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老中医治疗癌症的基本法则

加木

<p class="ql-block">倪海厦老中医治疗癌症的基本法则</p><p class="ql-block">倪师诊所来得最多的病人是癌症,而且往往是那种历经各种治疗,只剩最后一口气的危重病人。细观老师处方用药,谨小慎微,反复推敲,每每先护心气,壮心肾之阳,强脾胃,守而待天时,一旦到了病脏的王时,速发重剂猛攻,时机一过,即刻收兵,如此反复拉锯,步步为营,且战且进,快者月余,慢者数月多获奇效。老师常说,举凡各种肿瘤,不论是骨瘤、脑瘤,还是乳癌,大肠癌,虽然其生长位置不一样,呈现的症状也千差万别,具体辨证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有阳不入阴的表征,即所谓阴实已成。什么是阴实?就是当身体内局部温度过低动能不足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冷水积聚集起来,局部压力逐渐升高,正常的津液和热能无力灌注和通过,于是阴实越积越重,肿瘤也越来越大。既然知道了肿瘤的成因,治癌的基本法则就很明白了:</p><p class="ql-block">1、断瘤之源</p><p class="ql-block">让病人停吃一切人工制造的高浓度,高营养的食品,包括奶制品等。断绝肿瘤的食物来源。</p><p class="ql-block">2、以阳制阴</p><p class="ql-block">阳药能使机体的天然抗病力恢复,如红日在天,阴云自然四散无影。</p><p class="ql-block">3、疏导攻坚</p><p class="ql-block">甘淡渗利,咸以软坚,把积存的营养攻散,冷水排除,降低病灶的压力。</p><p class="ql-block">4、活血化瘀</p><p class="ql-block">久郁必瘀,久积必瘀,久病必瘀,去瘀则生新,新旧交替,生化之机。</p><p class="ql-block">5、常顾胃气</p><p class="ql-block">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本,也是人抗病力的源泉,胃气不绝,必无性命之忧。</p><p class="ql-block">临床中,很多患者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起中医中药。而更多的患者则是对中医药真的能抗癌吗,产生一系列的疑惑!</p><p class="ql-block">现代肿瘤的治疗当中,最大的治疗就是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治疗),而中医药的治疗则包含在其中。</p><p class="ql-block">从中西医的对比来看,西医更重视的是杀灭癌细胞,往往这种治疗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杀灭了癌细胞,有没有好的种子,好的土壤,能不能使这个平衡保持下去?这就是西医的弱势!</p><p class="ql-block">抗癌真相: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症,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p><p class="ql-block">一种疗法+六大法则=中医药抗癌!</p><p class="ql-block">一种疗法</p><p class="ql-block">中医药的治疗采用“状态疗法”,根据天人相应原则,采用中草药,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平衡,气血和调,达到人与自然、人体内环境的协调,杜绝了“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p><p class="ql-block">六大法则</p><p class="ql-block">在状态疗法的原则下,中医抗癌通过固摄正气,振奋阳气,调理心、肝功能,促进体内毒素排除,达到阴阳和、脏腑和、气血和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固摄法</p><p class="ql-block">1、固摄正气,防止正气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2、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和转移。比如:黄芪益气以固摄中气、卫气;桑白皮补肾固精;白果、蛤蚧敛固肺肾之气。</p><p class="ql-block">固摄癌毒,可以防止正气的耗散,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p><p class="ql-block">调心法:《黄帝内经》有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研究也显示:肿瘤与情志密切相关,临床常用药物有酸枣仁、珍珠粉、夜交藤、远志、牡蛎等。</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心”调好了,那抗癌就成功了一半!</p><p class="ql-block">柔肝法:肿瘤病在厥阴,从脏腑、经络系统看,其主要病位在于“肝”。有道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癌症的发生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在临床中,通过柔肝,恢复肝的平衡,是对癌化有为无的首选。</p><p class="ql-block">癌症的发生与肝气遏郁有密切关系,通过柔肝,把癌化有为无!</p> <p class="ql-block">温阳法:中医认为,肿瘤为阴瘤,体质偏寒的人患肿瘤居多。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畏寒肢冷、气短而喘、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㿠白、浮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者为恶性积液。</p><p class="ql-block">中医则通过温阳之法:温通心阳、温补心肾。在治疗阳虚的同时增强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与津液代谢。临床常用药物:附子、肉桂、桂枝、干姜、吴茱萸、鹿角胶等。</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寒性体质,就容易“催生”肿瘤!寒多则气滞,气滞则积聚,则易生肿瘤</p><p class="ql-block">通利二便法:祛除有形邪气以祛除癌毒,功肠胃之邪以调畅气机,防止有毒中药蓄积中毒。临床常用药物:大黄、牵牛子、槟榔、番泻叶、巴豆、土茯苓、金钱草等。</p><p class="ql-block">如何判断一个肿瘤患者“行不行”?看3点:能不能吃、能不能睡、能不能排!</p><p class="ql-block">以毒攻毒:</p><p class="ql-block">癌毒是目前中医肿瘤界普遍认为肿瘤发病因素中的“毒邪为患”之毒。只有体内有癌毒,加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的诱发,才有可能患癌。</p><p class="ql-block">临床常用药物:斑蝥、守宫、白花蛇舌草等。需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用量,剂型,服药时间以及方法。</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以毒攻毒”方药晨起空腹服用或者在两饭之间效力最佳,而对消化道刺激较重者以及体质较弱的患者宜饭后服用。</p><p class="ql-block">你可能正在采用的以毒攻毒法,用有毒之药以祛除毒邪!</p><p class="ql-block">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三大原则。(1)调补脾胃是前提:调理脾胃,以理气为先、为基础;补益脾胃,以补气为先、为基础;(2)扶助正气是根本:养正积自除,治癌必先扶正,益气、养血、滋阴、温阳;(3)软坚散结是关键:最常用的有扶正软坚、解毒软坚、攻毒软坚、调气软坚、化痰软坚、化瘀软坚等,这些治法在临床上的灵活运用,可达到削坚散结的治疗效果。这三大原则应贯穿于癌症整个治疗的始终。</p><p class="ql-block">中医药抗癌真相</p><p class="ql-block">早期:</p><p class="ql-block">癌症早期,病变范围小,患者体质较好,这时候要当机立断,迅速采取有效消灭癌症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根治,根治性的放化疗,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改变身体“癌状态”。</p><p class="ql-block">由于是早期,选择的治疗手法较多,空间较大,切勿讳疾忌医,若担心手术、放化疗副反应而延误治疗,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p><p class="ql-block">中期:</p><p class="ql-block">癌症中期,患者体质慢慢变差,但对于杀伤力较大的治疗手段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因此,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手术、放化疗等手段,同时辅助中药治疗。扶正与祛邪兼施,一步到位,既提高生活质量又延长生存周期。</p><p class="ql-block">晚期:</p><p class="ql-block">癌症晚期,患者多处于阴阳平衡失调,五脏六腑功能失衡,病情急速恶化,自身免疫和防御基能很低的状态,往往无法承受手术,放化疗等杀伤力较大的抗癌治疗。若盲目的给予大剂量化学药物或者手术都会促使肿瘤急速发展扩散和转移,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害。</p><p class="ql-block">化疗不是万能的,这是无数患者到生命最后一刻才真真明白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此时,接受中医药治疗,既是综合治疗,也是个体精准治疗。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控制肿瘤的复发转移,在临床中,往往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中医药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终,确诊肿瘤后,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中医药仍可以帮助患者延长生命的同时缓解痛苦,防癌抗癌。</p><p class="ql-block">倪海厦开处方的思路、剂量和汤药的煮法总结</p><p class="ql-block">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p><p class="ql-block">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简、便、验、廉”。所以后世所公认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p><p class="ql-block">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共记载有326方。</p><p class="ql-block">倪师开处方的思路是:先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等信息,找出主证,确定一个基础方,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副证进行适当加减。即主证基础方+副证加减药物。抓主证,寻找基础方是核心!不要被患者一堆副证所迷惑。倪师治疗时,经常是针药并施,往往能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关于剂量的确定,以伤寒论里边的原方原量为基准处方,书上是汉制以两为单位,现代以克为单位,汉制一两=15克进行换算,为了安全起见,一般使用原方原量的1/3(倪师就是用的原方原量的1/3),效果好,也比较安全。倪师用钱作单位,倪师一钱=5克(此数据得到倪师徒弟李宗恩的确认)。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的原量为三两,折合现代的45克,使用的时候,取原方原量的1/3,即15克,其它皆按此标准换算。也就是说,原方等比例缩小,保持原方比例不变,这样效果比较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