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年前考古学家在房山周口店发现的首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至今仍下落不明,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分老馆和新馆两个部分,老馆以发掘现场为主,新馆以实物展示为主。当地人口中说出的老馆即现指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此而上便见猿人洞(“北京人”头盖骨发现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此步入猿人洞,便见1929年“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化石发现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此进入猿人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此走出猿人洞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洞口处留一线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学家纪念园里,长眠着杨钟建、裴文中、贾兰坡、周明镇、吴汝廉等十几位科学家。他们不仅在周口店遗址处的发掘与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惊艳了国人,惊艳了世界,还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青史留名,为后人永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处俯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建筑外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原“北京人”取火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还原“北京人”狩猎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第一时间我便向馆内工作人员求证,现馆内是否还展有一直以来为国人所期盼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被告知后的结果,令我失望至极。这件堪称国宝中的国宝,如果能够有幸找回,估计存放在这里并进行长期展示的可能性不大,最多会做个短期展示,缘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现馆内展示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件模型复制品,不过于现场从旧图中看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心中多少得到了些许宽慰。其实我早就有心理准备,只是想借此平台旧话重提,询问一下时隔多年后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是否有新的发现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因为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这地界儿,毕竟是1929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地,且博物馆确定的展示主题与“北京人”密切相关。另外我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还缘于我曾有过一段亲身参与打捞日本阿波丸沉船刻骨铭心经历。我于1978年3月至9月在福建平潭水域打捞沉船期间,曾密切关注并期盼能从打捞上来的诸多沉船物品中,见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中国的一份大礼清单中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说句实话,我并没指望能够亲眼看到我一直期盼中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只要得知它能从60多米深的海底里打捞上来,重见天日,便觉此番没有白来,国家也没有白投入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相比于如果能够打捞上来“北京人头”头盖骨化石来说,那些原本期盼中没能见到的金锭等物品便不觉有什么遗憾了,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打捞上来传说被日本人掠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其它物品均可不计,或许它并不在当年被美军潜艇皇后鱼号击沉的“阿波丸”上,或说即便是在这艘由军舰改装而成的万吨运输船上,限于当时的打捞沉船技术,不排除未能将其打捞上来的可能。臆断当时阿波丸号在遭到三颗鱼雷轰击后,随着三声巨响,船体断裂后碎身海底,时间一长早已被海流卷走致无影无踪。我曾想当时日本人如果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盗走,为何非要把它放在远离日本本土之外的它地,而不是藏在日本国内,于是它被“阿波丸”启运的这一说法是否成立,我心中始终存疑,疑问始终未解,或许在日本人看来,把“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放在其统治的他国或地区比放在日本本土更安全,也更利于转移视线。“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究竟落在了何处,它还在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于众说纷纭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的说法,至今仍下落成谜。为了能够动员所有力量寻找到已“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厘清“丢失”原因,中国政府及各民间组织一直没有放弃。1998年以贾兰坡院士为首的十四位专家学者联名向社会各界呼吁,由此一场“世纪末寻找”大幕就此拉开,为了配合寻找,房山区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工作委员会,无奈至今仍未见有下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人”已能使用打磨石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人”狩猎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原“北京人”手缝动物皮毛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人”化石运送路线图供,只可惜原本计划之事未能如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人”遗失化石清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万宁桥乘房38路公交车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前。还在车上时就听住在周口店村附近的乘客告知,原先存放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老馆里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以及一些动物骨骸,基本都被移进了新馆里,老馆呈现出的地洞是最初“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地,不过洞内作了标记,值得一看。新馆分四个展厅,通过一千余件古人类复原模型、古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发掘出来的其他一些展示物品,系统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了距今约5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约10万年前的“新洞人”以及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的生活轨迹、迁徙半径以及狩猎情况,展出的考古发掘物品包括了“北京人”、“山顶洞人”和“新洞人”使用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制作成的贝壳、兽牙、古老的项链、旧石器晚期人类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人们借助这一展览窗口,对一些早已灭绝了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历史起源,多少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据考古文献记载,北京古猿人在房山周口店龙骨山上的洞穴中留下了大量遗骸,上世纪20至30年代,由考古学家组成的一支考古团队,对房山周口店龙骨山一带进行了驻点搜寻和考证,他们曾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处,先后发现并出土了代表着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的6件头盖骨、15件下颚骨和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尤其是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北京人”制作的工具、用火遗迹,证明了远古时期的“北京人”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以狩猎和以各类野生植物花果为食物的事实。从距今约十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到十万年以后的晚期智人,其区分的标志之一是普遍能够使用石器和制作尖锐器物进行打猎和能够成熟地用火以取暖和烧制熟食。除此之外,还包括猎取动物皮毛制作简单披衣等。考古学家从已发掘出的大量洞穴遗物和化石残片中,鉴定出了约30多件古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成果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除“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外,考古学家在山顶洞内还发掘出了3具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鉴定后认为这三具古人类头盖骨更近似于现代人,考古专家将之定名为距今约3万年至1万年的晚期智人即山顶洞人。民国时期20至30年代在周口店遗址处,考古人员陆续发掘出的早期、晚期智人化石遗骸骨可被确认是“北京人”最早的祖先,周口店遗址也是“北京人”诞生的摇篮。当然人和动物的迁徙属性也是考古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但在那时古人类和动物活动的范围,受当时地域条件的限制,其活动方圆距离不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那一片片荒野之地的古猿人时代,一个个影像时不时从眼前浮出,从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人到现代人,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据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身处于这一时代的人类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生产生活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直立行走向着现代人过渡的时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从周口店遗址处发掘出来的灰烬堆积层上看,可证于“北京人”不仅学会了用火,还学会了利用石头制作成尖锐利器捕猎大型凶猛动物。截至目前,在已发掘出土的一些古人类化石中,除“北京人”头盖骨外,还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头盖骨,他们最接近于现代人,有自己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的1973年,考古人员又在周口店地区发现了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距今约10万年前的“新洞人”遗址,这为后续研究古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期平台。1929年底,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一洞穴中,首次发现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实因这一发现被称为是世界科学史上公认的一个重大事件,其意义在于它将人类历史向前至少推进了40至50万年,同时也为之前学术界提出的从猿到人学说,提供了具有充足说服力的证据。本是件值得国人庆幸之事,却因意外“丢失”而让裴文中等许多参与发掘和关注此事的众多考古工作者后悔不迭。“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下落于何处,成了国人心中难解的一道谜团,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打捞阿波丸沉船期间,未见打捞上来的物品中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有早被公开。许多人为解开这道谜团,不惜动用一切所能想到的办法,四处寻找,颇费周章,却终不得愿,留下了不能不说的遗憾。据参与发掘工作的有关人员回忆,1937年7月7日由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发掘工作被迫中断,但研究工作仍在美国人开办的北平协和医院新生代研究室里继续进行,之所以能在协和医院里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缘于中美合作发掘并签有合同文本,合同规定发掘出的所有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化石均属中国财产,严禁运送出境,但于其后的事态发展,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美国驻中国重庆总领事馆终于不再坚持发掘初期订立的合同规定,允许将“北京人”头盖骨运往美国。这项合同不得不废止的起因是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人占领了中立国美国驻北平的一些机构,这其中就包括了存放和保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协和医院,协和医院虽属美国财产,但也未能幸免。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团队决定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存放地点。在选址上曾考虑将其转运至陪都重庆,但因无法保证长途护送安全,故放弃。后又考虑可否就地掩埋,但在已沦陷的北平仍旧无法保证走漏风声而被日军知道,最后决定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运往美国最为安全,但在运输途中还是出现了纰漏,所有护送之人到了秦皇岛美国兵营后,本以为可以顺利装船启运,结果却被占领兵营的日军截获,因为考古发掘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早已被觊觎已久的日本人盯上了,他们也正在加派人手四处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日本人强行扣留了美国人欲装船启运的这批携带有“北京人”头盖骨的物资,扣留期间,驻秦皇岛日军还放出风来说扣留的物品里从未见有“北京人”头盖骨,这里不排除日本人使出了欲盖弥彰的把戏,日本人把东西扣留后放了人,却不放扣留物品,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即做贼心虚。自此之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便消失在了一团迷雾中。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人对当年首次发掘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下落不明心存纠结,难以释怀,认为此乃国人之大不幸,希望已“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能够被找到,落祖归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口店山洞里出土的鱼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口店双角犀完整头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于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部分古人类及各类古脊椎动物化石残片和模型。据实形象地向外界展示出了当年的考古发掘成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