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岳石窟(一)——茗山寺石窟】

荒城之月

<p class="ql-block">  与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所享有的盛誉相比,相邻的四川安岳石刻长期以来几乎鲜为人知。我第一次知道安岳石刻,源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9年11月号一篇标题为《虽然默默无闻,但却光彩照人——寻访安岳石刻》的文章。其后,因为被其吸引,开始陆续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断断续续进行了多次实地寻访,完成了对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玄妙观等九处国家级石窟保护点的探访。</p><p class="ql-block"> 安岳是目前中国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处,造像10万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目前安岳县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处,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文物保护点60处。</p><p class="ql-block"> 安岳石刻的众多精品之中,尤以驰名中外的唐代左侧卧佛和有“东方美神”之称的北宋紫竹观音评价最高,最受世人瞩目。中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对安岳石刻极为赞赏,概括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四大特点。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说:“对于任何一位意欲了解佛教中国的人来说,从成都取道安岳、大足到重庆,花上两天半的时间去好好看一下是很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从本篇开始,将陆续用图文介绍安岳九处国家级文物保护点的石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  茗山寺山门,极为简陋,而匾额为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自题写。</p><p class="ql-block"> 茗山寺石窟,为安岳县域内九处国家级文物保护点之一。该石窟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现存造像多为北宋时期凿刻。在安岳各个石窟中该处石刻造像数量不算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存十余个窟龛,有大小63尊摩崖造像;</span>但造像体量颇大,其中5至7米高的造像有8尊,1至4米高的造像有50余尊。这些造像的形态优美、雕刻精湛,保存状况也较好,茗山寺石窟在安岳石窟中属于最精美、最有艺术价值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刻于宋朝的十二护法神龛,面目狰狞,表情夸张,但风化情况较为严重。</p> <p class="ql-block">佛道合龛</p> <p class="ql-block">佛道合龛中的东岳大帝像(清朝)</p> <p class="ql-block">佛道合龛中的毗卢佛像(明朝)</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坐像窟(宋朝)</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现师利法身窟(宋朝)</p> <p class="ql-block">毗卢佛(宋朝)</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立像(宋朝)。</p><p class="ql-block">茗山寺石窟第八窟为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合龛,两尊造像形态优美、比例匀称、雕刻精湛,且保存状态极好,不仅为茗山寺造像之最美,也是国内现存宋朝石刻造像中难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立像(宋朝),彩绘已风化殆尽,露出岩石的纹理,却尽显石刻本身的素颜美。</p> <p class="ql-block">体态婀娜,面容妩媚,造像迄今虽已千年,却有栩栩如生之感。</p><p class="ql-block">从探访安岳石刻开始,我才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石刻之美,尤其是深深地爱上了精美而生动的宋代石刻。</p><p class="ql-block">陈寅恪先生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体现在石刻造像艺术上也是非常准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