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市场上突然又刮起了抢盐风波。这次风波波及面较大,仿佛在全国都有漫滥。各超市商场前排起长队,不免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各大商场和超市纷纷补充进货,甚至一些制盐企业也加大生产量。最后,惊动了有关单位,几个产盐企业分别站出来表态,说是仅某一地下盐井的储量就足够全国人民吃上3万年以上,这才平息了这场抢盐风波。</p><p class="ql-block"> 事后了解,这次抢盐风波的原因是,日本决定8月24日起向太平洋排泻核污水。人们认为核污水入海,必定污染海水,进而污染海洋生物,污染海产品。而有些人认为食盐有一部分是由海水所产,所以也要受到核污水的污染。于是有一部分人心理发生恐慌,怕吃到被核污水污染的盐,于是就大量囤积核污水排海前生产的盐,大肆抢购食盐,“抢盐”风波就这样漫演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原因,类似抢盐的事件在社会上时有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阵阵涟漪,有时还形成风波,在人群中引起不小的恐慌,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非典”流行时发生过抢盐,“新冠”流行时发生过抢盐,还发生过抢购粮食、食品、药品、日用品等事件。记得有一段相声讽刺抢购潮,表演了一次抢购醋的事件,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匪夷所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活时,那时也由于听说要地震、发大水等原因,有部分农民去抢购食盐。记得有一次大人叫我跟去买盐,亲眼见供销社人员打开仓库,一个水泥池里盐堆得老高。一人站在池边用铁锨往桶里装,一人在下面接着上秤,农民排着队用袋子蓝子装上盐背回家。我家那次买的盐吃了好久。奶奶说,再也不要去抢盐了,盐就是个运输的事儿,这些人来了平和得很,连土匪都没有,哪会运不来盐?从此我家再也没参与过抢购食盐风潮。</p> <p class="ql-block"> 社会学把这类事件称之为集体行为,指一些人们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一致,是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发生集体行为,往往是以个别事件为诱因,引起人们发起联想,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方,采取相同的行动。这种行动是无组织,无人发起,却是不约而同的。这种社会现象多数会自生自灭,自行消散。但有时也会由小到大,愈演愈烈,甚至会发展为群体事件,酿成社会问题。如果被有心人利用,还有可能引起社会动乱。而如果在短时间内集体行动频发,往往预示着政权不稳,社会进入动乱阶段。据记载,1909年,湖南曾发生“抢米”风潮,一时间蔓延数省,给社会造成极大打击。当时上海的《东方杂志》则统计,1909 年所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有113 起,而1910年则发生了285起。根据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从1905年至1910年共发生1017起,年均169.5起,平均2.15天一起。晚清政权已经摇摇欲坠,辛亥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p> <p class="ql-block"> 发生集体行为,主要是行为人对诱因事件的真相不明,或对其引起的后果不明,而形成心理恐慌。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行为人对社会组织甚至政府信任度不高或根本就是失去信任,所以就决定自己采取应对行动。这样的人多了,就发生了集体行为。</p><p class="ql-block"> 要防止集体行为的发生,首先要提高政权和社会组织的信任度,向人们展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巨大威望。让人们相信,诱因事件的后果会由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妥善处理,无需自己行动的。其次,每逢重大事件发生,或新政策新法规新举措出台,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给予解释说明,消除人们疑虑。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集体行为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一旦发生集体行为,相关部门单位要了解真相,分析原因。应壶底抽薪,切莫火上浇油。要及时说明和妥善处理,以免发生扩散,酿成动荡。</p><p class="ql-block">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辈平民百姓,遇事要冷静以待,多作思考。切莫要盲目跟风随潮,切勿听信谣言,更不要做出冲动之事,以免到时赔钱伤神,追悔莫及。</p><p class="ql-block"> 人们热爱和平,喜欢平稳,衷心期盼,在太平中度过幸福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