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生——我的姥姥眭文义

默谣

<p class="ql-block">我的姥姥眭文义,男,又名眭成保,东冶头人,1890年农历腊月十二生,从小家境贫寒,光景艰辛。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入侵东冶头,唯一的儿子眭未小(我的爷爷)被日本人以“通八路”之名抓到县城活活杀害,姥姥接到同乡报信后,与眭祥小爷爷一起把儿子的碎尸装入麻袋用牲口驮回东冶头安葬,姥姥第一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中年丧子的姥姥悲痛欲绝,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姥姥掐着自己胳膊上的大动脉,强咬着下唇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我儿没有死!”血淋淋的碎尸摆在眼前,姥姥欲哭无泪。但为了维持这个破碎的家,只能将对日寇的深仇大恨藏于心底,含泪安慰带着三岁儿子(我的公公)并身怀六甲的儿媳(我的奶奶)。次年正月他的孙女(我的姑姑)出生了,可怜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第三年我的奶奶伤心过度不幸撒手人间。姥姥第二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姥姥将爱恨存留心间,牵着一双遗孤,一切从零开始,学缝衣学做饭。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生存之路。</p><p class="ql-block">解放后,1945年日寇败走后,八路军入驻,建立了人民政府,穷人翻身得解放。姥姥分了地,得了房,并分到了村中一处店房院,从此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姥姥与眭梦庚知恩图报,一起支援前线,踊跃交军粮送军粮,他俩的举动感染了很多村民。</p><p class="ql-block">姥姥勤劳简朴,用一颗滴血的心撑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他为了把这对年幼的孩子抚养成人,开了一家车马店,笑迎八方客,生意日日盛。开店期间,每日客源爆满,姥姥与人为善,待人公平,乐于助人赢得客人的一致赞扬,是十里八乡的名人。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将马车店公私合营,加入供销合作社成为国家职工。他把厚厚的一本外欠本撕毁烧掉,免去债主的欠款。</p><p class="ql-block">姥姥的热心肠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一直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尤其在六十年代缺粮时期,谁家缺吃少穿,揭不开锅,就倾其所能帮忙解决。</p><p class="ql-block">他用一副打不垮的傲骨撑起一个完整的家,为孙儿孙女都操办成家。孙子眭怀仁(我公公)耳闻目染爷爷的言行,同样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乐于助人,热心于公益。当电工,搞戏剧演出,帮助村民写对联,有时出钱又出力。</p><p class="ql-block">孙子孙媳相继生育了五个孩子,姥姥把一腔爱国热诚注入五个孩子的名字,分别为玉新、玉中、玉国、玉美、玉丽,其寓意为“新中国美丽”。一家八口人八张嘴。眭文义用微薄的工资省吃俭用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1976年大曾孙眭玉新(我大哥)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在劳动中突遇不幸为公献身,年仅21岁。姥姥又一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87岁高龄的坚强老人硬是挺过了伤痛的坎,他知道孩子是为公的,居然强忍着眼泪安慰孙子和孙媳妇。</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入侵东冶头的几个日本兵重返冶头,要求与姥姥见面,在他心里永远无法原谅日寇的杀子之仇。永远不会忘记当年血淋淋的记忆。但他识大体顾大局勉强见面,日本人专门为他拍了一张照片以示友好。</p><p class="ql-block">1984年孙子(我公公)因病去世,享年48岁;这位耄耋老人第四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心已是千疮百孔,谁能感受到他是何等的难过?1987年腊月二十一姥姥去世,走完了平凡、曲折、传奇的一生,享年97岁。真可谓仁者寿啊!记得当时我在老家坐月子,姥姥去邻居家唠嗑,刚上邻居台阶就摔了下来,姥姥倔强地又上,由于姥姥体力不支又一次摔下,此时邻居急忙唤来我丈夫把姥姥背回家。不到两个小时姥姥便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他牵挂了一生的家。也结束了姥姥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姥姥的传奇成了人们口中的故事,是眭氏族人的骄傲,也是冶头后辈的楷模。更是多少烈士父母的缩影啊!</p><p class="ql-block">姥姥热心爱心没有私心。村民们都说姥姥是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一个难得的好人!姥姥的坚强刚毅、舍己为人、爱心友善的美德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他的人生真可谓:</p><p class="ql-block">坎坷人生,风雨身几度;</p><p class="ql-block">悲欢世事,云烟我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