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的美篇

老爷子

<p class="ql-block"> 回 忆 篇</p><p class="ql-block"> ( 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 的 小 学 记 忆</p><p class="ql-block"> 小学,就是小孩念书的地方吧?我几岁上的学?学的什么?幼年时的我回荅不上来,就是现在的我也是因年代久远、至初一肄业到部队和与父母亲聚少离多,对于我的过去知道的甚少也是回荅不上来。</p><p class="ql-block"> 记忆犹新的是,听大人说,上个世纪的40年代初我出生在青岛市四方区西吴家村一溜大杂院的610号大院。那时的青岛时局动荡兵慌马乱的,我们大院的东南面与一家纱厂相邻,中间有一两头封闭的夹道,当国民党兵进院抓兵的时候,在家遇上的男人就会从一家住户的小窗口爬过去躲藏起来,等抓兵的走了就再爬回来。记得父亲送我到学堂去的时候,一进大门迊面是一面比人还高的大镜子,课堂和所有的门窗都是贴着米字形的白色纸条,听大人们说那是防空袭轰炸的。有一天鸣鸣的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吓的老师就召呼我们赶紧趴到课桌底下,结果警报响过之后没有挨炸,老师就招呼我和小朋友们又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在青岛上学的这一段是我的全部记忆,是几年级学的什么也不知道。那这个学堂是当时的幼稚园呢还是小学我也说不清楚,不过依记忆当时的情景按现在的学段划分好像应该是小学,如果是,那我是几岁上的学、念的几年级、在校多长时间以及学习的情景一概无记忆。五十年代初,爷爷奶奶将我带到了老家,生活了几年后就到了部队。当时爷爷将我送到了老家当村的完小,从几年级插入开始读的也是记不清。那个时候的学校说不上什么条件,不是一般的差,刚开始学校没有伙房,老师们就吃由本班学生轮流送的家长做的一日三餐。学生上学要自带坐橙,因为生活困难不舍的买学习本等学刁用品,就买可写了擦、擦了写可反复书写用的木框小石板和石笔,或是到供销社买回很大的一张張的白连纸(乡音)裁成书本大小,再用小纸条搓成纸捻(乡音)即似纸绳用锥子钻眼订起来作为学习本。过去线订泛黄的古旧书都是双面页的,外面是字里面是空白,家里有的就将书拆开,将书一页一页的反折再用纸捻订起来当学习本用。写字用的笔除了石笔和铅笔,好一点的就是到集市上或是供销社买回蓝色专用的染料放到小瓶里用水泡开的所为蓝墨水,用笔杆前插铁制笔尖的蘸水笔蘸水书写,买不起钢笔,没有什么其他学习用品。那时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书包,书本和小石板等学习用品都是用四方包袱一包抱着包袱上学的。低矮简陋的教室与农舍无异都是土打房,木棱糊纸的窗户没有几个,门是两扇破旧的木板没有玻璃的门,室内的光线黑咕隆咚的阴暗,夏天没有降温设备能热死人,冬天无火炉取暖冻的学生直打哆嗦直跺脚,盼着早点儿下课好在阳光底下蹦跳疯闹暖和身子。家长怕孩子冻伤了手,就做个布棉筒的套袖让孩子两手插到里面揣在怀前取暖。上学的时侯,我和有的小同学一样也会抓上两把苞米装进兜里,手捧干妈从何家楼她娘家那里给我要来的一个形似蒜臼子精致的黑灰色陶制小火妒(还有一个是空心里面有一个蛋蛋外面是漂亮花纹一摇咯隆响模样像小皮鼓的玩具),奶奶将里面装满谷糠(小米麸皮)在上面点燃后就背上书包上学去了。上课的时候手捂小火炉暖和,下了课就忙着掏出苞米焖到小火炉里,不一会砰啪的响声告捷,裂着小嘴的米花蹦了出来,同学们围抢乐亨。因摆弄小火炉弄的嘴脸满是黑灰小鬼似的挺逗人的,开心极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条件虽然差,但是学习还是很努力的,能积极的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宣传、扫盲等活动。由于学习好不调皮听话,是少先队的大队长,至今还保留着大队长三道杠杠的臂章。因表现好,在学区还获过奖,奖品是一个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级的笔记本,还有几枝铅笔。笔记本像是现在的软面抄的那种,我用它做了音乐笔记本,而且还根据抄写歌曲的内容会给它配上自画。</p><p class="ql-block">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百年勇毅奋进艰苦卓绝的奋斗,国家的经济建设腾飞,国力强盛,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们过上了衣食优渥丰富多彩的小康生活。学校是拔地而起漂亮的红砖瓦房和高楼大厦,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校舍冬有火炉暖气、夏有电扇冷风、菜肴丰盛卫生标准的师生食堂,学习环境优雅舒适。冬天,孩子们足登皮棉鞋手捧暖手宝,身穿由过去曾经时髦一时的棉猴(一种戴帽子的棉外衣)换代穿上了今天款式多样漂亮时尚的各种衣料超级暖的羽绒服,名目花样繁多的学习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身背双肩包,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您看,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要懂得珍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的政治素质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回馈父辈的养育和国家的培养护佑之恩,作祖国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时候虽然贫穷艰难困苦,但是,那时也有那时的童年满足。反观,贫穷困苦並非坏事,穷则思变,是动力,能激励奋进。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困苦並快乐着却成为了我们这一代耄羹老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p><p class="ql-block"> 2023 08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