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

谭斌(52069792)

<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正值青春年华,主审了我县第一件破产案件。破产的是一个乡镇企业,生产玻璃瓶,销售对象是酒厂。然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玻璃厂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上不去,而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所劣汰,资不抵债,按照当时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破产还债。案件审结后,我在总结该案时,用了“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对XX玻璃厂破产案的思考”为题向上级进行了陈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参加义务植树留影</b></p> <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案件审结已近30年,当时风华正茂的我,现已青丝染霜发,额头添皱纹,退休老矣,闲赋在家。但是,对涉及其中的一个酒厂在当时“作茧自缚”的做法,仍然有所记忆,现今述来,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这家申请破产的玻璃厂负债200多万元,主要债权人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欠的原材料款。其债权50多万元,主要是酒厂拖久的瓶子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杂草丛生 静侍清算</b></p> <p class="ql-block">  合议庭的审判员和清算组的同志告诉我,听说企业破产了,收债很困难,很多时候差旅费都会倒贴。其中一家酒厂很牛B,购玻璃瓶欠8万多元已达三、四年之久。如今,不但厂里的负责人躲起来不见面,不付一分钱,而且还说欠款数额有错误,要重新对账。</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亲自带人去了,情况仍然如此。但细心的我发现,酒厂烟气袅袅,酒糟热气腾腾,酒香四溢,而且还有一辆运输酒的罐装车。于是,我迅速判断,这是一个生产正常的企业。回来以后,我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我决定,通知厂长、采购经办人、财务人员到法院对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酒厂运输工具</b></p> <p class="ql-block">  合议庭和清算组联合发出通知后,厂长带着相关人员于通知时间的当天上午9点多钟到了法院。我一面安排人员与他们对账,另外派出一组人去寻找他们过来乘坐的汽车。</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午时分,寻找车子的人员回来报告无果。我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他们的人员肯定会汇合。</p><p class="ql-block"> 功能夫不负有心人。下午2点刚过,外寻组报告,看到他们的驾驶员了,跟踪而至,发现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了距离法院两公里外的县农机厂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的执法证</b></p> <p class="ql-block">  朗朗乾坤,法不容渎。我果断决定,依法裁定扣押该车。</p><p class="ql-block"> 听到车子被扣了,厂长当时就瘫软在地。据说,他还是哭着回到厂里的。</p><p class="ql-block"> 最终,本想通过对账赖掉一部份债务的这位厂长,聪明反被聪明误,作茧自缚,落得车子被扣,债务难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