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从心开始</p><p class="ql-block"> 今天与大家分享出自《论语》中的一则成语故事《从心所欲》。原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世,现可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p><p class="ql-block"> 孔子晚年时,将自身修养的经历分成了六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对“学”坚定了志向。</p><p class="ql-block"> “三十而立。”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足、立身,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事业。</p><p class="ql-block">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达到了“知”的境界,正如《论语•子罕》第二十九章所说“知者不惑”。</p><p class="ql-block">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了解并掌握了生命规律,是“知”的更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胸怀坦荡、明察秋毫,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能明辨。</p><p class="ql-block">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可以放任内心的想法从心所欲,但是都不会超越“礼”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随心所欲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却能够从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边界,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在这个人的心中从来就没有萌生逾越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行动源于思想。一个人心里从来都没有萌生不道德的想法,又怎么会有不道德的行为呢?</p><p class="ql-block">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什么是修身呢?修身先要修心,就是修思想,修圣人之道。一个人修心修出了满身的浩然之气,又怎么会干出龌龊的勾当。</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为什么能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因为他把圣贤的浩然之气修到了骨子里;范仲淹为什么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因为他把国家天下装进了思想深处;诸葛亮为什么能写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因为他把忠君爱国融进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人物,必有伟大的思想;龌龊之人,必有龌龊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想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先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心正,则行正;行正,则身正;身正,则心安。一个人心是正的,他的行为就是正;一个人的行为是正的,他的人就是正的;一个人是正的,他的心就是安的。光明磊落之人,心一定是坦坦荡荡的。</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从心开始的。想让我们的少年成为正直善良、爱国爱人、努力上进之人,就先要把正直善良、爱国爱人、努力上进的思想融入他们的灵魂深处。</p><p class="ql-block"> 教育从心开始,心有了,什么都有了;人心正了,世界就正了。</p> <p class="ql-block">中华诗词佳句学习之《诗经》系列三:</p><p class="ql-block"> 《桃夭》佳句节选</p><p class="ql-block">桃之夭 yāo夭,灼 zhuó 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必背)</p><p class="ql-block"> 注释:1.夭夭 yāo:桃花含苞欲放。2.灼灼 zhuó :桃花鲜艳明丽。3.之子:新嫁娘。4.归:出嫁,归于男家。</p><p class="ql-block">译文:桃树蓓蕾满树杈,桃花艳丽如彩霞。姑娘就要出嫁了,幸福美满成一家。</p><p class="ql-block">简析: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