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同气连枝各自荣,</p><p class="ql-block"> 些须言语莫相冲。</p><p class="ql-block"> 一回相见一回老,</p><p class="ql-block"> 能得几时为弟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会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把什么事都归根于“宿命”上,感叹自个命不好,或者直接埋怨自己的祖宗,责怪他们没有庇佑自己,其实,是我们忘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好命的人并不是得到了老天爷的厚爱,而是靠自己的坚持,人这一生所经历的福祸好坏,并不是由上天安排的,全都是由自己感召而来,善恶好坏的报应,也会跟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随时发生变化,所以古人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果我们相信善恶有报,就该多行善,为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有阴德庇佑,切勿作恶,为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有暗耗妨身,因为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p><p class="ql-block"> 二房支简益一世祖妣陈氏说过:积金以遗,子孙未必能守,积田以遗,子孙未必能耕,积书以遗,子孙未必能读,垂裕后昆弗若积阴德于冥冥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也。她授古人絜矩之道给子孙,让子孙知欲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之则的道理,所以子孙会择善而从,约之以礼,行事无不以族为重。她老人家还常常对子孙说:为家者,与一家俱足,乃可谓足,岂可足一己而谓之足也。从这些可知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之高,是位非常注重子孙教育的人,要求子孙后裔要修德,要从善,不能只顾自己一家人的利益,一家足不算足,要整个家族都好才算真的好。祖先能有这样的眼界和心胸,我们当代代传承下去才是,可为何我们后裔子孙有些人却变得目光短浅小鸡肚肠了呢?既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兄弟反目成仇,甚至到打打杀杀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更可气的是,造成这样的局面,不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责怪祖坟有问题,这简直可悲可叹啊!</p><p class="ql-block"> 应文公妻卢氏,是位贤德良妻,自搬迁到丁旗堡后,虽有伍家帮衬照拂,但终究还得自立自强才好,自古发家先发人,妣卢氏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找到义嫂商量,想托义兄帮忙寻找一房妾室,好为夫家开枝散叶,在新地有立足之本。义兄感弟媳之德,想来不用舍近求远,在自己族中寻合适人选。后应文公纳义兄族妹伍氏入门,生得五子(夭折一子)。在那个时代要纳妾,向来或是父母之命或是丈夫之意,然卢氏却心胸开阔,心系家族,鉴往知来,高瞻远瞩。试问,如此之人,岂会与妾争风吃醋?谱书上虽未记录伍氏人品如何,但其为应文公结义兄弟帮俊公的族妹,帮俊公能容忍自己族妹嚣张跋扈吗?在义弟媳给义弟张罗纳妾的事情上,他可是感弟媳之德的,所以,卢氏与伍氏之间根本不会存在争风吃醋的事,生前尚且不会,死了更不可能,何况两位祖妣同葬,若儿子们不同意也葬不到一处的,既然能安葬在一处,就说明两位母亲生前的感情儿子们是有目共睹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墓地,吉穴坐申兼庚,大禄之分金,房房均发,丁财两旺,且万事亨通……8月19日受邀参加活动,亲自到墓地看过,墓地是没有问题的,若想知详情有机会大家可亲临墓地,再做详解,在此不便繁诉。我不知道是哪一位高人说的妻妾争风吃醋为祸后裔,一个甲子就会兄弟相残,你不知道俩祖妣生前的关系也无妨,但你得根据实地情况实事求是的说,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怎配做堪舆,怎配为地师!瞎编瞎说这不是害人吗?当26日上午得知俩祖妣的墓碑是子孙后裔因为听信胡话而砸断的,我气得吐了血!我们罗氏自古以孝传家,且兄友弟恭,族人们这做的都是些啥事!切勿相信无稽之谈啊族人们!</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几百年前就分支了的后裔子孙,尚且对应文公及两位祖妣存有恭敬之意,见祖墓都能行三叩九拜大礼,难道尔等直系后裔就不能尊待祖先了?我们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我们一脉相承,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怎么能因为一些事就兵戎相见呢?这让祖宗多伤心!古话说“将相和国富强,家人和业必兴。”,只有我们族人团结和睦,家族才会兴旺发达,我希望应文公后裔看到这篇文章后,大家能不计前嫌,和好如初,我愿意请大家喝兄弟和睦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月半给应文公的包</p> <p class="ql-block">真气得吐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