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博物馆——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国

王旭东PPT美篇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阅尽沧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图文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8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省级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创建于1951年8月。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帖、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30118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就有509件,它是云南的历史、文化、艺术的聚集之地,也是来滇游客的必览之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对面的云南省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有代表人类进化历史的元谋人,有神秘又独特的古滇文化,有着金庸先生笔下大理段氏的原型,也有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时间、空间、文化的缩影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旅游“必去清单”上,是我了解一座城市一段历史最好的途径。沉默的文物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在这广袤的云岭大地之下还埋藏着多少历史记忆的碎片,还隐藏着多少尘封已久的故事,让我们跟随云南博物馆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馆内基本陈列“云南历史文明陈列”包含六大展览:</p><p class="ql-block">“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p><p class="ql-block">“南中争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共展出馆藏精品文物1万余件(套),以通史陈列的形式叙述了从远古时期直至云南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红土高原创造的辉煌文明。</p> <p class="ql-block">各类远古时代的化石标本</p> <p class="ql-block">三支铜俑灯</p><p class="ql-block">出土于个旧市黑马井古墓群。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 ,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 “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高42厘米,宽48厘米,重6.3千克,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该俑灯分四部分范畴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在范畴的基础上,男俑的眉毛,短髭须,还用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脐部也有线刻的斜带交叉为饰。男俑表情恭谨严肃,大眼阔鼻,神态古拙,饶有“胡风”,头部缠绕一圈丝带,在额前结成竖立小髻。俑灯虽是汉式题材,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束腰圆筒形,器身两侧对称雕铸虎形耳,平底,底有三个虎爪形足。器盖正中铸有一个鎏金骑 士,头梳椎髻,腰佩长剑,穿紧身衣裤。通体鎏金,显然是身份显赫。其坐骑之马昂首挺身,张口,翘尾,显得十分威武。盖周立雕四牛,腰肥体壮,抬头垂尾做行走状。整个器物装饰题材由动物到人物,或高或低,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属于西汉时期的祭祀场面桶形铜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p><p class="ql-block">西汉,盖径33厘米。</p><p class="ql-block">整器为上下重叠两鼓,用铜焊接。有底有盖,器内贮贝。盖上为战争场面,有人物二十二人,马五匹。盖中央有一骑士,形体较大,似为主将。此人戴盔掼甲,右手执矛,作下刺之状。贮贝器反映了步兵协同骑兵作战的场面,表现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战场上攻守武器兼备,马战步战结合,近距离武器与远程武器皆有,是研究古代战争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汉牛纹铜鼓</p> <p class="ql-block">五牛铜贮贝器 西汉</p> <p class="ql-block">属于西汉时期的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骑士(鎏金)牧牛铜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鎏金猴边圆形镶石铜扣饰</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扣饰的正面为圆形牌,内凹似浅盘形,正中镶嵌红色玛瑙,其外分作三圈,皆镶绿松石原片。背面正中部铸有可供佩挂的矩形齿扣。周边有一圈鎏金透浮雕小猴,首尾相接,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此扣饰鎏金与玛瑙、绿松石相映生辉,工艺精湛,堪称难得的滇国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牛头铜扣饰 西汉</p> <p class="ql-block">鹈鹕衔鱼铜扣饰 西汉</p> <p class="ql-block">持伞女铜佣 西汉</p> <p class="ql-block">虎噬猪铜扣饰</p><p class="ql-block">西汉,宽7.5厘米,高4.5厘米。</p><p class="ql-block">一野猪向前奔跑,作张口嘶叫状。一虎猛扑于猪背,咬住其颈部。其下有一蛇,口咬野猪前腿,尾绕虎左腿。造型栩栩如生,具有云南青铜时代典型的“动物纹”牌饰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 西汉</p><p class="ql-block">该器长14,宽5.4厘米,背面有“L”形扣,出土于晋宁石寨山,表现的是两只豹子与一头野猪的生死搏斗场面。这件“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上真正采用了鎏金工艺。</p><p class="ql-block">古代的鎏金技术是用“金汞齐”-先将黄金打成薄片并剪碎放入水银中加热到400℃使黄金熔化,冷却成“金泥”,然后均匀的涂抹到器物表面,边烘烤边捶打,水银蒸发后黄金就附着在器表上,最后用玛瑙压子压磨,使金粒空隙减少,器物光亮如新。</p> <p class="ql-block">战国牛虎铜案</p><p class="ql-block">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时代为战国时期。该器主体为一头大牛,牛呈站立状,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头小牛。该器采用范模铸造,大牛和小虎一次成型,而小牛则是另铸,再焊接。牛虎铜案是古代滇族的一件祭器,造型集牛、虎于一体,甚是特异。从美学价值来看,立意独具匠心,想象力颇为丰富,大小比例搭配合适,且形体塑造动静结合。</p> <p class="ql-block">猛虎袭牛铜枕</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介绍高33厘米,长50.3厘米,宽10.3厘米 介绍:铜枕整体似马鞍状,枕身两端上翘,各雕铸一立牛,枕侧背面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正面饰双旋纹。李家山墓地曾出土过六件形制相同的铜枕,多放在死者头部,有的表面尚存头骨残片及耳环等物,估计是古滇国特有的专门供随葬用的枕具。</p> <p class="ql-block">滇王铜编钟</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于石寨山6号滇王墓。套件,大小相依,器身顶端均有半圆环钮,两年各铸4条蜿蜒的龙形。左右对称。钟口为椭圆形,唇边饰蛇纹及方格纹。铜钟在中原地区的西周时已盛行,战国时期以编钟、编磬组成的乐队规模盛大。到了汉代,钟、磬等乐器开始衰落,然而滇国和中原地区不同,直至西汉晚期,编钟仍在使用。滇国发现的编钟多数由偶数组成,一般为6件,而中原多是奇数。</p> <p class="ql-block">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一墓地已成为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该墓地共发掘了50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件,尤其是在6号墓内发现了金质的“滇王之印”,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房屋模型铜扣饰</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此房屋模型表现的是一组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及祭祀活动。背面铸有榫扣。建筑为长脊短檐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其中1座仅剩柱脚)。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围以柱架平台,钩栏与其余建筑相连。中庭檐前立一牌,下段雕刻阶梯5级,双行,上段无梯级。右侧另有板柱构筑的斜坡由地面升至平台。主室正中开窗,中露女人头部,可见其颈后长髻。前堂及其余建筑平台、钩栏及前庭,计有人物28个,做跪坐、持物、宴饮、吹奏、舞蹈等状。在主室窗右侧,端正跪坐一男一女。左侧设一俎,上置一牛肩胛骨。俎后坐一人,右手持笔状工具着于牛肩胛骨正面。案前跪伏一人,面对牛肩胛骨。主室主室右侧柱后立一对拥抱男女,下体裸露。庭前柱间缚两牛、两马,另有三猪、一犬、一鼠等动物散处。此干栏式建筑组群,布局、结构和用材等方面都比较合理,而且装饰华丽,功能齐全,很有可能是当时滇王或滇国贵族的住所或议事厅的再现,其表现内容当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p> <p class="ql-block">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地处高原地带,而云南的原始文明的源头基本上就可以追溯到古滇国。大约在3000年前,云南的奴隶制度下,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从此开始一个文明昌盛的古国逐渐成型了,这就是古滇国。</p> <p class="ql-block">滇国的神秘消失</p><p class="ql-block">滇王受印和益州郡的设立意味着云南正式走向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过程的开始,同时也是滇国走向衰亡的起点。在汉武帝的边疆政策中,滇王虽然一度受到宠爱,但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之下,滇王也无法摆脱被废黜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牁、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西汉王朝费时5年才镇压平定,滇国南面的“钩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获畜产十余万。”在这次益州郡人民起义当中,曾经的统治者滇王却不见踪迹,所以学者们估计滇王在公元前86年以前就已经被废黜了。曾经显赫一时的滇王与滇国就此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p> <p class="ql-block">古滇国,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其实古滇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距今约2500年,据说这个古老王国,不仅拥有南洋三大邪术,拥有一条神秘地下通道,这条通道可以到达埃及,也可以到达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关于古滇国的形成时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考古证据,大概是在战国末期。当时在中原大局已定,楚军有一个将领叫做庄蹻,为了躲避秦军统一的步伐,率军跑到了南方躲避强大的秦军。</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征服了当地人以后发现,这来的时候好好的说回不去了。为什么呢? 因为回去的路被秦国给切断了。所以,索性就留在了南方滇池这个地区。在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古国,这就是古滇国。当时的都城就在今天昆明市晋宁区的晋城镇。</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这个神秘王国在汉朝,被汉武帝赐予滇王金印后,就神秘消失了,史书上也没有这个神秘王国此后的任何记载,仿佛成为世界第二个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1955年,中国考古学家就在滇池附近的石寨山上,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首先出土的就是一个诡异的青铜器,为什么说它诡异呢?</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个青铜器上的图案很特殊,一个人被绑在柱子上,周围还有一些鼓,仿佛在进行一场献祭,而这个坐在上面的女人,应该就是祭祀的女巫。</p> <p class="ql-block">另外,在这樽青铜器内,还发现了大量来自印度洋的海贝,那么这些海贝是如何来到千里之外的云南的?难道真的是通过神秘通道?</p> <p class="ql-block">滇国青铜器</p><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云南文物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在云南历史上,而且在世界青铜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滇青铜器为中心的云南青铜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自上个世纪起就备受世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离奇消失的古滇国,究竟有什么秘密?</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们继续向古墓群深处挖去,发现了很多铜鼓,而这些铜鼓就是刚才那尊青铜器上小鼓的放大版。根据出土的文物,大致可以推断出,这就是古滇国遗址,古滇人当年并没有通过密道离开,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那他们又为什么突然消失?看来只有找到古滇人的后裔,才能揭开这个神秘王国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但是寻找他们的后人也并非易事,现如今,云南共有25个少数民族,根据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推测,古滇国的后人中必定还会有女巫存在,因为女巫在古滇国地位尊崇,最能体现古滇文明。</p> <p class="ql-block">而云南傣族其中的一支“花腰傣”,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女巫习俗,当地婚丧嫁娶都必须是女长老亲自主持,但是就在专家认定他们就是古滇后人时,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与古滇国完全不同,寻找女巫这条路行不通,专家们又将目光转向了传统祭祀习俗。</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云南,只有一个民族还有祭司习俗,这就是佤族。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佤族每隔几年都会举行猎头献祭仪式,但是猎头是通过偷袭的方式将外族人的头颅砍下,而古滇国祭祀仪式则是将人绑到柱子上。</p> <p class="ql-block">另外,古滇国长老是女性,而佤族长老则是男性,佤族也被排除在外。可是除了佤族,我国云南境内没有一个民族有祭祀习俗,难道古滇人真的通过密道远去了吗?</p> <p class="ql-block">云南古滇古国离奇消失,竟出现在千里之外?</p> <p class="ql-block">就当众人即将放弃时,更遥远的南方传来一则消息,有人声称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发现了考古学家苦苦寻找的古滇人,和古滇国传统建筑。专家们听说这则消息,心想,怎么可能,这中间可是隔着印度洋。</p> <p class="ql-block">如果真的是古滇国后人,他们又是如何到达那里的?为了检验消息的真假,考古学家们还是购买机票,连夜飞到苏门答腊岛,然后又驱车6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沙摩西岛。</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印尼少数民族巴达克人的故乡,当专家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全部被震撼到,因为这里的建筑与古滇国的建筑一模一样,都是马鞍型,就连舞蹈,祭司习俗,服饰也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现在还有最后一项习俗,如果这最后一项习俗也能对上,就能证明巴达克人是古滇人的后裔。这项习俗就是“二次葬”,古滇人去世入土35年后,会被挖出来,然后再次入土。</p> <p class="ql-block">令专家们震惊的是,巴达克人从骨子里坚信,人死后需要经过两次安葬才能完成人生的旅途,巴达克人主动提出进行DNA进行检测,但是很可惜,古滇国的DNA被酸性土壤破坏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在进行对比后,发现巴达克人的基因与我国南方百越民族十分相似,这是不是证明巴达克人就是古滇人后裔呢?或许等到古滇人基因,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到那时,那条神秘通道也会浮出水面,最后提醒大家,巴达克人在数百年前是食人族哦。</p> <p class="ql-block">古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170年。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一列传中,大概汉武帝时期,就是公元前的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p> <p class="ql-block">古滇国臣服西汉统治者以后,在历史史诗中就突然销声匿迹了,没有踪影,也没有记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臣民都去了哪里。云南历史上这段辉煌也就成了一段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吹箫佣 东汉呈贡大营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孟孝琚碑</p><p class="ql-block">此碑是东汉时孟璇“字孝琚”的墓碑</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O一年】九月在昭通县东乡白泥井附近杨家冲子马姓舍旁梁堆前出土,移置城中凤池书院。</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十月】建亭保护,将碑嵌在亭中壁间。出土时上截已缺,现存高1.4米,宽1米,遗文直行隶属二百六十字,碑侧浮雕龙虎,惜不全。正面小脚完整刻有龟蛇。立碑的年代可能是东汉桓帝年【公元一百五十七年】,碑文叙述孟璇的曾祖和他的父亲都在四川做官,璇少时随父在川受《韩诗》兼通《孝经》,与蜀郡和氏通婚。碑的形制文辞书法也都是东汉同行的格式和风尚。它反映了南中大姓和汉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孟孝琚碑碑文</p><p class="ql-block">【惟河平四年,岁在】丙申,月建临卯,严道君曾孙,武阳令之少息,孟广宗卒,【呜呼哀哉,有志未】遂。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有得,欲比德于玉】改名为璇,字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未娶【而孝琚先陨,是年】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恩,心【殊惨怛,勒铭示后】其辞曰。</p><p class="ql-block">【天地有憾,阴阳欝】结。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中夜庵丧,【寝於巨室,神魂何】榮,忽然远游。将即幽都,归于电丘。凉风渗淋,寒水北流【羡扃永闭,重晤无】期。痛哉仁人,积德若滋。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哲人云萎,德行颜】渊,亦遇此灾。守善不报,自古有之。非独孝琚,遭逢百离。【譬彼良才,一朝倾】覆。恨不伸志,翻扬隆洽。身灭名存,美称修饬,勉崇素意,【镌石以文,载其清】皓,流惠后昆。四时祭祀,烟火连延。万岁不绝,勋于后人。【乱日:凤号,凤号,悲】失雏,颜路哭回孔尼鱼。澹台忿怒投河流,世所不闵如【天何】。[注·此碑文及补遗摘自张诚著《书法散论》</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p><p class="ql-block">作为殉葬品,摇钱树常见于汉晋时期的砖石墓中,因叶片上铸有各种钱币图案(主要是五铢、新莽钱)故被成为“摇钱树”。树崇拜多源于上古建木神话,古人相信它是交通天神的渠道。作为冥器在墓中出现,隐含了希望死者藉以升仙的祝福,树枝上的钱币除夸示富贵外,亦有贿神之用。</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局部</p> <p class="ql-block">云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宗教博物馆。这其中影响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佛教。从流传的时间看,自从唐代佛教传入云南,就很快发展壮大,直至今天。从流传的规模看,自从南诏国晚期以佛教为国教,兴盛数百年,清代诗人吴伟业称“苍山与洱境,释家之齐鲁”,云南因而被誉为“妙香佛国”。</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大宗教全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寻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净土,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足迹。</p> <p class="ql-block">金质阿嵯耶观音立像</p><p class="ql-block">通高28厘米,重1115克,1978年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之主塔千寻塔出土,时代为大理国时期。该像呈站立状,高发髻,头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双眼微睁,沉静如水;上身袒露,下着长裙;手结妙音天印;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身后有一背光,银质,镂雕工艺,呈舟形。造像与背光,一前一后,一金一银,搭配恰当,相得益彰,造型规整,制作精美,为古代佛教艺术品中的精品之作,响誉海内外。世界上已知的金属质地阿嵯耶观音像有13尊,其中有10尊在国外,3尊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而就质地而言,13件中有12件为铜质鎏金,金质者仅有此件。</p> <p class="ql-block">大理国时期的金翅鸟</p> <p class="ql-block">大理国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大理国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每到一地,我总是念念不忘去参观那里的博物馆。因为这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民风特点最快捷的方法。所谓“博大精深”,所以这次在昆明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尽管总是因为时间关系匆匆一瞥,但聊胜于无,总是斩获多多。此次参观让我对本是一头雾水的古滇国有了初步的了解。毕竟我旅居的古滇活力康养园附近都是些标志性仿古滇建筑和图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