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界著名人物追忆:综合人物(二)

诗意雕影艺术馆

<p class="ql-block">白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非遗馆分馆</p><p class="ql-block">通榆政协文史馆李锐士诗意雕影馆</p><p class="ql-block">通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通榆县第九中学校省级非遗展览室</p><p class="ql-block">通榆第二实验小学非遗传承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致谢里曼》</p><p class="ql-block">泥盆铜钮证沧桑,孤寻特洛伊故邦。</p><p class="ql-block">陶片千层埋旧梦,残垣万仞立斜阳。</p><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凝神影,火浣铭文断史章。</p><p class="ql-block">莫笑痴人迷幻境,力透希腊那堵墙。</p> <p class="ql-block">谢里曼(1822.1.6.—1890.12.26.)海因里希·施里曼,德国传奇式的考古学家。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他执著地放弃了商业生涯,投身于考古事业,使得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文艺虚构的国度:特洛伊、迈锡尼和梯林斯重见天日。施里曼自幼家境贫寒,14岁时便辍学在杂货铺当学徒工。但施里曼自幼向往铁马金戈的特洛耶疆场,陶醉于铿锵悦耳的荷马诗篇,决心有朝一日探挖古迹,寻找出化为废墟的特洛伊故城。经过艰难险阻,重重曲折,他经商致富,并通过勤奋自学,掌握了德语、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18种语言。</p><p class="ql-block">普里阿姆宝藏的发现:1870年,施里曼由新婚妻子希腊少女索菲娅陪同,出资雇工,在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土耳其境内的希沙里克山丘开始考古发掘。时光流逝,寒暑三易,他们发现了多层城墙遗址,并终于在一座地下古建筑物的围墙附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金银制作器皿,仅一顶金冕就由16,353个金片和金箔组成。施里曼兴奋地宣布,他发现了特洛伊国王普里阿姆的宝藏。</p><p class="ql-block">迈锡尼古墓葬的发现:1876年,施里曼再接再厉,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迈锡尼遗址的狮子门内侧展开发掘工作,迅即发现了共计6座竖井墓的墓葬圈,墓内有无数精美的器物。例如,镶嵌黄金、凹刻猎狮图的青铜匕首,有两个手把、把上各有鸽子相对的高脚金杯,等等。特别是男尸脸罩金面具,胸覆金片,女尸佩戴金冠和其他金制首饰,童尸裹于金叶片内。珠光宝气,遍地黄金。啊,史诗不正是称迈锡尼为“富有黄金的迈锡尼”吗?面对一具在黄金面具下保存完好的男性尸体,施里曼电告希腊国王:“我凝视着阿伽门农的脸膛。”</p><p class="ql-block">其他发现:1884年,施里曼在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位于坚固雄伟的城堡内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诗中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特洛耶的发掘继续多次进行,一共挖出了9层遗址,所谓“普里阿姆宝藏”存在于从底层往上数的第2层。1894年后,施里曼的亲密助手窦普菲德认为第6层才是爆发特洛伊战争的普里阿姆的城市,而施里曼发现宝藏的第2层则要年代久远得多。</p> <p class="ql-block">《致卡内基》</p><p class="ql-block">钢魂铸就金山魄,散尽千金济世贫。</p><p class="ql-block">铁道纵横连广宇,学堂林立育新人。</p><p class="ql-block">曾迷商海硝烟烈,终悟禅心月影真。</p><p class="ql-block">莫问碑文何处刻,清风翻遍万书尘。</p> <p class="ql-block">卡内基(1835.11.25.—1919.8.11.)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在美国工业史上,写下永难磨灭的一页。他征服钢铁世界,成为美国最大钢铁制造商,衣锦还乡,跃居世界首富。而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20名 。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名字是个传奇,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头”摩根等大财阀一样,曾经影响着整个美国的金融状况。但让世人为之惊讶的是,他在自己事业的最巅峰,放弃了所有的一切,追求另一种恬淡、无私的生活,并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誉国际的卡内基基金会是他创立的,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是他捐资修建的,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他建立的,还有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卡内基图书馆”。这就是卡内基,财富对于他而言,不是第一位的,享受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他生命的真谛。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一些人富堪敌国,而其中一个人却认为:“一个有钱人如果到死还是很有钱,那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个人就是安德鲁·卡内基。他本是一个贫穷的苏格兰移民,出身于匹兹堡的贫民窟,最终却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他很为自己的工人出身感到自豪。他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为了下一代他毫不吝惜自己的财富。卡内基象征着美国的一个时代,集野心、才干和凶猛于一身。他创建了一个钢铁帝国,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传奇。</p> <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p><p class="ql-block">油业帝国起微寒,铁腕纵横商海澜。</p><p class="ql-block">垄断曾掀千尺浪,慈善终散万金銮。</p><p class="ql-block">九旬功过谁堪论?一世沧桑史细看。</p><p class="ql-block">莫道资本家必恶,石油大王非等闲。</p> <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 (1839.7.8.—1937.5.23.)约翰·D·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出生于纽约州里奇福德镇,父亲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是一个无牌游医,母亲伊莱扎·戴维森是一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洛克菲勒是全球历史上除君主外最富有的人,是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英文: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亿万富豪与全球首富。他普遍被视为人类历史上首富,财富总值折合今日3000亿美元以上。洛克菲勒在人生的后40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主要是教育和医药领域。他在1897年结束对标准石油的直接管理。他出资成立洛克菲勒研究所资助北美医学研究,包括根除钩虫和黄热病,帮助了野口英世的研究,也对抗生素的发现帮助甚大。另外难得的是,他对黑人族群非常关照,并斥巨资提升黑人教育,广设学校。他也是个虔诚的北浸礼会教友,并在一生中支持了很多教会背景的机构。</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两所美国顶尖大学:芝加哥大学与洛克菲勒大学都是他创办的。现今的纽约市也有许多洛克菲勒家族出资建立的地标,如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等。</p><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坚信他人生的目的是“尽力的赚钱,尽力的存钱,尽力的捐钱”。他以许多负面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终生不烟不酒,私生活严谨,一生勤俭自持。他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给今天如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等富豪写下了先例,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p> <p class="ql-block">《致普利策》</p><p class="ql-block">报业峥嵘铸胆肝,椽笔孤灯照夜阑。</p><p class="ql-block">真相岂容权贵曲,民心须向尺幅宽。</p><p class="ql-block">硝烟战地摄魂魄,冷眼官衙揭佞奸。</p><p class="ql-block">莫道文章无甲胄,千秋铁血著毫端。</p> <p class="ql-block">普利策(1847.4.10.—1911.10.29.)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Joe" Pulitzer,),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1911年去世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兹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比如一般认为,《纽约世界报》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p><p class="ql-block">正是通过吸引人的报道内容、简洁明快的文风及活泼生动的版面设计,配合社会运动,使他的报刊读者日益增多,销量日益扩大。同时,报业的经营管理也日益提升。鼎盛的标志就是1890年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的落成。普利策对新闻教育事业影响也尤为突出。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但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p> <p class="ql-block">《弗洛伊德》</p><p class="ql-block">梦的深渊谁拓荒?孤灯照夜思断肠。</p><p class="ql-block">三重心狱窥人性,一片冰心揭病疡。</p><p class="ql-block">力比多如潮暗涌,文明枷似锁幽光。</p><p class="ql-block">童真性觉惊寰宇,争议千年未可量。</p> <p class="ql-block">弗洛伊德 (1856.5.6.—1939.9.2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释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p> <p class="ql-block">《致敬福特》</p><p class="ql-block">铁马嘶风闯百川,蓝徽星火照流年。</p><p class="ql-block">皮鞭未改江湖志,油彩终更世纪天。</p><p class="ql-block">流水线开新甲子,野穹鹰掠旧桑田。</p><p class="ql-block">莫愁前路多冰雪,大道如虹正著鞭。</p> <p class="ql-block">福特(1863.7.30.—1947.4.8.)亨利·福特(HenryFord,),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在19~20世纪,美国有两位最伟大的企业家,一位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其中一位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卡内基因为将自己毕生创造的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而著称,而福特却凭着坚毅的品质,用汽车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交通的历史,正是他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使美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安德鲁·卡内基,另一个则是亨利·福特,他认为:亨利·福特惊人的成就为《成功法则》的十七条法则的可靠性提供了最根本的证明。</p><p class="ql-block">亨利·福特留下的不仅仅是“福特”汽车这个品牌,他还代表着一种执著的、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著名的《财富》杂志在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时,就这样评价说:“20世纪的企业家”是这样一位工业创建者,他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片土地,第一个创建了“大市场”,并为之供应产品,他是我们生平的见的最伟大的企业家。他乡土气十足,他带着地个年代的的有偏见,也具有那种持久的天才——他就是亨利·福特。</p> <p class="ql-block">《致史怀哲》</p><p class="ql-block">哲人德法共称贤,弃艺从医三十年。</p><p class="ql-block">救死何辞居瘴地,扶伤岂惧近蛮烟。</p><p class="ql-block">神存敬畏文明里,爱寓慈悲信仰边。</p><p class="ql-block">非战非攻倡博恕,高山仰止世争传。</p> <p class="ql-block">史怀哲(1875.1.14.—1965.9.4.)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 ),又翻译为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875年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当时属于德意志帝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在9岁时,就成了演奏风琴的能手。1898年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1899年,任圣尼古拉斯教堂传教士之职。1901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神学院院长。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施韦泽夫妇俩于1913年来到法属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为当地人民治病。他是法国哲学家,音乐家、传教医师。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他是巴赫作品的权威解释者。他著有《音乐家诗人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对巴赫作品中装饰音的处理原则加以阐述,对后来演奏巴赫作品的贡献很大。著有《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造艺术与演奏家》。他与维多尔合编了5本《J.S.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后又与E.涅-贝尔热续编了3本。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康德的宗教哲学》《耶稣的弥赛亚和受难的秘迹》《在原始森林的边绿》《文明的衰败与复兴》《文明与伦理》《文化哲学》等。他于1965年逝世,终年90岁 。</p> <p class="ql-block">《海伦凯勒》</p><p class="ql-block">盲聪未碍志凌霄,暗夜心灯灼灼烧。</p><p class="ql-block">指畔花开知世界,唇间语出破岑寥。</p><p class="ql-block">三重厄运凝钢骨,万丈文光射斗杓。</p><p class="ql-block">敢向深渊争曙色,人间传奇永不凋。</p> <p class="ql-block">海伦凯勒 (1880.6.27.—1968.6.1.)海伦·凯勒(Helen Keller),著名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出生后十九个月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其共创作14本著作。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海伦·凯勒与世长辞88岁。而在她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七律·咏希尔顿》</p><p class="ql-block">琼楼玉阙入云端,金钥徽光耀宇寰。</p><p class="ql-block">碧浪椰风迎远客,霓虹星幕映华轩。</p><p class="ql-block">银盘奉馔尊仪重,锦榻涵春梦泽宽。</p><p class="ql-block">四海宾归如故里,天骄遗韵百年看。</p> <p class="ql-block">希尔顿(1887—1979)康拉德·希尔顿(Conrad Hilton)是世界旅店帝王,一个精力充沛而能干的实业家,又是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出生于1887年月12月25日,逝世于1979年1月3日。</p><p class="ql-block">他所创立的国际希尔顿旅馆有限公司,现在全球已拥有200多家旅馆,资产总额达数十亿美元,每天接待数十万计的各国旅客,年利润达数亿美元,雄踞全世界最大的旅馆的榜首。</p><p class="ql-block">成功因素:他的母亲说:要放大船必先找到水深的地方--世界酒店大王康拉德·希尔顿的管理金科玉律。灾难是坏事,但对有的人而言,那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从而就踏上了通向成功的坦途。创立希尔顿的鼻祖康拉德·希尔顿是个精力充沛而能干的实业家,又是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p><p class="ql-block">1、发现自己的特有天资;2、有大志,敢想,敢干,敢憧憬;3、充实;</p><p class="ql-block">4、对生活要充满激情;5、莫让你所占有的东西占有了你;6、有麻烦莫担忧;7、担当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全部义务;8、不要沉溺于过去;9、尊敬别人--对任何人也不要鄙视;10、不间断的满怀信心的祈祷。</p><p class="ql-block">具体说来,希尔顿饭店的成功得益于其全面创新的管理模式,他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分目标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2、高标准的服务质量监控;3、严格控制成本费用;4、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战略;5、积极全面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6、利用新技术。</p><p class="ql-block">希尔顿酒店在现在女继承人帕利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掌管下,仍在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捷列什科娃》</p><p class="ql-block">霓裳一袭破云门,独向星河掷梦痕。</p><p class="ql-block">已化飞虹巡玉宇,敢从银汉挽天孙。</p><p class="ql-block">九霄日暖袍犹碧,万里尘清轨自奔。</p><p class="ql-block">莫道娥眉非剑器,重霄频见摘星人。</p> <p class="ql-block">捷列什科娃(1937。3.6.—)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ladimirovna Tereshkova),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员,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被授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参加火星探险。同时,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是技术科学副博士,是俄罗斯唯一一位获得航空少将军衔的女性,还是“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p><p class="ql-block">1963年6月16日,她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妇女。她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飞行了近3天。进入轨道后,她测试了飞船的控制系统,拍摄了地球、月球和一些恒星的照片。通过无线电与瓦列里·拜可夫斯基(1934-)对话。瓦列里·拜可夫斯基是东方5号宇宙飞船的航天员,东方5号比她早2天进入轨道。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绕地球运行48圈后,于1963年6月19日返回。19年之后,才有另一位女航天员飞进太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