》叙述了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是鲁迅开启维新思想的开端,使他以后东渡日本想要学医救国。《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朝花夕拾》不是自传,而是回忆性创作</u></i></p><p class="ql-block">“它不是一部仅供研究者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汇编,也不是一部散漫随意的回忆性散文结集,在原创艺术上,《朝花夕拾》 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立完整的价值。“在陈思和看来,鲁迅对《朝花夕拾》的自我定位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不能保证都是真实的。”这就是说,鲁迅从一开始就定位《朝花夕拾》为回忆性的创作。“鲁迅晚年曾经明确表示不写自传,也不鼓励别人为他写传记。由此可见,直到鲁迅晚年,他仍没有把《朝花夕拾》看作是自传。鲁迅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作家,平凡人群的一员。”陈思和提到,尽管《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的连缀,但首先是文学创作,作者的细节描写都是服从于总体艺术需要,要求书写的细节比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更加强烈和具有感染力,所以,鲁迅写他所爱的人物,像长妈妈、藤野先生等等,都尽力歌领和赞美,有些部分达到了抒情与叙事的高度结合,就像他在小说里塑造的狂人、祥林嫂、阿Q、闰土、孔乙己等形象一样,成为现代文学人物长廊里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典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朝花夕拾》</u></i>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早晨的花儿到了傍晚才把它拾起来,因为这“朝”与“夕”之间的距离,一切过往的回忆便多了一份温情,便多了一份理性。</p><p class="ql-block">就像<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朝花夕拾》</u></i>的编者开篇所说:记忆凝成的文字,字句都流淌着这情感的汁液。</p><p class="ql-block">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与坦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p><p class="ql-block">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在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藉了精神,温暖了心灵。这便是<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朝花夕拾》</i>给我的启示:珍惜童年时光,感恩一切为自己付出了的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同学们,我们的童年也在渐渐的逝去,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明白了:每个人的童年有着不同的事情,可却有着同样的快乐,让我们好好珍惜,我们剩下的童年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