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博物馆参观记

明明

<p class="ql-block"> 御窑博物馆参观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景德镇就一定要看瓷器,看瓷器要知道点瓷器的历史,那就要进博物馆,而在众多博物馆中,御窑博物馆当为首选。</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于1997年创建,2013年更名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2016年,在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珠山下建新馆,于2021年5月18日开馆。</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背面,是御窑厂圆瓷板图</p> <p class="ql-block">御窖博物馆远处是龙珠阁,它们是“邻居”,但它们的中间地带下面,是一大片受保护的古窑遗址挖掘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子前两年到景德镇出差来过,对博物馆有些了解。参观之前,我问儿子:御窑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能看到多少宝贝?馆藏重器有哪些?但他笑着不回答我的问题,卖起了“关子”:到时候你就看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宾馆离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远,下午休息后,我们直奔博物馆而去。到了地方,我只见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形状相同的“柴窑”,在周围高大绿树环绕下十分新奇,引人注目,不远处还有三根大烟囱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以拱形双曲面为设计元素,用褚红色砖为外墙面,看上去很像“柴窑”,当我走近一看,它们的拱体结构还有一部分半掩在地下,与真实的柴窑如出一辙。这就是博物馆吗?造型结构太新鲜、太有吸引力了;绿树红砖相配,太漂亮,太有感染力了,难怪它建成当年在法国戛纳就获得“文化·博物馆”类别的评委奖。</p> <p class="ql-block">窑的两端采用玻璃隔断,既美观大方,又通透灵性</p> <p class="ql-block">馆内高度足,有气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约1040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约7800平方米,地上建筑约2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入口处在地面上,参观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见此情景,进馆前,儿子就关照我:“要是走散了,你发定位给我,我去找你。”</p><p class="ql-block"> 刚踏进展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对瓷器鸭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鸭子大小与现在的差不多,圆鼓鼓的身子,一身漂亮的绿褐相间、闪闪发光的羽毛,微微昂着的头,亮亮眼睛,似乎有点傲气,有一只鸭子从半张开的嘴里,我看还有舌头呢,它们一脸笑容地迎接着每位参观者的到来。它们是明成化时期(1465-1487年)制作的素三彩鸭香熏(全世界仅存4只),算来已是六百多年高龄的老鸭精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拼对后精心修复的鸭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看形状谁都知道,是坐的瓷墩,我先生八十年代在景市也购买过一对,至今仍在使用,我家的没它“胖”。这件青花瓷墩是镂空的,做工精细,描花得不少时间呢,它是明正统(1436-1449年)青花镂空方胜纹绣墩(孤品),比鸭子资格还要老呢,厉害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橱窗里放的是画板——画面是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下有“展品外借”四个字。此炉的身价好高: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入住紫禁城时随身带去的瓷器,它见证了紫禁城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件是明永乐(1403-1424年)靑花地锥白龙风纹梅瓶(孤品),梅瓶在景德镇有成千上万个,可是有600来年同款的梅瓶,全世界就只有它一个了。</p> <p class="ql-block">此梅瓶明显看到是百余块碎片拼对、精心修复而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件是明洪武(1368-1398年)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碗,是国家一级文物(孤品),此碗大小与现在的汤碗差不多,但碗的瓷比较薄、花纹密而精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六件重器是明宣德(1426-1435年)鹦鹉寿桃纹盘(全世界仅存3件),盘不太大,画面上两只鹦鹉十分神气,好像就是皇家的宠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馆里展出的宝物全是陶瓷考古学者与工匠们用御窑遗址里挖掘到的碎片拼对、精修而成,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们就是在这样的碎片中找到拼对的“成品”</p> <p class="ql-block">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地表下的瓷器碎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品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御窑之光”,介绍了近四十年来,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对明清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成吨的残瓷片标本,因其年代可靠、品种丰富,成为古代研究权威的断代标尺与实物资料,它展示御窑为世界手工技艺而作出贡献的光辉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青花桂花纹盘</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1522—1566)青花云鹤纹盘(残)</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1796—1820年)青花地白龙凤碗(残)</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开光双凤穿花纹长方炉</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p><p class="ql-block">左:天青釉高足碗</p><p class="ql-block">右:仿哥釉弦纹三足樽式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1464—1487年)仿哥釉铺首长颈瓶</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1468—1687)</p><p class="ql-block">左:巩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盖盒</p><p class="ql-block">右:巩红地绿彩缠枝灵芝双耳三足炉</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帝为纪念其父母,在南京建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塔高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自建成至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一直是国内南方最高建筑,被当时西方视为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寺,永乐之大窑器”之誉。在其遗址发掘的残砖和库存的备用砖中,大量白砖与御窑遗址出土的甜白釉砖一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原木制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累建不成”的故事。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紫禁城因雷击起火,建成不足四个月的奉天、华盖、勤身三殿尽皆焚毁,正统六年(1441年),三大殿重建完工,正统帝令景德镇御窑烧造大龙缸,以供官中储水之用。但大龙缸的烧造难度非常大,以至于“累造不成”,残次品被打碎埋在御窑厂内,最终宫廷只得用铜缸代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窑之器”是馆内展出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明清两朝宫廷瓷器的精品,它们代表着我国古代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青花竹石蕉叶纹执壸</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青花芙蓉纹折沿盘</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缠枝莲花纹大碗</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甜白釉镂空锥花三壶连通器</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青花开光瑞果纹执壸</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上图左为仿哥釉碗,中是红釉盘,右为紫金小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为黄釉小碗,中是蓝釉盘,右是天青釉碗。</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缠枝花卉纹盘</p> <p class="ql-block">  “宣德最爱”,明宣德出土的御瓷片中,种类以蟋蟀罐最多,有仿哥、仿汝、仿龙泉釉和青花等品种。结构有坐盖式、平盖式两大类。青花类纹饰丰富,为宣德朝御窑最重要的遗物,但在两岸的故宫博物院鲜有收藏,可能是宣德突然驾崩,宣德之母为防幼年的正统帝玩物丧志而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古人员在御窑碎片中发现,明洪武时期瓷质建筑构件中,记录了参与制作的工匠及监造、监工的姓名,可见已实行责任制——“始建御窑”。</p><p class="ql-block"> 而同类器物曾在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也发现过,由此推断在御窑发现的是为营建明中都而烧造。但洪武八年(1375年)明中都罢建,在生产或未运送的建筑构件被用于砌筑御窑厂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黄绿釉万胜纹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涩胎塑白釉凤尾纹瓦滴(左)、瓦当(右)</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涩胎褐彩书“赵万初”</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年)瓷质下水道构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瓷枕流行于宋元时期,明代御窑鲜有烧造,传世者罕见。</p><p class="ql-block"> 2014年,御窑遗址出土不少正统至天顺年间的瓷枕,有青花如意形等十种不同的花卉纹。这是我迄今为止第一次看到如此众多、一整道墙的青花瓷枕——“一枕清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点上细心观察、留影的人很多,我等了很久才抢拍到一张全图。后来馆内开灯了,我因补看一个展室时路过,在灯光的照射下,半透明的瓷枕更让我震憾——我突然看到它们的底部都是形状各异的破洞。刹那间,有种凄凉感涌上心头,似乎听到它们在诉说——我们虽有点瑕疵,宫廷也不让别人在炎热的夏天得到一丝凉意,全都被打碎而深埋地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窑之魂”展示了第三部分内容。由于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以其独特的制度保障,保持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道路,各类文化元素完美交融,并以此成为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探寻者和生产发展的主导者,而且还持续带动了景德镇的民营瓷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7—19世纪,景德镇成为全世界日用瓷的最主要供应地和瓷器生产技术的输出地。</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瓶</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甜白釉塑莲瓣纹</p> <p class="ql-block">左:明永乐(1403—1424年)黑釉塑八卦纹花觚</p><p class="ql-block">右:明嘉靖(1522—1566年)涩胎豆</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釉里红云龙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1403—1424年)甜白釉八方烛台</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红釉鱼篓尊</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青花网格纹鱼篓尊</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螭龙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天顺(1436—1464年)红彩狮子戏球纹盘</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天顺(1436—1464年)</p><p class="ql-block">左:青花梵文盘</p><p class="ql-block">右:青花海水纹盘</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1464—1487年)青釉象耳簋式炉</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 1464—1487年)青花凤穿花纹鹤颈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窑变釉四方贯耳瓶(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1875—1908年)粉彩黑地描金万花纹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1875—1908年)粉彩龙凤纹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代中期以来,人们视成化官窑酒具为拱璧,当时《豫章陶志》载“成(化)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的说法。从遗址“瓷坑”中出土的情况看,酒器的数量多,花纹多,小杯多,可见当时喝蒸馏酒多。</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1464—1487年)斗彩折枝莲纹杯</p> <p class="ql-block">左:明 嘉靖(1522—1566年)蓝釉锥朵云纹爵</p><p class="ql-block">中上:明永乐(1403—1424年)青花海水龙纹爵 </p><p class="ql-block">中下:青花海水龙纹爵山盘</p><p class="ql-block">右:明永乐(1403—1424年)甜白釉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代仁 、宣以来社会承平日久,宫廷有“花木鸟兽及珍异之好”,对室内布置、庭院栽培更重视,当时对花盆的要求高,宣德时期出土花盆口径40公分,而2014年出土的正统至天顺时期花盆口径有40、50、60公分,且底部均有透水孔,四周有纹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 1368—1398)左:青花缠枝花卉瓜棱净瓶;右:青花缠枝牵牛花纹出戟觚</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地红彩折枝宝相花纹八方花盆</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红釉椭圆水仙盆</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折枝花卉纹七棱葵瓣式花盆</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天顺(1435—1464年)左:青花团花纹连座象耳瓶;右:青花缠枝花卉折肩双耳瓶</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天顺(1435—1464年)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1464—1487)上:青釉海棠式花盆,下:青釉海棠式花盆托</p> <p class="ql-block">这个花盆直径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釉瓷始创于明初御窑,是明清皇家控制最严的色釉瓷,专为皇帝、皇后日用或祭礼使用,并以弘治朝烧的为最优,色娇嫩、釉平整,光泽度好,与青花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6年)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明弘治(1488—1505年)黄地青花狮子戏球纹盘</p><p class="ql-block">上图中:黄釉盘</p><p class="ql-block">上图右:外冬瓜皮绿釉内黄釉盘</p><p class="ql-block">下图:明成化(1465—1487年)黄地紫彩锥云龙纹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特别展厅的内容是——“青花秘境”,介绍了什么是青花瓷器,怎样花落景德,如何走向世界、一花独舞的,我饶有兴趣的看完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开始制陶,汉代时,江西饶州浮梁县昌南镇已小有名气。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将昌南镇改为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的青花瓷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后期对青花的用料与工艺上与唐代不同,使用了异域的钴与神秘配方的坚固胎土。</p><p class="ql-block"> 青花是用钴着色,施透明釉,在1250度下一次烧成,钴在高温下呈蓝色,习称“青花”。</p> <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碗、盘</p><p class="ql-block">元大都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十五年(1278年),在江西饶州浮梁县景德镇设浮梁磁局,专为皇家烧瓷。到晚唐在器上写“官”字,成为官府产品的标志。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御器厂”,作为专门管理和组织烧造御用瓷的官府行政机构,清代沿用旧制,改称“御窑厂”,直至清朝结束,前后延续54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元代与中东的贸易交流,伊斯兰主流的蓝色调也随之而来。明洪武七年,出海贸易中有“瓷器六万九千五百事”,到永乐,尤其是郑和下西洋时,瓷器出口到30多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阿拉伯文碗</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5—1436年)花卉纹八方烛台,系按阿拉伯地区金属器皿烧造,于珠山御窑厂遗址出土,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1486—1506年)青花内缠枝莲托梵文外龙穿花纹盘(江西省景德镇公安局移交,御窑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方流壶</p> <p class="ql-block">明天启(1605—1637年)明人像《明熹宗朱由校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并绘出青花瓷两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花烧造是“金木水火土”的演绎,景德镇瓷是“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升了瓷的质量,对世界的瓷器生产工艺也产生影响。</p> <p class="ql-block">各式花卉饰纹,上:缠枝灵芝花纹,下:从左至右为:缠枝莲枝、菊花、 牡丹、宝相花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御窑博物馆的参观已近尾声,“永不湮没”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御窑厂随清王朝的轰然倒塌而关闭。岂能料到百年后,在御窑厂“瓷坑”里被埋了几百年的瓷片又能重获新生,它们有的走向展台显示往日风采,有的作为科研对象,使今人完成对钴料的探索、烧造的研究,去改进工艺中的欠缺,使我国瓷器走向更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满天飞舞的瓷片在时空隧道里飞舞,我仿佛看到一张张开心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这一定是块有特别内容的碎片,我们期待着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到阔别多年的景德镇,看到这位曾经的“老朋友”几乎不认识了——他变得更年轻俊朗了,又添了新衣服,家里还置办不少新东西,真是旧貌变新颜。</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记录着城市进步的历程,也代表城市的经济文化综合水平。景市是瓷之都,是瓷业界的翘楚,博物馆既有时代性、专业性,又有艺术性,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牌子在“窑”身上不显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窑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大,种类多,质量精美,这是陶瓷研究所的工作人员40年日积月累努力的结果。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御窑遗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挖掘、整理、拼对、修复,才有这从成吨的碎片中拼对出4000余件,修复2000余件,目前在博物馆展示800余件精品。他们的敬业、吃苦精种令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1994年,拼对永乐釉里红龙靶盏</p> <p class="ql-block">2018年,粘接空白期青花龙纹大盘</p> <p class="ql-block">  进博物馆大门时就像进电影院一样,大人小孩络绎不绝,但展厅里处处安安静静。展出的瓷器围绕御窑的光、器、魂的主题,将中华瓷文化的精髓向人们娓娓道来,使文明的薪火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赓续相传。</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使我对瓷都、古瓷和瓷文化增加了不少新知识,比如每件瓷器是怎么命名的,青花瓷的产生与发展之路、御窑厂的由来、发展等等都有了清晰的了解,对瓷文化的意义的认识有了更高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老伴在职时是党报记者,也是瓷器爱好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退休,他每次去景德镇采访,总要选购几件瓷器带回家。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南昌装修新房时,客厅里做了一排博古架,多年淘来的宝贝终于有了展现风采的一席之地。“室无瓷不雅”,博古架观赏瓷器光芒四射,陋室生辉,工作之余默然相守,愉悦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瓷都景德镇大展雄风,愿御窑博物馆有更多展品大放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8.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