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书涵<br><br>养育青春期孩子,父母不要干涉过多,学会懒一点、包容一点,和孩子的相处会更和谐。<br><br>养个青春期孩子,究竟有多难?<br><br>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家庭聚会,一见面朋友就倒起了“苦水”:<br><br>“儿子青春期,我被虐得半条命没了!”<br><br>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就变得作天作地,没一天让人好过。<br><br>比如学习。<br><br>一喊他学习,就大声抗拒:“烦不烦啊?不用你管!”<br><br>早上一个不如意,说不去就不去学校了。<br><br>比如游戏。<br><br>一放暑假,就颠倒黑白地窝在床上,熬夜打游戏。<br><br>磨破嘴皮、没收手机、断网,全都不管用。<br><br>再比如沟通。<br><br>你问三句话,前两句是“嗯啊哦”,第三句直接甩脸子摔门了。<br><br>你要再问,直接就不耐烦,冲着你就乱发脾气。<br><br>心理学博士叶斌教授曾说:“养育青春期孩子,就要扛得住‘虐’。”<br><br>各种科学研究表明:<br><br>青春期孩子,荷尔蒙分泌旺盛,会增加冲动、冒险行为的概率;<br><br>大脑发育失衡,“理智”战胜不了“情感”,易发怒,易出现过激情绪;<br><br>青春期,是学业压力最大的几年,会带来更多的亲子冲突; <br>青春期孩子,就像一记炸雷。<br><br>想要和“炸雷”相处,做父母的一定要:手“懒”,眼“瞎”,心“大”。<br><br>人要“懒”一点<br><br>让孩子承担家务<br>一个孩子,想要长大成人,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会承担责任!<br><br>总体来说,青春期前,孩子是“弱小”的,父母是“强大”的。<br><br>但到了青春期,孩子就需要证明“我强大了”、“我能行”。<br><br>此时,父母就要顺势而为,去让孩子长大!<br><br>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你懒一点,让孩子做家务。<br><br>从大脑发育来看,青少年变为成年人,有一个必需条件——脑前额叶(prefrontal lobe)发育成熟。<br><br>脑前额叶的发育,依赖于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尝试、犯错。<br><br>而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正将青春期孩子“幼儿化”:除了学习,几乎不做任何事。<br><br>大把的孩子,要到20多岁才开始实践生活技能,走入生活。<br><br>这就导致,脑前额叶发育越来越迟,孩子心理成熟越来越晚,有的甚至到30岁都无法独立。<br><br>“参与家务,能够培养孩子责任感,走向独立,并习得关爱他人的同理心。”<br><br>让孩子承担家务,是赋予孩子一份家庭责任,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br><br>在归属感的驱动下,孩子会持续为家庭做出贡献,并产生自豪感、改善亲子沟通。<br><br>所以,孩子越是长大,你越是要懒一点。<br><br>换床单被罩、洗碗拖地、做个饭、炒个菜,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做。<br><br>你的懒,会让孩子感觉他在一点点变强。<br><br>你的懒,会为孩子腾出发挥他能力、潜能的空间。<br><br>养育青春期孩子,不是你把全部的爱给他,而是要让他担起责任。<br><br>眼要“瞎”一点<br>容得下孩子的逆反<br>青春期孩子,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被批评。<br><br>这个阶段,孩子自信心普遍减弱,对外表不满,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br><br>父母一句如尘轻的批评,他们都能感受到如山般沉重的敌意。<br><br>所以,你要学会眼“瞎”一点,去容下他的缺点,和“叛逆”行为。<br><br>我在咨询中,接触过很多爸爸妈妈。<br><br>一般,我会让他们先写写,孩子身上有哪些毛病。<br><br>“唰唰唰”写了一堆:学习不认真、挑食、脾气冲、没礼貌、不听话……<br><br>这个时候,我会让家长再写10个孩子的优点。<br><br>就发现,父母写两三个没问题,写五六个就要抓耳挠腮,很少有人能够写出十来个的。<br><br>当你看一个孩子,你觉得他哪哪都是毛病,所有行为都让你难受的时候。<br><br>你再去跟他讲道理、威胁、吼骂、敲打,都是不管用的!<br><br>这些做法,只会让他生气,用尽全力来反抗你。<br><br>与其这样,你不如眼瞎一点,先去容下他的种种“叛逆”。<br><br>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书中强调:<br><br>许多青春期的逆反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追求与成人平等的渴望。<br><br>很多时候,青春期的亲子冲突,都源于孩子想要平等的理念。<br><br>通过冲突,孩子会发现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我同一感。<br><br>而且,在与父母的冲突中,他也将学会应付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br><br>青春期的冲动、不服管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渴望被理解和尊重。<br><br>所以,你适度的“瞎”,会让孩子觉得心安。<br><br>孩子心安了,就能放心去探索、去成长。<br>心要“大”一点<br>尊重和孩子的每一次争吵<br>青春期孩子,为了争夺自主权利,常常用争吵来和父母对抗!<br><br>此时,聪明的父母,心要“大”一点,去尊重和孩子的每一次争吵。<br><br>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就说:隔代人的争辩,对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br><br>青少年的高级思维、认知水平的发展,取决于其经历。<br><br>具体来说,相较于压制不同意见的家庭相比,在鼓励争辩、讨论的家庭中,青少年会更早发展出高级思维。<br><br>弗吉尼亚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跟踪150个13岁的孩子,记录他们与父母的争吵方式。<br><br>几年后,最终发现:在家跟爸妈经常争论的青少年,更能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更能冷静承受来自同事的压力。<br><br>当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个东西时,他得找到说服别人的最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简单说一句“我想怎样”。<br><br>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构思好反驳家长的话,这无疑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br><br>比如,我们家小子就曾诚恳地说服我,让他多打一局游戏。<br><br>在他完美的逻辑下,我答应了他。<br><br>在说服的过程里,他需要在短时间内构思好反驳的话,这是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br><br>结果,他赢了,享受了游戏,也享受了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乐趣。<br><br>而且,在我俩争辩中,他也意识到了游戏也有不少坏处。<br><br>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难缠的问题,不要怕,心大一点。<br><br>允许吵架,允许反驳,给他的想法一些摩擦空间。<br><br>只有这样,客观性才能从这些争辩的缝隙里长出来。<br><br>永远记住,你想培养的,是一个好奇、渴望知识、独立的个体。<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