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父亲姜儒琳在华中建设大学

作家姜苏行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恰同学少年】父亲姜儒琳在华中建设大学——战火中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姜苏行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魂不朽,八一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刚过去的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六个“八一”建军节,我戎马半生的父亲在天堂与老战友们相会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姜儒琳是一位“张富清式”的老英雄。父亲出生于1928年11月,1946年10月在他17岁时就放弃学业,从华中建设大学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新四军,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父亲却深藏功名不提功劳,我们做为他的子女也不清楚父亲的过往。直到父亲离世后,我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这五枚军功纪念奖章和功劳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一直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听党指挥,1982年响应国家的号召,申请转业回地方建设家乡造福百姓,直到1989年离休。父亲于2018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90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魂不朽,戎耀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他从华中建设大学投笔从戎参军报国的戎马生涯与戎耀。父亲姜儒琳曾立过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三次。获解放奖章一枚、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原解放纪念章各一枚,中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赠纪念章一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尉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姜儒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的军功纪念奖章、功劳证和干部履历档案复印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回老家我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来自合肥的信件,落款为战友曹树荣写于2010-9-1日,从信的内容可以判断,这个战友曹树荣就是当年和父亲姜儒琳一同从华中建设大学参军入伍的同学,并且又是一同分在了炮兵部队。他在信中还附有一首词,说是最近读了毛主席给丁玲的一首《临江仙》,照此韵填了一首,以记录他们九人从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故事。信中还提到他给父亲寄了一张自己戴着建国纪念奖章照的照片,但是我没有在信封里看到照片,或许是父亲已经拿出来放在相册中了吧?这首词牌名为《临江仙》的词是这样写的:&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临江仙 . 初会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北已乌云笼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九君初会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沭阳态势特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高歌淮赤子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欢送读书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获得英贤施雨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铸成革命精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穿过铁路上山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沂蒙投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渤海又从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二排右二为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左一为17岁投笔从戎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炮兵团配戴风镜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词叙述了他们九个读书人转变成为革命精兵,在战火中燃烧青春的热血故事。那是回忆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峥嵘岁月。当时苏北局势紧张,解放战争打到了异常艰辛严峻的阶段。父亲姜儒琳和曹树荣等九位江淮赤子,恰同学少年,热血青春投报战火中的华中建设大学,后投笔从戎,参军报国奔赴战场。算起来1946年10月,父亲17岁便放弃了学业参加了新四军。在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父亲在20岁,1949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在第二十三军炮兵团参加过南麻、泰安、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济南、淮海、龙富口、渡江、宁沪杭、广长、上海战役战斗。建国后,父亲参加了一九五八年福建前线炮击金门战役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打过的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战役,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在电影里面看到的著名战役。父亲经历过的战争年代的残酷和战役战斗的慘烈,我辈今天只有从历史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去了解和感受了。其中 ”淮海战役是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经典战例,是具有决胜意义的人民解放战争,60万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兵戎相见、殊死一搏,历时66天。“ 战场上有我的父辈奋力拼杀的年轻身影,他们在革命队伍中觉悟,在战火淬炼中成长,烽火岁月的淬炼是侵入骨髓的记忆,更是顽强不屈的血性烙印。这些当年十几、二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这份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深藏功名,不计得失。他晚年常常说起的是:“比起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还计较什么个人得失,考虑什么个人待遇,活着就是待遇,能活着就是最好的待遇幸福啊!我是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呐!我是替他们活着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我的父亲和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看了父亲战友的来信,便问起母亲这些往事。母亲回忆说:“你爸当年在徐州上学,家里已经给他定了门亲事,可是他没告诉家里人,直接从学校当兵走了。你奶奶日夜思念儿子,硬是哭瞎了眼睛,心碎而死。当时他们同乡九个同学一起从山东当兵走的。到部队七个人分在了步兵部队,两个人分到了炮兵部队。最后打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时,他们那一拨参军的同学九个人牺牲了七个,活下来的两个人是炮兵。你爸就是这两个活下来当中的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知道父亲的手腕和腿上“被炮弹皮啃了一口”留下了两块伤疤。他们是解放战争中的幸存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对生活很珍惜特别容易满足,从不和别人攀比物质待遇、金钱享受。也不挑剔食物,不管粗粮细粮他都吃得很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晚年仍然热爱学习和读书,他还喜欢唱歌,喜欢淘一些年代的老歌本,把他喜欢唱的军歌老歌都细心的用红笔标注画上圈。父亲嗓音浑厚非常好听,唱歌音准也好,有腔有调好似专门学过的。完全不是部队饭前一支歌,那种吼歌的唱法。不知道父亲识谱和歌唱的才艺,是否当年在华中建大培养出来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标注画了红圈的都是父亲平时喜欢唱的军歌、老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父亲书里夹着的剪纸作品白毛女,看起来有点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哦!不愧是华中建大的学员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看来,父亲在他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了。难怪父亲从华中建设大学参军入伍后,没少舞文弄墨,在前方部队历任华野总兵站部中心股员、前方分部会计、汽车大队文书、第二十三军炮兵团二营营部书记、团司令部书记、参谋。第二十三军炮兵训练大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后,父亲又重回军校读书深造,于1954年1月毕业于第三砲兵(南京)学校。也就是著名的南京汤山砲校,据军事专家铜老说:“那个砲校可是石包兵殿堂级的,只要是沿用黄埔军校遗风石包兵的砲校,都是殿堂级的,全国也不过三家。其他都是用火字旁的炮校。据说给父亲他们授课的教员有部分是原国民党的军官,都是在国外留学回来的精锐。比如,胡念恭教员就是个人物,据说他是国民党江阴要塞起义过来的国军,水平很了不得,后来他调到沈阳一个高级炮兵研究所去了。父亲在砲校毕业后,以优秀毕业学员的资格留校。然后,在炮兵院校系统工作,担任过锦州炮兵学校战术教员、沈阳炮兵学校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学院地炮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战术教研室组长、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战术教研室主任、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学员大队大队长党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创建新中国后父亲重回军校读书深造,1954年春季毕业于南京汤山炮校。后更名为南京炮兵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宣化炮兵学院地炮战术教研室工作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回看到父亲战友之间的通信,我不由的生发出好奇心,要寻幽探秘父辈“九君赤子读书人”,报投的华中建设大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府和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七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的故乡,淮安大地上曾诞生过一所新型大学——华中建设大学,这也是华中解放区的最高学府。在那个持续战争的年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教育事业也备受摧残。华中建大从诞生到结束仅仅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后来苏皖局势进一步恶化,华中局党组织指挥华中建大转移撤退至山东海阳,后来华中建大并入了山东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 华中建大校长彭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华中建大副校长张劲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 1944年冬,设在盱眙县旧铺镇新铺村的华中局党校,完成了干部整风学习的任务,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巩固华中各根据地的需要,决定在华中局党校的基础上筹办华中建设大学。当时计划把建大建设成为一所为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华中局非常重视建校工作,华中建设大学的干部都是从华中局、新四军中抽调的,比如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任副校长兼管党的工作,同时抽调一些负责干部担任各系的领导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华中建设大学校史》记载,因是战争年代,时局动荡,1945年春节后学员才陆陆续续到齐,全校学员共有500余人,主要是华中根据地抽调的干部和保送的知识青年,以及上海、南京等沦陷区地下党选送的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5月4日,华中建大第一期学员在盱眙县新铺镇的古庙里举行开学典礼,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等都来参加。华中建大分为民运系、民政系、文教系、财经系4个系和高干班、区干班各一个。采取政治教育和业务教育分段学习的方式,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业务课程的教育。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讲解毛泽东在“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著名记者范长江为新闻班主讲《新闻学概论》,华中局调集各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来校授课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盱眙新铺镇子小,只能住下校本部、高干班和民运系,其余三个系和区干班都住在附近的村子里。一些学员住在群众的破草房里,一些学员只能搭建简易土屋做宿舍。全校开大会、上大课则都在新铺古庙的大殿里。各系开会、上课则选择空旷的地方或者小树林。虽然如此,学员们在简陋的环境下,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学后不久,1945年8月15日,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特大喜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全校师生一片欢腾,八年抗战终于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新四军进军接管新解放区急需大批干部,华中局决定建大一期学员提前结业分配工作。1945年8月25日前后,全体学员分配工作,陆续奔赴工作岗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9月6日,两淮解放后,华中建设大学北迁淮阴西大街一带,进行第二期的筹办工作。为解放区培养各种建设人才,成为华中建设大学新的办学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11月10日,建大第二期开学典礼在清江市举行,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等出席会议并作发言。该期1300多名学生,主要来自停办的苏北公学、华中各解放区调来的一部分基层干部、江南的部分地下党员、新老解放区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国统区的进步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较于一期,搬入淮阴城的二期学生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统一穿灰军装,饮食也有了很大改善。学生周末可以休息,平时课程则很紧张。早上要列队到操场跑步,早饭后听大课、小组学习、讨论,下午仍然如此,只有晚上可以自由活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第一期基础上,华中建大师资力量极大增强,经济学家何封、哲学家李仲融、文学家王叔明、史学家刘力行、数学家孙克定、画家胡考,音乐家章枚、莫晓鸣、叶芳炎,新闻记者包之静、裴济华等都应邀来校授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初,由于朝鲜革命形势的发展,反战同盟的朝鲜学生提前结业回国。1946年2月22日,华中建大在淮阴城南公园举行第二期学生毕业典礼。毕业学生立即被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其中有500多名到苏皖边区各地工作,200多名留校作为继续办学的学习骨干和工作人员,少数学生到新四军工作,部分学生到山东、东北新解放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淮安清江浦区西大街116号院子里,一块“华中建设大学旧址”的石碑记录着这段光辉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3月4日,彭康校长率领华中建大部分骨干师生北上临沂支援山东大学建设。同时,华中分局决心继续办好华中建大,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亲自兼任建大校长,调原新四军敌工部副部长李亚农和原苏中公学副校长夏征农任副校长。尝试社会招生,把华中建大建成一所多学科的比较正规的大学。建大第三期计划设立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一个预科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建大的名声越来越大,招生工作也愈加容易。三期招生宣传展开后,解放区和国统区青年知识分子、解放区的干部、伪海军学校起义的师生等纷纷来报名。校部对报名者进行考试,按照成绩录取,实际上这期陆陆续续报名一共是1200余人。三期总共招生录取则是800余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时间根据各院系要求和学生生源及水平不同,分别为一年、二年、三年到四年。预科部设文预、理预、医预,时间半年到一年,为转入本科打基础。为办好学校,建大特从解放区和上海聘请朱维基、刘汝醴、黎冰鸿、罗稷南等教授、学者来建大任课,表演艺术家赵慧琛也从上海来到淮阴,任职华中建大。还聘请解放区的专家学者阿英、范长江、刘季平、黄源、沙俊等兼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5月中旬,时局骤变,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6月起,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苏皖解放区。由于形势的迅速恶化,原本的学院设置计划都被搁置,华中建大正规化办学道路就此不得不戛然而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淮安市档案馆里,珍藏着华中建设大学于1946年夏,在解放区的报纸上刊登的续招新生广告,公布了有关学生待遇的规定。在1946年8月3日、4日的《新华日报》上,连续刊发了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夏征农撰写的文章《关于华中建设大学》。文章称:“这个学校继承了过去建大的精神,但不完全同于建大,与国民党地区的大学在形式上有某些类似,但有着根本的区别。这是一个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的大学。” “贯彻学用一致精神,大批培养为解放区人民服务的各种干部,这就是华中建设大学的基本方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华中建设大学如皋招生处发布的信息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苏北形势不断恶化,1946年9月,800多名师生奉命向山东转移撤退。1947年3月初,建大奉命再向胶东继续撤退。1947年3月18日,华中建设大学迁入胶东海阳县,校部驻盘石店。从江苏淮阴盱眙,到山东胶东海阳的直线距离约有500多公里。1947年4月,转移到海阳县的苏皖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和财经干部学校,又先后并入建大。至5月中旬,建大第三期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结束。除一部分学生留校工作和转入文艺系外,其余均调出另行分配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华中建大遵照华东局指示在海阳继续开办第四期。预科招收胶东知识青年1700多名,编为四个部(各设一个党支部),每个部分为四个班,每班100余人。此外还有本科行政系、财经系和文艺系学生约700多人。他们绝大部分是华中的干部。北撤的淮海联合中学也并入建大,改为建大附设中学,此时全校学生和干部共达3500多人。是建大所办四期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期。在开学典礼上,中共华东局宣传部长彭康作形势报告,李亚农校长、夏征农副校长报告建大的任务、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时期的学员绝大多数来自胶东老解放区。有地方干部、小学教师、还有很多青年学生。都是受过我党我军长期教育和影响的二十岁左右的知识青年。他们纯洁、热情、学习情绪高涨。1947年“七一”,庆祝建党二十六周年。建大师生在校部盘石店河滩开大会。此时的胶东地区,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这一期学员不得不提前结业,其中90%以上的学员报名参了军。9月底10月初,随着战火逼近东海地区,加上东北战场的需要,中共华东局决定停办华中建大。教授和县团级以上干部渡海到东北解放区,他们分作两批,晚上从威海坐船,冲过国民党军舰封锁,转移到了旅大市。部分干部和大多数学生辗转到鲁中地区。&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源自方志淮安,版权归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华中建设大学使用的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华中建大并入山大时学员的作业本,一周调查采访习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资料记载,华中建设大学自1945年正式开课到1947年底结束,华中建设大学虽然只存在二年多的时间,而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端困难,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先后招收了四批学员,为党和国家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和优秀干部,同时华中建设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正规系统办学的有益探索,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以及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后来建设新中国自己的大学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借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中建设大学后来并入山东大学。合并后的山东大学设政治、经济、文艺(包括文学、艺术、英语、新闻专业)、教育、医学5个系。由此,从战火中走来的华中建设大学为山东大学注入了战火中的青春,这光辉的历史至今令江苏、山东两省人民深感自豪和光荣。这珍贵的红色档案,已经成为江苏、山东两省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最好的红色教育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1982年在沈阳第二炮兵学校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收藏的伟人像织锦绣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淮安,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一位诞生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家乡,一方浸润着革命志士鲜血的红色热土。这里是父亲落叶归根的故乡,这里有父亲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的华中建设大学(旧址)这些红色历史印记,记录着淮安独特的红色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恰同学少年】征文活动,给了我一个寻幽探秘溯源父亲华中建大旧址的契机。缅怀历史,不忘根本。仅以此纪念父辈们战火中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END🍁——</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参考文献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红色档案背后的党史故事:从淮安走出去的华中建设大学 淮安档案 2021-11-16 原创博古通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华中解放区的最高学府淮安教育史上的赞歌——记华中建设大学在淮安 方志淮安 2023-04-29 刘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3,【党史上的今天】3月18日华中建设大学迁入海阳——山东烟台干部学院 2019-03-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4,【红色文献推介】之二教育篇:厚德之师 2020-12-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5,部分图片来自淮安档案,方志淮安,版权归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姜苏行云,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教育系统工作三十余年;部队大院子女;从父随军 十七年;从夫随军十二年;写作初心是为了记录《塞上炮兵城的故事》父辈的、吾辈发小的、生命成长物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谢谢您的阅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