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受老战友王凤林盛情邀请,我们老俩口于七月十六日乘坐绿皮火车北上满洲里,开启了消夏避暑的日子。</h3> <h3>虽然我家离沈阳北站还不到一公里,但我却至少有十多年没进过火车站的候车大厅了。沈阳北站的候车厅宽敞明亮,旅客不算很多秩序井然,比我想像的好了很多。</h3> <h3>说实话我已有二十多年没有坐绿皮火车了,这次乘坐绿皮车竟然有一点小小的激动与兴奋。软卧票十分难买,我们老俩口为便于相互照顾想买在一起,这更增加了购票难度,几次尝试购买软卧,软件上显示的都是需要等待抢票结果,而抢票结果最晚要到出行日的前8小时才能告之,没有办法,为了出行把握我们只好选择乘坐硬卧出行。沈阳到满洲里全程约21小时,时间稍有点长,但除去8小时的睡眠,剩余十几个小时我们俩个人聊聊天,看看沿途风景,不知不觉就把时间打发掉了。</h3> <h3>走出满洲里火车站,我一眼就看见了站在车站外翘首以待的老战友。他那被岁月刻蚀磨砺的黝黑脸庞和微微有点弯曲的身躯,感觉还是那么朴实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当我们两只布满沧桑的老手握在一起的瞬间,一股期待已久的暖流涌入心头,我知道那是战友间真挚而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灵契合……战友女儿常年在南方工作,他便安排我们住进了女儿空置的家中。这是一个两室两厅的住宅,装修美观大方,卫生干净整洁,生活物品一应俱全,周边环境闹中取静。我感觉比住宾馆酒店更安全更方便也更舒适,确实是个休闲避暑的宜居住所。我们住的小区内部环境静雅,外部则十分热闹繁华,小饭店、小超市很多,卖水果、蔬菜和熟食的小商小贩比比皆是,真是一个生活方便的休闲养生之地。老伴怕热,在沈阳夏天几乎离不开空调,所以去年盛夏之际我们到黑龙江伊春消夏,而今年在战友的盛邀下选择了来满洲里避暑。让我们欣喜的是满洲里天气真的格外凉爽,微风轻轻拂面让人感觉舒适惬意。滿洲里昼夜温差很大,盛夏之际有时最低温度竟然只有12、13度,怕冷的人早晚外出都需要披件薄外衫,晚上睡觉也要盖个薄棉被。中午虽然天气稍热,但只要避开太阳直射,在室内或者阴凉处就一点也不会感受到盛夏的闷热。</h3> <h3>我们到达的当天,战友安排了满洲里当地有名的蒙族特色饭店,热情为我们接风洗尘。</h3> <h3>我与战友当年分别后曾经数次短暂相见,我知道虽然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在他的脸庞上刻下了道道岁月的印痕,可他那为人善良淳朴的品格没变,待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没变,对战友真挚纯洁的感情也没变!</h3> <h3>战友全家和睦温馨其乐融融。老伴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儿子精明能干热爱生活。我们避暑期间他们不辞辛劳热情款待,让我和老伴感动不已。</h3> <h3>战友的儿子王威是个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人,工作之余酷爱垂钓,兼善烹饪。我们在满洲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到周末王威就驱车几十公里外出钓鱼,而且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多的时候一次能钓一百多斤,最大的鱼约有六、七斤重,是名符其实的垂钓高手。战友的老伴老杨则是做鱼的高手,她做的铁锅炖鱼毫不夸张的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炖鱼之一,现在想起还常常感觉口舌生香回味无穷……</h3> <h3>看这家用的专业吊炉、烤炉和专门烧木材的不锈钢铁锅炖炉子,看这烘烤成酱红色香喷喷的牛排、羊排和炖鱼,你就会感受到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人的生活乐趣了。我们在满洲里期间小王用这些烹饪用具充分展示了他的烹饪手艺,让我们一次次大快朵颐大饱口福。</h3> <h3>满洲里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一百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水草丰茂的大草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沙俄乘火打劫逼迫晚清政府同意其在黑龙江和吉林修建铁路。1901年中东铁路第一个火车站在此修建,因当时东北地区被称为滿洲,这个火车站就被称为满洲站,车站带动人员聚集,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城市—滿洲里。满洲里是申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满洲里火车站是不仅是中国直达俄罗斯客运车的必经站,更是一带一路中欧货运班列的繁忙陆路口岸。相较于客运,满洲里更为忙碌的是货运,车站里聚集了很多入境和等待出境的货运车。</h3> <h3>火车站前小景</h3> <h3>火车站广场东面有一个俄式建筑群,是清末年间(1901年)沙俄在此建中东铁路第一站时修建的。这些不起眼的小房便是那有着百年沧桑的俄式建筑群里的一角。</h3> <h3>钟楼虽然有点破旧简陋,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一百年多前的老物件!</h3> <h3>俄式木刻楞建筑</h3> <h3>俄式木刻楞建筑</h3> <h3>满洲里沙俄监狱始建于1903年,是中东铁路建设的衍生物。沙俄政府利用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等手段修筑东清铁路后,为维护他们在满洲里的各种利益修建了这座监狱。 </h3> <h3>这所监狱曾经关押过俄罗斯人,但是关押更多的则是中国人。</h3> <p class="ql-block">以前尽管几次来过满洲里,因为时间有限未能深度游览。这次长达一个多月的避暑消夏,让我有时间细细品味这座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小城。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一城连三国,集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风情于一体,被誉为"东亚之窗"。满洲里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城市虽然不大,但十分精致整洁。首先城市布局合理紧凑,市区所有街道全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走向,主巿区的六条主街道基本上都布满了各种商业店铺,而国门和套娃两大网红景区比邻而立,离市区不近不远十分方便来此旅游的人游玩。另外,城市建筑风格统一,这里所有建筑均为欧式风格,尤以洋葱头的俄式风格为主,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初到此地的人恍惚间很容易误认为来到了俄罗斯的某个地方。</p><p class="ql-block">听战友说以前中俄边贸兴旺时,滿洲里的外来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满大街随处可见的蓝眼珠、高鼻梁的俄罗斯人,街道上跑的车有许多都是挂着俄罗斯牌照的汽车,街面所有店铺几乎全部使用中俄两种语言做为标识,中俄公路口岸每天过境的车辆都要排很长的队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特别是近几年疫情的影响,边贸逐渐冷清,现在俄罗斯牌照的汽车几乎没有,俄罗斯人也很少见。</p><p class="ql-block">今年暑期国内旅游的报复性反弹让满洲里搭上了顺风车。这座北部边陲小城与全国各大旅游热门城市一样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所有宾馆酒店都翻倍涨价,原来标准间二、三百元的酒店现在疯涨到一、二千元以上,其城市地标性建筑网红套娃酒店主楼的住宿价格竟达到了近四千元,尽管如此满洲里大部分宾馆酒店仍是一房难求。</p> <h3>俄罗斯商人尼斯金于1904年修建的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滿洲里饭店,经过装修如今仍然是许多来滿洲里游人的首选酒店,每年旺季都是一床难求。</h3> <h3>俄罗斯西餐厅--人气最旺的餐厅,每天晚餐时间都能看到在门口排队等位就餐的人。</h3> <h3>清晨静悄悄</h3> <h3>傍晚闹哄哄</h3> <p class="ql-block">抓拍的老外</p> <h3>步行街小景</h3> <p class="ql-block">满州里夜景</p> <p class="ql-block">俄式和蒙式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媲美欧州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 满洲里口岸也是中国陆路口岸面积最大的。满洲里国门口岸景区约13平方公里,是我见过的最雄伟气派的国门,国门庄严肃穆总长105米,高43.7米,宽46.6米,乳白色的门体上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大字上面是国徽,国门上悬挂着国旗,国际铁路从下面通过。</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座雄伟大气的第五代国门是当地政府与一个民营企业老板共同出资修建的。把国门变成景区并且对进入者收费,既可让游人在国门上欣赏异国风情,又能为政府和企业创收,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但中国人进入本国国门还要收费,也难免让国人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好在军人、复转军人、离退休军人和七十岁以上老人进国门景区不收费,还算老板良心未泯,没有被金钱彻底蒙住了心智。</p> <h3>滿洲里与俄罗斯边界线的41号界碑</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于2007年拍摄的第四代国门和界碑,那时的国门是免费进入的,没有现在壮观,去游览参观的人也不算很多(图中行走的游人大多是我们同行的同事)。</p> <h3>满洲里国门,二、三、四代国门模型与第五代国门。</h3> <p class="ql-block">第一代国门十分简陋,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国门,只是象征意义的在铁路两边立了两根木桩(模型网图)。</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远拍第五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在第五代国门上远眺,近处为俄罗斯国门(与二十年前没有丝毫变比),远处为国境线外的俄罗斯小镇。</p> <h3>新建的国门景区标志</h3> <h3>国门景区北疆明珠观光塔,塔高208米,远看象一个矗立着的手电筒。登塔可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小镇风光,俯瞰满洲里全市美景,感受中俄边陲城市文化的开放与交融,展现满洲里“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独特地域魅力。</h3> <p class="ql-block">满洲里地标性建筑--套娃酒店。真的很佩服套娃酒店的创意者和建设者,在滿洲里这个边陲小城竟然修建了这座独具特色,号称世界上最大套娃的网红酒店。这里是满州里网红打卡地,可免门票进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堂以俄罗斯冬宫金色会客厅为理念,背景墙是法国凡尔赛宫,天花板则是俄罗斯教堂全手工油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套娃酒店内欧式风格的壁画</p> <h3>我们避暑期间“东亚之窗 梦幻草原”首届中俄蒙机车群英会在满洲里举办。7月22日晚去套娃酒店游玩,巧遇主办方在套娃酒店宴会厅举行中俄蒙机车群英会欢迎宴。</h3> <h3>与威猛的俄罗斯摩托车骑手合影</h3> <h3>沉思中的小帅哥</h3> <p class="ql-block">套娃景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套娃景区,里面不仅有二百多个各式各样的套娃,还有俄罗斯马戏团的表演和儿童游乐场等,是游客休闲娱乐拍照赏玩的好地方。只是这里的门票有点小贵,一张套票要200多元。</p> <h3>套娃酒店副楼</h3> <h3>马戏团的精彩表演很值得一看。</h3> <h3>俄罗斯风情舞蹈</h3> <p class="ql-block">这是2007年拍的套娃广场,除了二十多个套娃外没有期它游乐设施,是开放免费的,无论规模、建筑质量和游玩项目与现在的套娃广场景区都无法相比。</p> <h3>猛犸象公园公园里的洋葱头俄式风格建筑</h3> <h3>1980年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场,发现了猛犸象古生物化石,这是我国发现的猛犸象化石标本中最大的一具,于是在这里修建了这座猛犸象博物馆公园。</h3> <h3>猛犸象,是长鼻目真象科猛犸象属的哺乳动物。大小与近代象相似,是高度特化的真象类。猛犸象头骨短而高,正面成弓形,侧视顶部成圆顶三角形,额部下凹,枕脊部凸起很高;门齿长大,强烈弯曲并旋卷,臼齿宽大,高冠,第三臼齿的齿板排列整齐而紧密;身披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因其体外有长毛,故又名长毛象。</h3> <h3>猛犸象大约生活在距今480万-1万年的时期,是第四纪大冰期时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象。因气候变暖、生长速度缓慢、没有足够的食物以及人类和猛兽的追杀,其幼象的成活率极低,导致数量迅速减少直至绝灭。</h3> <h3>情人岛又叫爱情岛,在满洲里城外不远。这里说是景区很勉强,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山坡上的雕塑吧。这里只有一个青年男女相拥而坐的主题雕像,有几块写着铜婚、银婚、金婚、钻石婚的人造大石头,另外稍远处还有几个似乎与此主题无关的猛犸雕像。</h3> <p class="ql-block">晚霞中的猛犸象</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情人岛开车返城时,我偶然在汽车反光镜中看到了远处天边的一抹红光,于是立即决定掉转车头返回情人岛。在猛犸象雕塑前我用逆光拍下了晚霞中的猛犸象剪影照。</p> <h3>额尔古纳河源头打卡</h3> <h3>满洲里到呼伦湖的路上,沿途风景很美</h3> <p class="ql-block">茵茵绿草好似大地上铺的厚厚地毯,点点羊群犹如上帝撒下的颗颗珍珠,人行其中犹如遨游于梦幻仙境。</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距今已有289年历史。因其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由于它位于海拉尔河附近,民间把它称为海拉尔城。1901年东清铁路在此建火车站,定名为海拉尔站,后来站名又慢慢演变为了城市的地理名称。2002年海拉尔撤市改区合并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p> <p class="ql-block">一代天骄,草原人民最伟大的英雄--成吉思汗。他在蒙古人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现在内蒙古各地基本都有成吉思汗的雕像展现。呼伦贝尔市的成吉思汗广场据说是内蒙古最大的广场,占地23万平方米。成吉思汗雕塑塔高22来,塔身塔脚为金箔饰面,塔身直径3米,为银箔缕空的图腾饰面,最上面是成吉思汗策马扬鞭的雕塑。</p> <h3>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h3> <h3>海拉尔要塞曾被日军吹嘘为"攻不破的钢铁要塞",然而不到10天,便被苏联红军攻破,三千多名日军成为"死亡工程"的陪葬。在攻占海拉尔的战斗中,苏联红军有1130名官兵牺牲。</h3> <h3>海拉尔要塞是由海拉尔敖包山、北山、西山、东山等地构筑的五处主阵地和十处辅助阵地组成的,为二线内陆防御性阵地,共占地21平方公里, 地下通道总长约4000余米,是目前国内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h3> <h3>海拉尔要塞是由日本关东军从中国内地抓来的数万名中国劳工修筑而成,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下工事深达20米。海拉尔要塞以北山和敖包山为主,其中北山阵地地下工事最为庞大和复杂,日本关东军第80独立混成旅团战时地下司令部即设在这里。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攻破海拉尔要塞。</h3>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天下草原”景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美最大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是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北边离海拉尔最近的草原,也是呼伦贝尔草原最美的草原。这里距离海拉尔54公里,开车30分钟就能到达。</p> <h3>莫日格勒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注入呼和诺尔湖后流出,汇入海拉尔河,全长290多公里,属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水系。因河道蜿蜒曲折,似巨龙盘卧在草原一样,弯弯曲曲九转回肠,水路辗转翻折,流向变来变去,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呼伦贝尔开阔平坦的地势,使得河道流速每秒钟只能走几公分的距离,河水漫溢扩散,旁蚀力增强,所以滋润并孕育出了水草丰茂的这片最美草原。</h3> <h3>莫日格勒河两岸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最美的地方。如果把黄河比作威武雄壮的汉族猛男,奔腾汹涌一泻千里,那莫日格勒河就是一个婀娜多姿的蒙族少女,恬静幽雅微波粼粼。</h3> <h3>站在景区观景台上凭栏远眺,远方翠峦迤逦,近处绿草如茵,缓缓而来的莫日格勒河在这里舞动着嫚妙身姿尽情挥洒青春,留下盘旋曲折的印痕。碧蓝的天空上朵朵白云随风飘动,绿色的草地上牛羊悠闲的吃草,骏马儿在河边撒欢的嬉闹、奔跑……噢,这如诗如画的醉人美景,让我不禁驻足留连久久不愿离去!</h3> <p class="ql-block">兴之所至拈来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黄花绿草牛羊跑,碧水云天路迢迢。</p><p class="ql-block">远观山峦长龙舞,近看银带绕美姣。</p> <p class="ql-block">2007年拍摄的呼伦贝尔草原金帐汉景区,可惜这次因景区维修,未能再睹其美颜真容。</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一塔两寺。</p><p class="ql-block">一塔为菩提(又名慈积金刚塔),塔高88.138米,它分九层,日、月和宝瓶构成了刹顶,塔里供奉了佛像十万尊的菩提塔,就算是不信仰佛教的人到这里,也会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两寺之一是藏传寺院达尔吉林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汉称之为“昌盛寺”,寓意为期望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人们和草原一起繁荣昌盛。其二是汉传佛教万佛寺,始建于清朝,距离现在已经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个寺庙曾经位于海拉尔市区内,抗战和文革时期两次被毁,后在修建两河圣山时该寺庙迁建到了山上。据说原本呼伦贝尔的敖包山是没有任何建筑的,因为日军在此杀害了近万名劳工,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拉尔连年干旱,要不就是伊敏河闹水灾。 于是当地就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塔两寺。圣洁的敖包山环抱着一塔两寺,伊敏河和海拉尔河像两条银白色的哈达,护佑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慈积金刚塔,坐落于敖包山顶,从四面八方向海拉尔走去都能看到这巨大而且圣洁的白塔。</p> <h3>呼伦贝尔古城,建于1734年距今已有289年历史,的确算是一座古城。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保护意识欠缺,如今的古城只是徒有其名罢了。</h3> <h3>现在的所谓古城不过是在古城旧址上新建的一些仿古建筑,并没有一座真正的古建筑,而是一条以卖土特产为主的纯粹商业街!</h3> <p class="ql-block">癸卯之夏伏天已过,当秋雨阵阵袭来,并拍打着地面,驱走夏日的酷暑,当秋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秋的丝丝清凉,我知道与战友道别的时候到了。</p><p class="ql-block">这一个月战友全家对我们滿腔热情的招待,让我有一种家一样的感觉和亲人般的温馨,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啊…… </p><p class="ql-block">然而,匆匆时光绵绵情,依依不舍终须别。告别了满洲里,再见了老战友,愿我们下次再见,愿我们沈阳再聚!</p><p class="ql-block">最后附上在滿洲里避暑期间塗鸦的一首算不上诗的小诗作为此文的结束:</p><p class="ql-block">有幸今生同戍边,挥汗洒血共争先。</p><p class="ql-block">寄情军营红山下,戎装饮马辽水边。</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随风去,万里相隔心相牵。</p><p class="ql-block">难得白首今又聚,濁酒一杯话当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