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尘封70年的全家福

小白杨

<p class="ql-block">一张7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拍摄于1953年的春天,浙江省杭州市昌化县芦岭铺杭徽公路省道旁</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大舅和大舅妈</p> <p class="ql-block">1951年,20岁的大舅,最好的青春年华。</p> <p class="ql-block">贵州医学院医疗系大二上学期间的大舅</p> <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大舅考入贵州医学院,1963年8月从医疗系毕业。</p> <p class="ql-block">十年动乱期间,大舅遭遇了非人的折磨,1968年5月-1969年2月,被<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抓进兵团,每天</span>批斗游街示众,之后又被转移至监狱继续关押了三年零八个月,一直到1972年平反出狱。平反昭雪之后的大舅,被选举为台江县政协主席,舅妈被选举为台江县人大主任。</p><p class="ql-block">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大舅返乡省亲,与小舅在杭州西子湖畔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的大舅和舅妈。文革之后,大舅健康每况愈下,病痛缠身。于1991年11月6日,刚满60周岁的大舅,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画像里的外公</p> <p class="ql-block">91岁高龄的外婆</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陈家五个兄弟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小舅</p> <p class="ql-block">2003-2007年连续五年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小舅</p> <p class="ql-block">  一张尘封70年的全家福,拂去岁月的尘埃,让有血缘关系的我们,再次想起了那些曾经彼此陪伴、一起走过的日子。照片上,风华正茂的外公外婆携手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二个外甥,一起拍下了此生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唯一缺席的,是解放前就跟着三外公去了部队的大舅。思乡心切的大舅,写信拜托二舅,在家门口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此前,我只在墙上的画像里见过外公,真实的面容对于年幼的我,早已模糊不清。外公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解放前,因不堪忍受地主恶霸的欺凌,兄弟联手奋起反击,为躲避报复,便带着一家老小,挑着家当,连夜出走他乡。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最后落脚在昌化镇芦岭村,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外公不识字,但聪明过人,靠着竹编手艺,和一双勤劳的手,不仅养活一家老小十几口人,还让两个弟弟和八个子女都上学堂念书,只希望孩子们不再像自己一样,吃睁眼瞎的苦。</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外婆极其善良温柔,性情豁达开朗的她,一直活到了91岁高龄。我从小是由外婆带大的,她教我学说话、扶我学走路,我像小树一样长大了,她却像一棵老树一样,慢慢地倒下去。很多没来得及说的话、没有被追问的往事,日后想起来时,才感到万分遗憾。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是真的很想她。照片里年轻的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外公并肩而坐,</span>臂弯里搂着三岁的小舅,身边儿女成群,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nbsp;</p><p class="ql-block"> 照片里的二舅,身着中山装,眉目俊朗、意气风发,20岁的他,已经当上了生产大队的会计,此时已然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20出头的大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姨和我妈,身着那个年代最时髦的黑色列宁装,英姿飒爽地冲着镜头甜甜地笑。大家都说,所有的姐妹里,就数二姨长得最好看。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最好看的二姨,却最早离开了我们。三岁的小舅依偎在外婆怀里,调皮地歪着脑袋,看着镜头,乖巧又可爱。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站在最右边的三舅,噘着嘴、耷拉着脸,一副猪嫌狗不爱的神情。听说小时候挨揍最多、最调皮捣蛋的孩子就数他了。</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家里孩子多,为了能吃饱肚子,三舅和三姨曾经被送给别人家。结果送出去没多久,他俩就偷偷跑回来,寻死觅活地闹,闹得收养的人家再也不敢收留。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家里再穷,总归是留在自已的亲爹亲娘身边好啊!直到现在三姨还时不时念叨,说外婆偏心眼。其实,当娘的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小舅是寒冬腊月生的,刚生下来就被外公扔进了猪圈,不是外公心狠,而是家里十多张口,每天都在嗷嗷待哺,压得外公实在透不过气来。深夜的猪圈里,传来微弱的哭声,外婆拖着孱弱的身子摸索过去,煤油灯微弱的光线下,蜷缩在稻草堆里的小舅,已经冻得全身发紫、奄奄一息。外婆实在不忍心,又偷偷抱回来,几口热米汤喂下去,乌紫的皮肤渐渐红润起来,命大的小舅就这样顽强地活了下来。母亲说,每次吃饭,总是看到外婆留到最后才吃。家里的粮食有限,首先要保证家里的正劳力和长身体的孩子们,至于她自己,有一顿没一顿的,随便对付一下就算了。要是锅里还剩下一点发糊的锅巴,倒点开水一泡,就是一顿饭。白天要洗衣、做饭、带孩子、磨玉米、脱稻壳,晚上还要点着煤油灯给一家人缝缝补补。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外婆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炎症深入骨髓。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能不能活下去,就看一个人的造化了。二舅用独轮车驮着病重的外婆,去县城找到一个有名的退伍军医,最终骨髓炎是治好了,但从此也落下了右腿终身残疾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母亲,已经十岁,一边要帮着外婆照看年幼的小舅,一边对上学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家里的哥哥姐姐们念到完小毕业,就辍学回家挣工分了。但母亲念完了小学还想上中学,父母不答应,她就以绝食相逼。可怜的外公外婆终究拗不过小女儿的倔强,只好勒紧裤腰带,继续供她上学。初中毕业后,母亲做了乡村教师。现在每月领着国家的退休金、享受着医保、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每每回想起往事,她就忍不住感概,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从小聪明伶俐、在人群中出类拔萃的三外公陈祖纯,被黄浦军校十三期录取,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大舅10多岁就跟着三外公去了部队,因为年纪小,就给三外公做勤务兵。蒋介石撤退台湾之时,三外公和大舅执意不肯离开故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可是命运弄人,一把曾经象征着家族荣耀的宝剑,却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给整个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宝剑的手柄上,一面镶嵌着宝石,另一面刻着蒋介石的亲笔题名,这是三外公作为黄浦军校优秀毕业生的证物。外婆小心翼翼地用一层又一层的红布包起来,慎之又慎地把它珍藏在箱底。不懂事的小舅偷偷翻出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为此事还挨了外公一顿揍。</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兵败、撤退台湾之时,三外公和大舅也隐退至贵州偏远山区,本想平平淡淡了过此生,不再过问政治。但是命中注定逃不过此劫。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外公和大舅双双被人检举揭发。山雨欲来风满楼,听到风声的二舅连夜冒着风雨,带着宝剑藏到了山里,可是哪里又能逃得过红卫兵长年累月的围追堵截,威逼利诱之下,宝剑最终被造反派强行搜走,从此下落不明。十年动乱中,大舅被红卫兵轮番批斗、脖子上挂着破鞋游街,细铁丝嵌进皮肉,一路鲜血淋漓……身心遭受了无尽的折磨和屈辱;三外公的命运更加悲惨,作为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仅被造反派刑讯逼供,还被诬陷上莫须有的罪名,最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惨死狱中、</span>含冤离世。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被挟裹着向前,芸芸众生就如蝼蚁一般,渺小而无助。</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外公不在了,大舅凭着一股不屈不挠,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一名医生。在贵州,遇到了一起学医的舅妈,同病相怜的两个年轻人、因共同的命运而走到了一起。舅妈的父亲,更是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相信看过谍战小说《风筝》的人,对主角跌宕起伏的命运都有着无限感慨。而他,就是现实版的郑耀先。</p><p class="ql-block"> 大舅妈的父亲,解放前被我党派往贵州,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做地下工作。解放后,他曾经从贵州来到浙江,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他做地下工作时的上级组织。可是能证明他身份的人,寻找到最后,不是战死,就是失踪。他成了一个与共产党组织永远失去联系的断了线的风筝。他的余生,就是在不断的寻找证人、不断的申诉中渡过。到死,也没能欣慰地闭上眼睛。他的人生,不禁让人唏嘘感叹,共和国又有多少像郑耀先一样的无名英雄,为了心中神圣的信仰,默默地流血流泪,无怨无悔地牺牲奉献?</p><p class="ql-block"> 收回遥远的思绪,目光重新回到老照片。陈家儿女们渐渐长大,也纷纷成家立业。二舅三舅先后分家,二姨三姨和我母亲也先后出嫁。初中毕业的小舅主动放弃了端铁饭碗的机会,默默地承担起照顾家庭和二老的责任。母亲每每说起小舅牺牲自己成全大家的事,就忍不住感动落泪。小舅为人厚道、有文化、头脑又灵活,改革开放后,率先在村里办起集体企业,带领着村民们一起致富,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连续十多年来被大家选举为村长、人大代表,成为十里乡邻有口皆碑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一晃七十年过去了,照片上的人,除了90岁的二舅、85岁的三姨,80岁的母亲,70多岁的两个表兄妹,其余先辈们早已化作一缕云烟。多希望这些照片里的亲人,这些曾经疼爱我、呵护我长大的亲人,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里,再次相遇。</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活在时空里,也可以活在人心里,更可以活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一张张老照片上明亮的笑容、一段段文字里饱含的亲情,至少证明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彼此深爱过,而我们,也终将被我们的后代所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