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记忆——参观昭君博物馆

liu fuliang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随《大美旅途》旅行团到内蒙,参观了昭君博物馆。展馆很大,有两层,内容也很丰富。伴随件件展品和图片映入眼帘,思维随即进入两千多年前,像过电影似的,一幕接着一幕……</p><p class="ql-block"> 一、昭君墓</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前方就是昭君墓,与博物馆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很雄伟,也很肃穆,墓高达三十三米。这就是记载及传说的"八拜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称为"青冢",是因为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时,唯有昭君墓草色青青。普遍认为这个墓地是衣冠塚。</p> <p class="ql-block">  据说,昭君墓在全国已有十多处。如此之多,说明了王昭君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她是美的化身,已形成"昭君文化"了。</p><p class="ql-block"> 但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必竟有一个埋葬她的墓地,那么在哪里呢?我查阅了一下资料,雁门关外有一个青钟村,解放前一直叫"青冢村”,这里有一个昭君墓,应该是埋葬王昭君的墓地,理由是:</p><p class="ql-block"> 一是昭君临终前,曾对单于说,希望死后埋葬在老家秭归,若不让回去,就埋在雁门关外的青庄。这是昭君出塞时经过和歇息过的地方,又是汉匈交界地。由于飞书汉王的奏表迟迟得不到回复,单于便尊照她的遺愿,将她的遗体埋葬在雁门关外青庄村。从此这地方称青冢村。敦煌出土的文献有一段记载:"一百里铺氍毹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共六百里,从呼和浩特(当时的单于牙帐)到雁门关外青钟村的距离正好六百里,其他的昭君墓不符合这个距离。</p><p class="ql-block"> 二是根据《王昭君变文》中记载,汉孝哀帝时,曾派遣使者杨少徵和番,返回途中经过番汉边境,看到孤零零的王昭君墓,于是前去凭吊,并宣读了皇帝祭文。</p> <p class="ql-block">  二、说说匈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灭亡。夏桀姒癸长子淳维带领一批夏遗民逃至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繁衍生息,与当地北方诸部落民族,如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长期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是"夏侯氏之苗裔也”。商朝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猃狁”,司马迁称"匈奴"。</p><p class="ql-block"> 从秦末汉初开始崛起,至公元431年南匈奴最后一个政权灭亡,匈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700年。匈奴人翘勇善战,是最凶狠的民族之一,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看看历史上的几个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将蒙恬率二十万大军抵御匈奴,筑长城将匈奴拒之门外。从此中国有了万里长城。这一宏伟建筑,是乞今为止,地球上唯一可以在外太空看见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封狼居胥铭》:为了消灭匈奴,汉武帝举全国之力,与匈奴撕杀,霍去病大败匈奴,将匈奴赶于漠北,封狼居胥山。匈奴从此衰弱,汉朝也太伤元气。</p><p class="ql-block"> 《昭君出塞》: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公元前53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投降汉朝,提出和亲,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封燕然山铭》:公元87年北匈奴内部大乱,东汉大将窦宪率兵大破北匈奴,将其赶出漠北,封燕然山。北匈奴逃窜至中亚、西亚及东欧一带,融入当地民族。虽然曾一度建立以匈牙利平原为基础的匈奴帝国,但最终瓦解崩溃,公元451年,北匈奴从此消亡。</p><p class="ql-block"> 匈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没有自已文字的民族,终究逃不出被同化,融入更为先进民族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三、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3年,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结盟,帮助他打败北匈奴,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提出和亲,汉元帝让宫女报名代替公主。但都不愿意去。</p><p class="ql-block"> 宫女王嫱(后改王昭君)愿意出塞,大概是看到后宫的套路太深,看到老宫女的凄凉。待迎亲之日,汉元帝见到王嫱,大为震惊,如此美貌,自己竟不知道。后来得知是皇后与画师做了手脚,一气之下把画师杀了,这是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 呼韩邪单于娶了如貌美公主,十分感激汉元帝,对王昭君恩爱有加,加上王昭君多才多艺,精于女工,向匈奴妇女传授技艺,深得百姓爱戴。汉匈关系从此出现"边城宴闭,牛羊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美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  造成王昭君悲剧的原因在于:一是匈奴的“父死,妻其后母”的婚姻习俗,让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王昭君无法接受,所以当呼韩邪死后,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要求回故乡,但回诣“从胡俗”,不得已再嫁复株累若鞮(呼韩邪之子)。二是呼韩邪单于临终前制定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制,造成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虽然王昭君亲生儿子不是死于自己第二任丈夫之手,但亲眼看见兄弟相残而无能为力。从此王昭君一直孤独忧郁,与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生了两个女儿。复株累单于死亡,王昭君再次上书汉庭,要求回秭归老家养老,仍不被批准,两年后忧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  但王昭君的历史作用不容置疑。她为汉匈之间保持了几十年的睦邻友好关系。直到王莽时期,王昭君的长女和女婿还在为继续友谊而奔波,后因汉朝内乱而被害。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仍愿意继续和睦政策,并归还昭君长女及女婿的遗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