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人从来向往长安。繁华的都城,熙攘的人流,浮动的船舶,翠青的杨柳,无一非不可值得期盼。当然,还有那千里迢迢之外的富足地方,有令大多文人墨客皆为景仰而欲及的事物:功名。它是虚幻的,却又真真实实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电影《长安三万里》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驻守边关的老将高适在朝廷使臣程公公的询问下,忆述起与旧时相交李白的往事。李白为人放荡不羁,是高适所遇见过最为轻狂的人,令他印象颇深。他深度回味了曾经与李白交往的种种,其中既饱含回忆与追思,也充斥着依恋和不舍。</p><p class="ql-block"> 《长安三万里》时长共计168分钟,历时十年之作,堪称我国史上最长的一部电影,在我国影界中可谓绝无仅有。电影主要围绕老年高适回忆当中李白与高适两人的交往经历展开,但所展现出的也不单此二人物。杜甫、王维、李贺等诸多唐代名家,加之如李龟年一类的文艺绝精大师尽皆相继出现,凸显出无数风流人物背后一个强而有力的繁荣大唐,当之无愧的天下盛世。</p><p class="ql-block"> 《长安三万里》虽在讲唐朝往事,但其中所包含的极具代表性的象征和现实意义,也使得这部电影尤为珍贵。李白是浪漫主义的化身,举樽向月,撒置千金,一朝才华取功名;相较而下,高适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沉稳庄重,不善言谈。高适较之李白,更加明白社会的规矩,懂得背后深层次的道理。李白天真认为,一旦文采彬彬即可飞黄腾达,殊不晓自己作为商人之子,文笔再使人倾服也终究不过庶人;李白瞧不起“无趣”的苏十二,同伙伴一道抢走为其舞蹈的舞妓,尽显其狂放风范。最终,和而不同的两位友人走上殊而迥异的道路:高适加封节度使,镇守边关;李白沉醉美酒,衰颓潦倒。</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高适与李白恰恰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前者踏实进取,脚落实地,凭借一脉干劲而出众;后者眼光高远,叹才高无所不能,怀抱星月。高适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虽不敏,却也不弃不辍,顺应世道谋求发展,秉持武功,后为报国之将。他不善言谈,不通文采,不懂投机,却拥有一颗踏实坚毅的心。高适能够不被世俗困扰,不被挫折吓服,铭记父亲教诲善始善终,也同样是现如今我们成就自己的一大要义。我们好比是无数个高适的化身,才资平平也定要化鱼为鸟,鲲鹏展翅凌云霄。</p><p class="ql-block"> 至于李白,的确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角色。他的浪漫太过高深,一般之人难以捉摸透彻。他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知足,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忧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他凭空对望的乡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他对权力的倾慕。然而,他太过天真,太过直率,豪放不羁的态度实则是最为广阔的保守。气傲心高的他目中空荡,曾使贵妃研磨,令力士脱靴。李白仕途上的凄惨,和他的作风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注定了他的人生必将不会顺意。</p><p class="ql-block"> 和无数大唐诗人仿佛,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北风吹雪,遥望过千里黄云,也朦胧过瀛洲的微茫,静观过霞雾的明灭。蓦然回首,却见灯火阑珊,青涩的果实早已长大成熟。长安,无数人心中的伟岸成就;三万,迢迢堪指行路之艰难。生逢盛世,定当如大鹏展翅,拨戟仗剑,披荆斩棘,扶摇直上,在万里江山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乾坤未定,你我皆是英雄。</p><p class="ql-block"> 通往长安城的道路明灭可见,岂止三万征途?功成名就,需你我共赴而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