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烟火 最抚我心 推荐阅读迟子建《烟火漫卷》

空山新雨

<p class="ql-block">因为读了一本书,今夏去了一座城。被迟子建认为是埋藏了父辈眼泪的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  迟子建的文字形象生动接地气,能够把我们最平常的生活用文字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让读者越读越有亲切感且越有阅读的兴趣,因为里面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真的那么熟悉,而我们又没有能力把这一切叙说的精彩,所以就会心甘情愿的被她的文字牵引,和她一同回味那些场景。她写流浪的猫狗在市场上觅食时“脑门常常沾着馊了的面包屑、馒头渣或是粘稠的米糊,尾巴往往扫着剩菜汤汁,仿佛拖着一条搅屎棍”;写到夜市的经营者,说他们的脸“被炭火和热锅的蒸汽,以及鲜香的辛辣气,熏染得红噗噗的......吃的肚子滚圆,脸泛油光,体重激增,往出走时步态踉跄,醉了似的”;写到初进澡堂子的杂拌儿“战战兢兢,像受惊的鸟儿”; 即便是写剧场地上的瓜子皮,她也要把它们写出生气,比作是黑蚁。我仿佛能看到她在创作这些文字时脸上的都是带着忍不住的笑意的,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那么值得分享!</p><p class="ql-block"> 吸引我的除了迟子建的文笔,还有就是她在书中蕴含的对哈尔滨浓浓的情。在读到她笔下的城市风貌时,你会感觉她时而像一个导游,介绍着这里的每一处景点,每一个趣事;时而又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赋予所有的建筑以生命,讲述它们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经历;时而又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即使见到一片最普通的云朵、一棵最平凡的小草、一朵无名的花儿,也会充满兴味,叽叽喳喳的讲述给别人听。在这部书中,我们会看到有一群鸽子围绕着飞的砖红色大教堂,有巨大的绿色穹顶和小巧的帐篷顶,在顶上还像别着金色发夹一样竖立着的十字架;附近人来人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在太阳伞下坐着小马扎正在为游客画像的画者们;也会看到冰封的松花江面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凿取冰块的热闹场景;会邂逅正在痴迷研究哈尔滨建筑的于大卫,看他专注地拍着秋林公司的橄榄顶,也随他去感受老建筑与门楼雨搭上自然生长的绿植那穿越时空,互为照耀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街头画者</p> <p class="ql-block">每一地似乎都有了这样文艺风的标牌</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拍照佳地。这也是黄娥带着儿子来过的地方,希望神明护佑。</p> <p class="ql-block">在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踩着面包石溜达,看到马迭尔宾馆。到了晚上,极其热闹,霓虹闪烁成为一片海洋,摊主脸上洋溢着最美的笑容,热情招呼叫卖声又是一片海洋,很难能抵抗这里的氛围,所以每到这里必须得吃点啥喝点啥。只是没有发现德至小吃</p> <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我们去中华巴洛克,天儿很蓝。在小吃店吃饭时偶遇两个俄罗斯美少女,互相拍照,身姿曼妙,笑容甜蜜,引人注目,我,没好意思拍照,但,那美好一刻已印在脑海。</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这个有着众多年代久远建筑的城市必不可少的装点;一人一物,都与这个老工业城市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这里的每一个人对这个城市都有深沉的爱,刘建国为了寻找被他丢失的于大卫的儿子“铜锤”放弃前程和爱情,开着“爱心护送”车东奔西跑;刘光复一直在准备拍这个东北的老工业城市的纪录片,记录下它起步、跋涉、跨越、衰落和振兴的过程;于大卫用镜头记录他生长工作的这个城市每一处值得保留单建筑,等待与他丢失多年的儿子“铜锤”团聚时给他看;刘骄华尽心尽力的为刑满释放人员寻找出路,带他们开德至小吃店,让他们能有尊严的在社会立足......这些都一一在我脑海出现,每个都立体丰满,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在世俗的烟火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和善良让这个城市保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  我在哈尔滨,会在傍晚去江边漫步,吹着清凉的江风,欣赏江面落日熔金的美景,也愿意驻足在某个开个唱的民间歌手那里听一曲自己喜欢的歌;会溜达到中国最早的步行商业街----中央大街,在海洋般的霓虹灯光的映照下,听着小贩儿们的吆喝,喝最纯正的格瓦斯,品味当地街头美食;这个城市虽说是第一次来,但因为她的作品,我觉得这里是那么温暖亲切!希望大家去读,感受到作家的情怀,领略到一座城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畔的歌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