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我之挚爱

张道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法—我之挚爱</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张道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祖先在经历了原始的群穴而居、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之后,逐步进入意识觉醒的自觉时代,在共同劳动中,为便于交流而产生了语言,可是语言受到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不便流传,及神农氏结绳而统其事,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以造书契,于是利用“绳结”和“刻契”来记述简单的事情。随着生活的丰富,“绳结”和“刻契”已难胜任日渐繁琐的事物,“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文字。 最初的文字应该是以图画为主,形随势出只求实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节奏加快的需要,以及人们文明意识的提高,“比类合谊”、“取譬相成”、“ 依声讬事”的丰富使用,使得对文字的要求不断增加。文字书写的迅速、而且美观、漂亮,个性鲜明、有观赏价值,给人以艺术享受,伴随一系列审美意识的产生,透过文字本身就突显出书法语言和书法内涵,这一漫长时期就是先秦三代到秦朝的统一,即甲骨文到钟鼎文、小篆的演变。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本土哲学由萌芽到发展的关键期,期间,先民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性是一种由无知到萌芽,由萌芽到成熟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一. 书法艺术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激发书者爱国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历史是一曲高山流水,带着沁人心脾的淡淡墨香源远流长。战国金文的温润华滋生,汉隶的浑重平实,魏晋的神笔妙韵,唐朝的正大气象,宋人的直诉胸臆,元朝的萧散肃穆,明清的返璞归真,直至当代形式至上对书法纯艺术的追求,穿燕飞梭般交织成艺术长河上一枝瑰丽的奇葩。透过那静穆高贵的墨色,好像窥探到了千百年前众多圣贤潇洒的低吟浅唱;看到了他们伴着那悠闲的曲水流觞,挥毫泼墨;好像听到了他们高朋满座,谈古论今。只需一盅清水,一池淡墨,一枝毛笔,就谱写出了那么轰轰烈烈的历史篇章。这是中国文化的博大景深,这是书法艺术之于我的真正魅力所在。 </p><p class="ql-block"> 我爱上书法,源于工作,在和笔墨接触中,不经意间和书法结缘已有近三十年。起初,不过是些在部队机关抄写公文之务,闲暇之际,学习书法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虽没有什么高深的造诣和惊人的成就,但至于今,一天不读书临池,生活便淡然无味。历经多年的学习实践,我对书法有一些切身体验,书法充实了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工作的忙碌和应酬的繁冗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在这世俗的喧嚣中,找一片清静,去做自己喜欢的书法学习,我推掉了许多无谓的应酬,放弃了很多与战友聚会的玩耍机会。或一个清静的星期天,或夜阑人寂之后,一人缓缓地临案磨墨执笔,面对一张纯净的宣纸,追魏晋,摹秦汉,历览前贤兴废事,感悟求学成败间。即兴挥毫,临摹苦学,借笔抒怀,怡然自得, 在别人津津乐道游玩兴致的时候,自己的书法技能渐渐地有了长进;在别人感叹生活枯燥、人生乏味的时候,自己的生活却因书法作伴却变得充实而丰满;在别人感叹岁月漫长而人生一事无成的时候,自己在工作之外却找到了人生的又一个支撑点;沉湎其中,生活快乐而殷实。特别在二十余年来致力于普及书法基础教育的工作中,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在授训数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公认的同时,自己在人生历练中也逐步成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二.书法艺术是书者生命和人格的再现 </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法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赋予追求她的人虚静、笃恭、至思、养性,可谓书法艺术是书者生命和人格的再现。 </p><p class="ql-block"> 书法创作不仅是书者的书写技法、情感与秉性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其思想、意趣、学养等诸多方面的彰显。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做人求人品,写字说书品,君子以德为邻,崇德尚贤,这无疑是涤净情怀无杂念,练就功夫字外间。一个人格鄙俗、思想境界平庸而又了无追求的人,断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位富有创作经验的书家来说,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看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实则需要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人文情怀的深入了解,和多年汉字书写技巧的积累和沉淀。否则即便是一位大学问家,如不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断不能写出撼人的书法作品来。古人云,山积而高,泽聚而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或者说,“得鸟者,罗之一目;罗之一目,不可得鸟者”,也是这个道理。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章法是切入点,结构是突破口、点画是落脚点,而笔法正是这些因素存在的保证;有的恣肆劲健,波涛汹涌;有的饱含激情,浪花四溅;有的气韵通达,别有真趣;有的清新俊逸,淡雅朴实,风格上的不同皆因创作者对人生的认知、阅历的厚薄、涵养的高低、功底的深浅、以及对书写技法掌握和理解的层度等诸多要素,都将决定创作者的水平和灵感,决定着作品的意蕴和趣味。 </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学习与创作,痛苦并快乐着,正所谓“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并非有了好墨、好笔、好纸以及富有的家庭背景就能创作出上等作品,当然苏东坡所讲的“明窗净几、笔墨俱佳”也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不可或缺先决条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三 书法艺术功在字外, 德高才厚性谦和,见博识广味自淳 </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虚实相生,无墨处皆成妙境,有墨是字,无墨亦是字,做人也如此,云止水中,动寂适宜。过分的修饰,可能有损自然,显得做作;过分的雕琢,可能有损个性,显得俗气;过分的夸张,可能有损和谐,显得不伦不类。不可浓艳,不可枯寂。居鲜花、掌声、美誉中能嘉言懿行,敏事慎言,既为有“墨”之处,实也;居挫折、失意、迷茫时,能见贤思齐,气若幽兰,既为无“墨”之处,虚也。如此,方能渐入佳境,高情远志。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作书做到“挥毫列锦绣,落纸布云烟”,乃上品;做人做到养浩然正气,八风吹不动,乃真人。书也,“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即人之修养,才有“格超梅上,品在竹间”的超迈之胸襟,德高才厚性谦和,见博识广味自淳。 </p><p class="ql-block"> 书法中的“法”人人都可以从勤奋学习中来获得,但一个人的“德”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得到的,它需要长期修炼。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德”比“法”更重要,即’德’为体,’法’为用,德之不存,法将焉附,与书法中的‘象’和‘意’是一致的,有如这方面的事例亦不胜枚举,享誉古今的书法精品,均是书家之“德”与“法”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结果,学书与做人一样,应先立“德”,“德”高“法”备则人品、书品自然为人所称道,所谓学富即修养,德高能长寿。凡学书法的人,都在不断追求汉字书写的用笔、结构、线条和布局等方面,与“法”紧密相关的内容时,更不能忘记与人为善、以德为邻、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等德行方面的修养,也只有如此,学习书法的路才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活,其所能达到的意境也会越来越高。为人谦和儒雅,诚实厚道,敬业乐群的人,其作品才会端庄朴厚,俊逸豪迈,给人以真挚而又蕴涵深刻的感觉。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境,不凡的谈吐等综合素养方面的真实流露,来自于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交八方友的结果,正所谓“读书大事业,磨墨静功夫”。只有不图名利,静守淡泊,在学习书法的自我怡悦和陶冶性灵中,处处体现和时时品赏,人们内心深处所深藏的那种“真态”,再现了“道法自然”为归旨的本意,当然那些沽名钓誉,矫揉造作,盛气凌人,惟我独尊的人是不可企及的。一生清风明月,四壁名砚法书。书法艺术能使你“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使你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地徜徉、放怀,你也会因此感知,人生更加细腻和快乐。 </p><p class="ql-block"> 书法可以修心养性,开阔视野,净化心灵。经年地浸淫于繁杂的工作和生活,身居市井芸芸众生之中,身心的浮躁成了社会的一种流疾。而当我走进书斋,展纸挥毫之际,或追思怀古,或借古论今,或借笔书怀,一种惬意、悠远的感觉便跃然纸上。特别是和学生一起交流讲学时,思绪如淙淙清泉、如大漠孤烟,黄河落日、如杏花春雨、如旷野放歌,让人物我两忘、乐从中来。什么人世间的争长论短、工于心计的无谓竞争、一切生活的烦恼便烟消云散,一种自我的满足与幸福感便充盈着大脑,使我的心情静如止水,平和而淡然。一种淡于名利、逍遥于世外之心态便油然而生。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探讨法帖的渊源和流变时又是那样的虔诚和敬畏;在研究和分析具体笔法时又是那样的投入与专注,我虽身微言轻,但对书法的传承之责任感时刻激励着我,前行不回头,一心做事,不闻闲言。 </p><p class="ql-block">书法可以书会友,在自己兴致来临的时候,邀几位好友共同交流人生的喜好,或邀几位同行坐以论道,虽然没有什么精辟入俚的见解,没有什么至理名言,谈笑往来间有鸿儒而无白丁,使陋室蓬荜生辉,个中滋味外人不可名状。也可揩几位挚友走出去,观赏风物山川,同外地的书友切磋技艺,相互交流。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接触了良师益友,一取得得,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才惊觉原来这淡淡的墨香中,深藏着大海,深藏着日月天地,深藏着那么多的人生真谛。启迪着我的思想和人生,抚慰着我的灵魂和生活。书法让我多么的心驰神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慢慢明白了泰山正是因为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吞吐日月的气度才傲居五岳之尊,才给人有‘登泰山以小天下’之感慨</p><p class="ql-block"> 癸卯庚申月庚申日重修于尚贤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