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旧州古镇: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旧州古镇的建筑,有着浓郁的苗族和布依族风格。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呈弧形,墙壁上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不仅实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个叫“桂苑”的庭院,想必是大户人家,出于好奇我们走了进去,不曾想,里面的设计布局和建筑造型,古色古香,大气又不失典雅。便与主人聊了起来,才知这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私宅,现改做了民宿,每月每人100元,不管吃,夏日避暑期,一房难求,看见这么美的环境,我都有点心动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户很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得到女主人的允许后,我们进屋逛了逛,房子很破旧,堆满了杂物,但收拾得还比较干净,随拍了几张照片,还蛮有作旧感。80多岁的女主人独居于此,老伴去世了,儿女在外地,看着其孤独的身影,有些凄凉,但这样的场景,又何止她一人呢?</p> <p class="ql-block"> 路过这一家,儿子为母亲剪脚趾的画面,一下吸引了我们,立马放大了镜头,虽然他们家徒四壁,日子过得很清苦,却有亲情在,有相互的陪伴,这也是不幸之幸哈!</p> <p class="ql-block"> 又逛了几条街,发现但凡装修好一点的人家,都改成了民宿,迎接酷暑难耐的避暑之客,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也满足了避暑游客之需,也算是为内循环做了点贡献,何乐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 (2)高荡村:位于贵州安顺镇宁县,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因其坐落于万峰林中,犹如群峰托起一口锅,布依语称其为“翁座”, 汉语意为“高荡”,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走进青山绿水怀抱中的高荡村,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沿着长长的小道,看见路边的雕塑,长廊,门庭,又像置身于现代公园中。</p> <p class="ql-block"> 来到村口,敲锣打鼓的亮哥靓妹早已等候在此,热情好客地敬歌敬酒后才让进村…</p> <p class="ql-block"> 移步入村里,只见一栋栋灰白色的房子掩映在绿色和紫红色的植被中,更像是走进了别墅花园</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一看,村里的房子为清一色的石板房,全部是就地取材,厚的切割做墙,平整点的做瓦片,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美观而又牢固的石板房,始于明代,至清代渐成规模,传承至今,成了高荡村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穿行于石巷中,仿佛穿越到远古石器时代,古朴中又多了些艺术点缀,成了游客拍照之景。</p> <p class="ql-block"> 高荡村的梭罗河古桥、据村民介绍已超过六百年历史了,至今完好无损,可见当时的施工质量真是货真价实;古堡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当时用于抗敌护寨的主要军事设施,也是众多古堡中现今保存较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作为最最基层的高荡村,还建有自己的村史馆,展示了高荡村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这确实不多见,足见其的与众不同哈…</p> <p class="ql-block"> 看着她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民族,今非昔比的变化。房子虽还是石头房,但生活质量已不可同日而语,风景如画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乡村旅游,必将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3)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平坝县喀斯特地貌的大山深处,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都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改名为“天龙屯堡”。具有6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天龙屯堡,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遗址,2009年被建设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屯堡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搁盐的盐罐,就连房盖都是石头,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坚固的石头曾对构筑军事性质的“屯堡人”至关重要,所以今天的屯堡人对石头之爱仍是那么执着。</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石房的包围中,具有苗族特色的木屋仍有一席之地,与石房共存,足见其胸怀的大度和包容!</p> <p class="ql-block"> 沈万三故居:元末明初人,其父是江苏商人,率族人开垦荒地,以农业发家。沈万三继承父业,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以周庄为商贸流通基地,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明太祖忌惮沈万三收买军心,将其抄家流放云南而客死他乡。财富是身份的象征,然而财富带给沈氏家族的却是灭顶之灾。</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入黔始祖们在屯堡建设和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也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始祖们的功德,在古镇的显要位置建了“四公亭”。亭中刻有“四公碑”,四公是最先入黔的四始祖,分别为张、陈、沈、郑四大姓,是明朝屯军时身居要职的官员,因征战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为兄弟。至今,屯堡里仍繁衍着人口众多,人丁兴旺的张陈沈郑四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 三教寺始建于明代,是同时供奉佛教、道教、儒家祖师的地方。明朝政府在此设驿建塘后,大量的军民来此屯垦戍边,逐渐形成了军事建制的“屯堡”,由于各自信仰的需要,建立了这座“三教寺”,佛、道、儒同一寺庙,共拜祖师,和谐共处,曾是“屯堡人”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陈蕴瑜将军故居:建于1923年。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身为团长的他率部多次拒敌于安微砀山苇楼,最后在弹药耗尽、援军未到、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敌人短兵相接,在肉搏混战中卫国完忠。因未能抢下忠骸,安葬于家乡坟墓中的身躯,是用香粑制成,穿上烈士服,附上烈士照,一并入葬的。蒋介石赐予了其“忠烈可风”的门扁,1986年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p> <p class="ql-block"> 演武堂是地戏的演出场所,为一个四方形的院子,两面是木制的小楼。地戏在屯堡称为“跳神”,以战争题材为主,旧时逢春节和秋收时围地而演。</p> <p class="ql-block"> 走在天龙屯堡的小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蓝绿色服装的妇女们忙碌的身影,也看不出她们是什么民族?我便好奇地问了好几个游客都没有答案,只好去问这些当地人,才知她们都是地道的汉族人,是明朝时期从江浙一带来此屯垦戍边的后人,至今仍沿袭着明朝的汉服。天龙屯堡的历史文化如此的丰富,无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六盘水旅居游后,利用在贵阳转车的有限时间,来到了贵阳有名且很有特色的黔灵山公园。有山有水,郁郁葱葱,丝丝凉意袭来,人自然少不了,唱歌的、跳舞的、打拳的,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晚上来到贵阳最具人气的青云门,这里灯火辉煌,门庭若市,人头攒动,众多的特色饮食吸引着八方来客,我们也在此饱餐了一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