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过函谷关

杨国闻

午过函谷关<br>公元前298年的一个午夜,函谷关四下里静悄悄的。孟尝君一行星夜兼程来到函谷关,这条函关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此时城门紧闭,还将吊桥高高竖起。想要摆脱秦昭王的追兵,就必须尽快通过函谷关,进入赵国方能安全。而城楼上的秦国守关士兵严密把守,不断巡视,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情况。突然,几声鸡鸣之声响起,关内、关外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函谷关城门缓缓开启,孟尝君一行人得以“出关文书”在手快速通过城门,急匆匆向远处奔去。<br>多少年之后,在一个夏日中午,我由潼关古城下来,也向函谷关奔去,跨过黄河南岸沟沟壑壑带有苍黄的迷蒙,穿过黄土高原上承载着无数前人生与死历史印记的崤函道,一路向东。<br> 我们走的是沿黄公路,这条峡谷公路紧靠黄河南岸向前延伸,大路的南边是崤山和秦岭山脉的延续,从南向北一直延伸倾斜,直到黄河边,形成了许多的沟壑,崤函古道穿插其中,秦汉时期长安通往洛阳的两京之道必经函谷关,谓之“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这是连接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咽喉要道。 <br>好在灵宝的函谷关距离潼关不远,现在的路也十分好走,路上车辆不多,也就一小时多点的路程,现在快过午了,蓝天白云,天气也很热。开车的师傅很熟悉当地风情,一路向我介绍了当年许多的历史趣闻。<br>下午一点多,我就到了函谷关的景区门口。但这还不是函谷关核心区域。还需要经过太初宫、道圣宫、藏经楼、鸡鸣台、展览厅才能到达函谷关城门。<br> 午后的函谷关,似乎有些倦意,在赤日炎炎下,游人稀少,城门楼上的旗子在微风中无力地摇曳,就战鼓而言更有力量感,但现在也没有响。函谷关肃静而古朴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山间的树木郁郁葱葱,微风习习,些许凉爽的感觉。<br>经过多年的战争焚毁,现在保存下来的已经不是全部的古迹。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关楼为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仿秦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人们称之为“丹凤楼”。<br>函谷关是崤函之险的天然屏障,修缮一新的函谷城楼掩盖了古老函谷关的烽烟旧尘,少了一丝韵味,就连地面都铺上了青石板,原来的车辙印记也都被覆盖。<br> 函关古道上,函谷关那漆红的大门在我眼前吱扭扭开启了……,进入函谷关的城门,一股寒风顿时吹在身上,我打了一个冷战,仿佛已进入了历史的深处。我都要被孟尝君午夜逃离函谷关的紧张气氛所带入了,在密林荫蔽下感受车辚辚马啸啸的壮烈,身边的鼓声似乎又开始在我耳边响起。 <br>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在这片局促的峡谷中,有一个像大漏斗的通道,大口在西,朝向潼关方向;小口在东,朝向函谷关,古称“一泥丸而东封函谷”。<br>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的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秦末楚汉战争中,函谷关易守难攻,且为秦军精锐护守,刘邦却先行进入了关中,原因在于刘邦计听张良,绕过函谷关,从武关进军霸上,直达长安,由此引起项羽强烈的不满,随设局“鸿门宴”。武关就在秦与楚国接壤的边境,当年六国联军却没有从这里进攻秦国,或许另有原因吧。唐朝时的桃林大战也是在此附近发生的,杜甫的“古今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的诗句讲述了那场战争的惨烈,所有这些早已偃旗息鼓,对阵双方的激烈厮杀与呐喊,伤兵痛苦的哀嚎声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br>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中“鸡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按规定城门开启需等到鸡鸣,午夜时分,哪里来的鸡鸣声。孟尝君的食客高埠学鸡叫,赚开了函谷关,帮助不愿在秦国当官的孟尝君最终逃离了秦国。<br> 函谷城楼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还发现兵器仓库,为一直径0.9米竖井穴式,象一口旱井,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附近战场就曾发现带箭的骨骸。<br>登上“天下第一古关”函谷关城楼,四周炎热,一股热风拂面而来。俯瞰整个函谷关,山峦叠嶂起伏,连绵的群山似军队驻扎,又似在历史的深处,那里,有一支戟,笔直向天。现实里的硝烟似乎已经散去,又似乎挥之不去,心中的凝重越发沉重,不能释怀。遂赋七律一首《函谷关远眺》:<br>铜阙千钧锁紫渊,势寒灵宝暮春前。<br>楼头三辅田文地,放眼双崤老子天。<br>风急尽开秦岭雪,石惊犹破大汾烟。<br>幽幽函谷连营角,气度关山黄水边。<br>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br> <p class="ql-block">函谷关还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周游那么多地方后,就在函谷关著书五千言,此书便是传世经典老子《道德经》。而且“紫气东来”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也记述了老子修道德经之事。《道德经》贯穿全篇的核心观念就是“为无为”。老子留下“天下之至柔,胜天下之至刚;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等五千余言之后就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函谷关前建了一个新的广场,老子的塑像守在关前,我注视着骑牛的老子先生,问到你老先生这是要去哪里呀?你能告诉我吗……</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函谷关,我独自在关楼前的小广场上,伫立良久,任由阳光照射,周遭的火热,感觉有些疲乏。因是天气炎热抑或伙食太好?血液都流向胃肠了吗,大脑也有一些缺血了……,头有些昏沉,思绪也有些迷茫。</p><p class="ql-block">回味沿途的景色和建筑都仿佛穿越时空,我似乎又与古人相遇,抑或我就好似孟尝君,在守城的士兵眼皮下,安全离开秦国。真是让人感到新奇、钦佩。孟尝君逃离了函谷关,愿此生你只是历史。</p><p class="ql-block">眼前的函谷关是真实的,它直爽面对游人,磊落大方,自带一种英雄气概。游人所见不尽相同,各取所爱,有爱它的风光,有爱它的雄伟。它无需再对本身做阐释,它本身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要说的都在过往的历史纷呈中,没有在历史里说的,也无需再说,只是江水东流,更有青山常在。</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形的局限,关隘就体现出它的重要性,由于黄河改道,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河滩土地,可选通过的方式更多,函谷关的重要性为潼关所替代了,同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吴起曾说过“在德不在险”。</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岁月在函谷关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展览室里的每一张图片无不显示它的沧桑感,函谷关肩扛两千多年的历史,愈加厚重大气,现在任是什么名利荣辱,也淡薄了,过去没有矫情,现在更是释怀了。</p> <p class="ql-block">再见!函谷关,愿你从此不再有弥漫硝烟,不再有生灵涂炭,刀枪并立的场面也不会再现,桃林也只有桃林,再无战争。</p><p class="ql-block">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筑好“函谷关”,把好关,时刻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御敌以国门之外。</p><p class="ql-block">长久以来的历史沉重感,远不会使我们窒息,只会使我们振奋。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们所走过的路越来越清晰。我们终究不会放弃,也定不会错过。我们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大。</p><p class="ql-block">当太阳逐渐西斜,太阳愈发红透,猛烈的阳光透过山谷密林,洒向整个函谷关,映照出一片片金灿灿辉煌景象。</p><p class="ql-block">在当年孟尝君午夜逃离函谷关的二千三百多年之后,我也离开了函谷关,直奔三门峡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就在前方。(完)</p> 午过函谷关全文 <p class="ql-block">午过函谷关</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98年的一个午夜,函谷关四下里静悄悄的。孟尝君一行星夜兼程来到函谷关,这条函关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此时城门紧闭,还将吊桥高高竖起。想要摆脱秦昭王的追兵,就必须尽快通过函谷关,进入赵国方能安全。而城楼上的秦国守关士兵严密把守,不断巡视,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情况。突然,几声鸡鸣之声响起,关内、关外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函谷关城门缓缓开启,孟尝君一行人得以“出关文书”在手快速通过城门,急匆匆向远处奔去。</p><p class="ql-block">多少年之后,在一个夏日中午,我由潼关古城下来,也向函谷关奔去,跨过黄河南岸沟沟壑壑带有苍黄的迷蒙,穿过黄土高原上承载着无数前人生与死历史印记的崤函道,一路向东。</p><p class="ql-block">我们走的是沿黄公路,这条峡谷公路紧靠黄河南岸向前延伸,大路的南边是崤山和秦岭山脉的延续,从南向北一直延伸倾斜,直到黄河边,形成了许多的沟壑,崤函古道穿插其中,秦汉时期长安通往洛阳的两京之道必经函谷关,谓之“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这是连接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咽喉要道。 </p><p class="ql-block">好在灵宝的函谷关距离潼关不远,现在的路也十分好走,路上车辆不多,也就一小时多点的路程,现在快过午了,蓝天白云,天气也很热。开车的师傅很熟悉当地风情,一路向我介绍了当年许多的历史趣闻。</p><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多,我就到了函谷关的景区门口。但这还不是函谷关核心区域。还需要经过太初宫、道圣宫、藏经楼、鸡鸣台、展览厅才能到达函谷关城门。</p><p class="ql-block">午后的函谷关,似乎有些倦意,在赤日炎炎下,游人稀少,城门楼上的旗子在微风中无力地摇曳,就战鼓而言更有力量感,但现在也没有响。函谷关肃静而古朴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山间的树木郁郁葱葱,微风习习,些许凉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战争焚毁,现在保存下来的已经不是全部的古迹。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关楼为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仿秦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人们称之为“丹凤楼”。</p><p class="ql-block">函谷关是崤函之险的天然屏障,修缮一新的函谷城楼掩盖了古老函谷关的烽烟旧尘,少了一丝韵味,就连地面都铺上了青石板,原来的车辙印记也都被覆盖。 </p><p class="ql-block">函关古道上,函谷关那漆红的大门在我眼前吱扭扭开启了……,进入函谷关的城门,一股寒风顿时吹在身上,我打了一个冷战,仿佛已进入了历史的深处。我都要被孟尝君午夜逃离函谷关的紧张气氛所带入了,在密林荫蔽下感受车辚辚马啸啸的壮烈,身边的鼓声似乎又开始在我耳边响起。 </p><p class="ql-block">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在这片局促的峡谷中,有一个像大漏斗的通道,大口在西,朝向潼关方向;小口在东,朝向函谷关,古称“一泥丸而东封函谷”。</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的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秦末楚汉战争中,函谷关易守难攻,且为秦军精锐护守,刘邦却先行进入了关中,原因在于刘邦计听张良,绕过函谷关,从武关进军霸上,直达长安,由此引起项羽强烈的不满,随设局“鸿门宴”。武关就在秦与楚国接壤的边境,当年六国联军却没有从这里进攻秦国,或许另有原因吧。唐朝时的桃林大战也是在此附近发生的,杜甫的“古今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的诗句讲述了那场战争的惨烈,所有这些早已偃旗息鼓,对阵双方的激烈厮杀与呐喊,伤兵痛苦的哀嚎声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中“鸡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按规定城门开启需等到鸡鸣,午夜时分,哪里来的鸡鸣声。孟尝君的食客高埠学鸡叫,赚开了函谷关,助不愿在秦国当官的孟尝君最终逃离了秦国。</p><p class="ql-block">函谷城楼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还发现兵器仓库,为一直径0.9米竖井穴式,象一口旱井,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附近战场就曾发现带箭的骨骸。</p><p class="ql-block">登上“天下第一古关”函谷关城楼,四周炎热,一股热风拂面而来。俯瞰整个函谷关,山峦叠嶂起伏,连绵的群山似军队驻扎,又似在历史的深处,那里,有一支戟,笔直向天。现实里的硝烟似乎已经散去,又似乎挥之不去,心中的凝重越发沉重,不能释怀。遂赋七律一首《函谷关远眺》:</p><p class="ql-block">铜阙千钧锁紫渊,势寒灵宝暮春前。</p><p class="ql-block">楼头三辅田文地,放眼双崤老子天。</p><p class="ql-block">风急尽开秦岭雪,石惊犹破大汾烟。</p><p class="ql-block">幽幽函谷连营角,气度关山黄水边。</p><p class="ql-block">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p><p class="ql-block">函谷关还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周游那么多地方后,就在函谷关著书五千言,此书便是传世经典老子《道德经》。而且“紫气东来”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也记述了老子修道德经之事。《道德经》贯穿全篇的核心观念就是“为无为”。老子留下“天下之至柔,胜天下之至刚;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等五千余言之后就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函谷关前建了一个新的广场,老子的塑像守在关前,我注视着骑牛的老子先生,问到你老先生这是要去哪里呀?你能告诉我吗……</p><p class="ql-block">午后的函谷关,我独自在关楼前的小广场上,伫立良久,任由阳光照射,周遭的火热,感觉有些疲乏。因是天气炎热抑或伙食太好?血液都流向胃肠了吗,大脑也有一些缺血了……,头有些昏沉,思绪也有些迷茫。</p><p class="ql-block">回味沿途的景色和建筑都仿佛穿越时空,我似乎又与古人相遇,抑或我就好似孟尝君,在守城的士兵眼皮下,安全离开秦国。真是让人感到新奇、钦佩。孟尝君逃离了函谷关,愿此生你只是历史。</p><p class="ql-block">眼前的函谷关是真实的,它直爽面对游人,磊落大方,自带一种英雄气概。游人所见不尽相同,各取所爱,有爱它的风光,有爱它的雄伟。它无需再对本身做阐释,它本身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要说的都在过往的历史纷呈中,没有在历史里说的,也无需再说,只是江水东流,更有青山常在。</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形的局限,关隘就体现出它的重要性,由于黄河改道,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河滩土地,可选通过的方式更多,函谷关的重要性为潼关所替代了,同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吴起曾说过“在德不在险”。</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岁月在函谷关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展览室里的每一张图片无不显示它的沧桑感,函谷关肩扛两千多年的历史,愈加厚重大气,现在任是什么名利荣辱,也淡薄了,过去没有矫情,现在更是释怀了。</p><p class="ql-block">再见!函谷关,愿你从此不再有弥漫硝烟,不再有生灵涂炭,刀枪并立的场面也不会再现,桃林也只有桃林,再无战争。</p><p class="ql-block">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筑好“函谷关”,把好关,时刻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御敌以国门之外。</p><p class="ql-block">长久以来的历史沉重感,远不会使我们窒息,只会使我们振奋。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们所走过的路越来越清晰。我们终究不会放弃,也定不会错过。我们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大。</p><p class="ql-block">当太阳逐渐西斜,太阳愈发红透,猛烈的阳光透过山谷密林,洒向整个函谷关,映照出一片片金灿灿辉煌景象。</p><p class="ql-block">在当年孟尝君午夜逃离函谷关的二千三百多年之后,我也离开了函谷关,直奔三门峡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就在前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