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旅行。

毛歌

<p class="ql-block"><b>  旅行?活着就是旅行。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b></p><p class="ql-block"><b> ——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要我去clevedon village farmers market,总会在卖牛油果和橘子、橙子的摊位前,和老板聊上一会。我喜欢他们一边照顾客户一边和我聊天的样子,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知道如何去平衡所有的关系,就像他们在果园里管理果树一样,听着扇尾雀的叫声,双手采摘成熟的果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很少旅行。到遥远的别的国家去旅行,对于他们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必须要去完成的事情。地里的活总是做不完,春天刚刚结束就需要为秋天的收获而努力,艰辛和快乐穿插在四季之间,冬天到来之前需要翻耕土地,害虫再也别想在地里过冬,燃烧后的玉米杆残留着黑色的灰烬。他们会把后院橡树上的小鸟放在围脖里面,等到这些可爱的家伙急着伸出头来观察外面热闹的集市的时候,他们才会双手托着小鸟,让它们幼小的身体稍微活动一下。他们的生活单纯,甚至很有一些简单,和都市里生活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类人总是在计划自己的旅行,要去追寻和访问《eat.play.love》这样的经典作品所提及的故事发生地,好像这是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一样。实际上,他们的旅行顶多就是换一个地方,匆忙而去,匆忙而回。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路上,以及拍下来一些照片,带着炫耀的样子展示给他们周围的人看:“你看看,我又到巴厘岛去了。”“你瞧,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辛苦的旅行。”天啊,旅行也和他们的工作一样,是一件苦差事。你从这种态度看他们的旅行生活,就知道他们压根儿不懂得旅行的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是全部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b>  或许旅行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发现自我。而那些所谓的游山玩水只能算是消遣,那些不会对你的内心造成太多的感悟,你所能记住的只是那些风景。如果你带着心去旅行,你就会发现道路上的经历多少会影响我们的看法,而走过的路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或许成不了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养成一颗伟大的心。没有什么能阻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或许这一切的形成就发生在某次心灵旅行的路上!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与切-格瓦拉的旅行:革命的形成》( 又名《摩托日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看看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歌《远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上寒山石径斜,</p><p class="ql-block">白云深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停车坐爱枫林晚,</p><p class="ql-block">霜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到底好在哪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出生在湖南中西部丘陵地区一个很小的山村里,我们那里的人把“斜”字发成“xia”(音和“霞光的霞”一样),斜风细雨,读成“霞风细雨”,山路很斜念成山路很“霞”。地方方言常常会保存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更何况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以旅行者的身份在湖南长沙。我们老家到长沙大约100公里,两地的人到今天都会把“斜”字发成“霞”的音。我这样来解释,也就可以理解整首诗歌的韵脚了。后面两句是讲杜牧为什么要停车的原因,很多人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很美,很有意境,实际上这个比喻质朴得有点像我们今天讲的”土得掉渣渣”,经不起深究,反而不如前面两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上寒山石径斜,</p><p class="ql-block"> 白云深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真好,是诗,有韵味。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这是真景,是真情,是诗人自己走进去了,是在旅行的当下。后面两句一来,结果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好像是两半,硬要合起来一样。这是勉强啊。旅行笔记最忌讳的地方就在这里,写了景色,接着来一段自己的感想。要记住,感想不是体验。有体验才有艺术,才有诗歌,才有人生的味道。感想不是,感想是故作姿态,你看我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你这样一表达,就坏事了。日常生活也是一样,两个聊着家常,其中一个一下子来一个总结,要把原因结果讲出来,家常味就失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p><p class="ql-block">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p><p class="ql-block">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p><p class="ql-block">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杜甫的《旅夜书怀》。就像后来的人评论的一样,是“骨力”,是“撑柱”,是“气象”,是“广大”。“细草微风岸”句和“飘飘何所似”句,是呼应,是回声,是彼此反顾。越是反顾,就越是深沉。才撑得起中间的雄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何等大气象啊,老杜的厉害就在这里,上得去,有劲,落到地上,铿锵有力。他用“天地一沙鸥”来收尾,结果这个尾根本就没有办法收得住,读者是受不了,老杜自己更是受不了。受不了也得受,就形成了悲厉撕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小杜,都写景,都写旅途,劲道完全不一样。小杜清新可喜,老杜则字字经得起锤炼,是熬透骨头的。真的诗歌,便是老杜。杜牧可以读,仅限于读。</p> <p class="ql-block"><b>  在速度时代,旅游也变了味儿。我们都成了基辛格,从一朵花掠向另一朵花,来去匆匆,顾不上体验当下的滋味。</b></p><p class="ql-block"><b> ——E.B.怀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珍藏着一本1989年伦敦出版的《普罗旺斯的一年》,这种珍藏改变了我书架的品质和真正的阅读生活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的改变。时至今日,依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读懂《普罗旺斯的一年》,就像只有极少数人读懂了《瓦尔登湖》一样。这和读者的教育程度有关,也和读者对于人生究竟的理解有关。《普罗旺斯的一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容自如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叙述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拉家常一样的文字,近乎流水账一样的记叙,使得一般读者对《普罗旺斯的一年》的印象相当于街头广告的印象,人们依然不明白这种事无巨细的叙述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关系,不明白慢条斯理的文字中夹带的幽默和快乐正是生活自身的表达,不明白这个匆忙世界正在对于慢的生存艺术表示感谢(正如一本经典作品的书名一样:《谢谢你的迟到》)来抵制人们迅速的坠落。生命不是自由落体,生命是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显然,你不能急于一口气读完《普罗旺斯的一年》,你需要理解文字本身的徐缓、某种让读者焦急的琐碎、来自于读者对这个慌里慌张改变自己的世界的不适应和新的期待。你需要发现各种各样的细节后面的东西,就像梭罗可以记录那些植物的名字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急于求成,对隔夜暴富的故事情有独钟,社会文化日渐喧哗和浮躁,要求一个人安静下来,遵循生活自身的韵律而不是人为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些正在吞噬、毁灭我们和生活的关系。《普罗旺斯的一年》越来越具有道德批判力量的原因就在这里。它试图提供一个范本,不是仅供参考,而是可以按章执行。</p> <p class="ql-block"><b>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意义,并且散乱无章。</b></p><p class="ql-block"><b>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又会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鼓舞力量?余秋雨那种“大散文”的风格,会使得读者望而却步吗?我的意思是:第一,阅读的时候跟不上,第二,模仿着开始练习的时候跟不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好旅行笔记,无疑是一件很伤神的事情。像余秋雨这样的文章,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读,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你必须信任自己的思想力量,信任自己,信任你面对历史文化变化之际所产生的思考力,也就是你一直在努力解说历史文化。这种努力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推动力,一个是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余秋雨“大散文”的困难只有一个:我们没有足够的底气,没有足够的底蕴。底气是识见、洞察力,底蕴是文化的素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恰好是太多人在写作旅行笔记时候最吃亏的地方。太多人没有为心灵的转变做好准备,没有为因为体验带来的新的警醒而彰显自己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b>  最快的旅游方式是步行。</b></p><p class="ql-block"><b> ——梭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