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引出的图与文》

花眼巴图MGL

<p class="ql-block"> 一部小说,说的是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李云德与《沸腾的群山》,《沸腾的群山》与李云德,几乎就是好笔墨和大功力的等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鞍山小说里的闪亮名片。</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李云德是我从小就熟悉的人,也是我从小就熟悉的“文人”,这一切源于父亲曾经在弓长岭铁矿工作,源于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那本书。</p><p class="ql-block"> 《沸腾的群山》,是李云德的呕心力作,与山结下深厚缘分。我是摄影行当里的“小本”水平,平时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山,拍摄最多的也是山,山成了“我的山我的圈”。虽然我的照片还显稚嫩,配衬《沸腾的群山》尚缺图韵,但因深情而使,还是被这本书引导着发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李云德,是鞍山市知名工人作家,原鞍山市文联副主席。他的病逝,且不说在“文人圈”里有震动,连我们这些圈外人的朋友小聚时也提及谈论。我写了悼文缅怀李云德老人,也看了不少追思李云德老人的文章,其中钟翔飞老师的散文《相信您只是在小憩》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特别是文中对我的父亲两度出任弓长岭铁矿党委书记的披露,让我惊讶不已,因为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父亲的那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36年秋参加革命,主要革命活动时间在晋察冀和原热河省。新中国初期,从原热河省某旗旗长任上调至东北局,没多久就接任鞍钢弓长岭铁矿党委书记。第一任党委书记是父亲在热河省工作时的老上级周治国。我多次去过父亲工作的地方,也接触过一些史料,看到了一些在冀热辽和原热河省热东地区工作过的前辈的名字,如李运昌、强晓初、黄欧东、焦若愚、王国权、张树德、周治国等。</p> <p class="ql-block">  鞍钢“五百罗汉”史的撰稿人钟翔飞描述,周治国是一位老资格的共产党人,也是一位富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1933年10月,参加冀东抗日游击队,曾任抗日联军第3总队总队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任热河省热东工委书记、热东地委书记、冀热辽十八地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长。周治国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的“拜把三兄弟”之一,排行老二。1949年7月建立弓长岭铁矿党委的同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将时任辽西省工会副主任的周治国调来鞍钢,出任弓长岭铁矿第一任党委书记。他在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周治国与父亲,两个有着冀热辽和原热河省热东地区工作的人,上下级关系的人,在弓长岭有了更近的工作关系,交接继任。</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弓长岭铁矿的第二任党委书记,一年多后离任,没几个月,已经卸任的父亲不知为何又重新上任,成了该矿的第三任党委书记(1953.3-1954.4)。父亲在弓长岭铁矿期间抓职工稳定,抓恢复生产,和矿工一样进巷道下矿井,亲力亲为。早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主席曾说:“每接管一个城市,主政人员就必须尽快恢复这个城市的生产建设,千万不能把这个最重要的任务给忘了。”父亲当旗长当弓长岭铁矿党委书记,都是按照毛主席说的去做。</p> <p class="ql-block">  因为父亲两段弓长岭铁矿党委书记的经历,成为李云德联系或接触最多的矿领导。父亲说,李云德创作《沸腾的群山》期间,不止一次登门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他知道父亲是个老兵,进门就立正敬军礼。正是因为他进门就立正敬军礼,我才在幼小的时候记住了他。来找父亲的人当中,进门立正敬军礼的不算多,一个是父亲的老部下也是警卫员,另外一个就是李云德。尽管他与父亲年纪差很多,但谈得挺投缘,边谈边记。</p><p class="ql-block"> 父亲总说,自己在弓长岭矿工作的时间不长,好多工作和功绩都是大家及后来人做的,要多写他们。《沸腾的群山》一书出版后,李云德即刻特意签名赠书与父亲,可惜的是那本书在“文革”的两次抄家后不知去向。</p> <p class="ql-block">  《沸腾的群山》,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小时候边读边刻意地在书中找寻父亲的影子,总觉得《沸腾的群山》一书的主人公写得既不像父亲,不像肖史叔叔(时任弓长岭铁矿矿长),也不大像另外那几位叔叔,可又觉得似曾相识。其实这就是李云德的用心和功力所在,没有刻意渲染或突出某一个人,不是一座峰而是一群山,把几任领导,多人的智慧,浓缩提炼,最终打造一个光鲜亮丽主人公形象。原弓长岭铁矿副矿长,时任弓长岭铁矿党委秘书的韩叔叔不只一次的说过,那个时候的矿领导我都熟悉,但作为党委秘书,最熟悉的还是你父亲,比较起来你父亲更像书中的主人公。</p> <p class="ql-block">  韩叔叔住在杨木山,那是弓长岭的一处日伪遗留下来的住宅群,类似鞍山的“台町”,百年前绝对属豪宅。杨木山这一带的房子,历史挺久远的。日俄战争前,这里是沙俄的势力范围,日本赢得日俄战争后,夺取了南满的控制权,开始大肆攫取辽阳的铁矿石资源,为此在弓长岭铁矿的杨木山依山而建不少日式建筑,用来安置日本管理和技术人员。如此算起来,这些建筑距今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是日本侵华的铁证,无声的讲述那段屈辱的历史。现在,行政所属地的辽阳市,已经把这里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弓长岭铁矿历史上有个挺有名的人物叫王君绍,他先后在大力子铁矿、大石桥镁矿工作,1967年调入弓长岭铁矿当工人,1972年王君绍在矿领导的支持下,对矿山生产中的穿孔机,电铲,汽车组成“一条龙”小分队,五年完成了十年零八个月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钢铁战线的标兵,后来任弓长岭铁矿党委副书记、书记,鞍钢党委副书记,他也在杨木山住过。鞍钢“五百罗汉”中的前辈有不少在弓长岭铁矿工作过,或长或短,大都会有在杨木山住过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韩叔叔在杨木山住了几十年,房子很旧,照明灯的开关是老式拉线开关,窗户和地板有不少地方油漆脱落,但屋里屋外很洁净,可谓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与韩叔叔结识,挺偶然也挺幸运的。前几年我和哥哥陪母亲去弓长岭寻找曾经住过的老房子,也想找老年人了解一些当年的事,穿行杨木山的小路多方打听时,路人介绍了韩姓住户。我先登门探访,先说父亲的名字,自报家门,来这是想找老房看看,没想到的是他脱口而出,是我们矿的老书记啊,可见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他都记忆犹新,拉着我的手一刻不松的往屋里拽。我说母亲腿脚不便在山下等着呢,他依旧拉着我的手,一直到半山坡,迎候母亲,随后我们一家人成了韩叔叔的贵客。</p><p class="ql-block"> 他对父亲及那些老一代的人记忆犹新,很多名字,他仍然可以不加思考,脱口而出,我马虎中说错的名字,他清醒的予以纠正,说起过去的事儿,侃侃而谈,兴致勃勃。他坚持一定要亲自领着去看看我们家住过的老房子。看到了父母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很是亲切和感慨,哥哥出生在这儿,所以名字里有个“铁”字,喻意与弓长岭铁矿的不解之缘,哥哥可能对弓长岭,对杨木山会有更深的感受吧。</p> <p class="ql-block">  我家现有的《沸腾的群山》,是1972年版的,虽然也算老书,与李云德签名的那本书比起来逊色多了,也没啥史料分量。但为了展露《沸腾的群山》,也只能一用。我在悼文的结尾说,“把书的封面拍照,并配上一组我拍摄的千山群山的照片,以此献给李云德老人,老人家以一生才气写“群山”,晚辈以“群山”照片敬老人家,愿老人家,群山护体,云德沸腾,一路走好,天堂吉祥。”</p> <p class="ql-block">  零碎又纷杂的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通过《沸腾的群山》,让我仰识了那个年代的一些前辈的一些故事,知道了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重读《沸腾的群山》,让我更钦佩李云德老人,了解了一个匠人的一番功力。我想,《沸腾的群山》我会一直读下去,让我的孩子也读“它”,学“他”……</p> <p class="ql-block">注:美篇配乐为蒙古族歌手阿拉腾布日格德演唱的蒙古语版《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