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近些年来奔放的思绪老往那个年代奔跑,当然那个年代最值得我回味的还是自由快乐的学校生活。</p><p class="ql-block"> 亲历者都知道,六十年代的农村学校简陋得很,说是校园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围墙,在我的记忆中,姑且可以当做围墙的,恐怕只有学校周围那一圈齐刷刷的树了,教室比老百姓的房舍好不了多少,桌椅板凳更是陈旧不堪,但,它的朴实,他它的温馨,它的魅力,连同校园里所有的一切,却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那到处是寸草的操场,简陋的篮球架,那高悬着伟人画像的教室,那普通的如父母的民办教师,那农家子弟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那满载着英雄的故事的语文课本……所有这一切时不时会从我的记忆深处溜出来……</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学校就在我们自己的家门口,假期中想它了,站在屋顶上就可清晰地看到它的身影,走上五六分钟就可以扑入它的怀抱,在那里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们还记得,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很牛气的名字——东方红学校。那时很少有辍学的,即便有也经不住那些尽责的园丁们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那些辍学者非重返校园不可。 </p><p class="ql-block"> 当初,不爱读书,就喜欢干活的哥哥,就是在王登智和潘晋元两位老师的几次三番劝说下,才把书读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校园里,学生们总是那么多。人多,学起来,玩起来,乃至于混起来,往往那么有气势!</p><p class="ql-block"> 当然了刚建国,那个年代学校的条件比较差,不过我们“东方红学校”由于勤工俭学做得好,那个年代学校从来都是不收学费的,后来书费也让学校给免了。甚至一上初中学校还免费给同学们发一套夏装……</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穿着打扮跟农民毫无差别,待遇也跟农民一样,挣得也是工分,不过他们每月好像还有七元钱的补助,七元钱在今天还不够买一碗拉面,可那时七元钱足以解决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柴米油盐问题。正因为如此,从这些民办老师的眼神里就连我们孩子都能看得出,他们工作和生活得很满足很骄傲。当时的学校没有现如今严格的让人窒息的考勤制度,完全是人性化管理,但这些土生土长的老师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苦的累的工作都抢着干。</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我们,放学后,因作业少,用不着回去做,在教室里稍待一会便可以轻松地搞定,所以剩下的就只有在学校玩了。那时的我们一旦玩起来常常夜幕降临才想起回家。当我们路过办公室的时候,总喜欢偷偷地看一眼我们的老师,而看到的常常是老师们在煤油灯下伏案工作的身影。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想当老师的种子,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有这种想法,绝不是想着要高人一等,更不是冲着要当官做老爷,我只是想做一位有知识有奉献能力的人!因为那时党和国家老这样教育我们,我们能不为之心动吗?</p><p class="ql-block"> 关于那时的老师义务工作的事,后来我专门问过一位老教师,听他说,老师们都是自愿的,是绝对没有代价的。而没有代价他们居然干得那么卖劲,实在是让当今那些首先富起来的人难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一个会说普通话的,整个校园里回响着的全是最亲切最熟悉不过的乡音,然而随着小广播和收音机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普通话也越来越引起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好奇,于是偶尔有说普通话的亲临我们的世界,那我们定然会凑上前听个痛快,不过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只有等到假期,城里的孩子到农村来度假,才有机会让我们这些农村人感受到普通话的美妙,说真的听着他们说普通话,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简直羡慕得不得了。当着他们的面,不好意思学,但私下里却学得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 直到后来我们村子里来了好多知识青年,他们说的都是普通话,于是我们整天都围着他们转,目的就是听他们说普通话。这些城市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很随和,经常主动找我们,给我们讲故事,借书让我们看,甚至和我们做游戏,久而久之我们之中的不少人居然也会说普通话了,甚至由于会说几句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自信的我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是半个城市人了。</p><p class="ql-block"> 很快课堂上开始有人用普通话读课文了,在老师的耳畔,时不时的还能听到来自他们的学生喊出的“老师好!”“老师再见!”的文明用语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那个时候的我们,抓学习也像学普通话那样执着,那样毫不含糊。</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学校不要求上早自习,可同学们哪管这些,说上就上,自制一个小灯笼便可以了。夏天说什么都好办,可到了冬天早晨四五点钟天又黑又寒冷,没有足够的胆量连家门都不敢出,可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子的胆子真的特别大,寒冷自然吓不倒我们。不过当时村子里经常能听到有狼的说法,在我的记忆里只要自家的猪圈在外面,人们在墙上总要用白泥水画上大大几个圆圈,说这是用来吓唬狼的,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居然个个都不怕什么狼,当初的说法是,毛主席在北京看着我们,我们什么也不用怕,别说,我们还真信了!那些天里,照样每到早晨五点多,我们就不约而同地打着灯笼从家出发了。说真的我们还真想看看狼究竟是什么样子。至于鬼呀妖呀我们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因为它们最怕我们胸前毛主席像章放出的金光!</p><p class="ql-block"> 漆黑的世界,朦胧的路面,你看吧,灯火闪闪,一直通往学校,移动的微光里,清晰地亮出了农家孩子朴实憨厚的面庞,我们的嬉笑声甚至歌声早已把拂晓前的寂静砸了个粉碎。</p><p class="ql-block"> 这是童年时代留给我们最深也是最美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的学习任务虽然并不重,可是主动学习的热情却相当高,记得县新华书店的同志常常要带好多孩子们喜欢的书到学校去卖,在办公室的门前打扫出一块地面,便把所有的书都摆放出来,很快孩子们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了,摆放小人书的地方人最多,因为那里有我们最喜欢看的书籍,什么《邱少云》啦,《黄继光》啦,《铁人王进喜》啦,特别是刚看过的电影改编成的小人书,最吸引我们的眼球了,如《智取威虎山》、《秘密图纸》、《红灯记》、《奇袭》、《地下游击队》……稍微迟到的根本挤不进去,买到书的也只能满头大汗地倒着往出退,要不简直没办法从人群中出来,而这些挤出来的买到书的后面必然会跟随好多书迷,争着抢着,非要一饱眼福不可。那些卖书的叔叔阿姨们似乎很牛,最多连续摆两天,以至于有些同学钱准备好了,那卖书的却早已远走高飞了,让那些急于得到书的同学常常是气得直跺脚,连喊“命苦”。</p><p class="ql-block"> 不过,几天后,你看吧,在操场边,在大树下,在土墙根,凡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地方,不用问肯定是在看小人书,其中口才比较好的读文字,其余的眼睛全盯着画面,那个专注劲,即使在后来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也很少见过这种场景。</p><p class="ql-block"> 看完后,少不了一场“观后大讨论”,主要是针对情节,也有涉及到遣词造句的。</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对文学的特殊爱好,追根溯源是那个年代给的。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五百页以上的小说读过八十多部,看过的小人书越发不计其数,光自己掏钱买的也有三百多本,那时候的书,花钱少,一本小说最贵的也不出一元,一本小人书基本都在七八分钱之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书,宣传的都是正能量,所以对于我们买书一事,大人们从来都是支持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各种活动开展的不亦乐乎,学校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带着优秀的节目到生产队里演出,就是一般的学生五六个人组成一组,也经常深入到一家一户,通过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内外大好形势,所以凡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人,因为课余生活丰富,总要会有几样本事,不少学生会制造二胡,笛子,至于吹个笛子打个快板什么的,那更是小菜一碟。</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会吹笛子的,从此我的课余生活就跟吹笛子较上劲了,在学校里吹了还不算,常常是吃过晚饭后,在自家的院子里还有要吹个尽兴,当时在学校里学会吹笛子还有不少比我大的同学,他们常常也在夜里吹笛子,于是静谧的夜晚全被此起彼伏的悠扬的笛声所主宰,因为有了笛声,夜也显得静多了,温柔多了,以至于连喜欢狂叫的看家狗在笛声响起后也不再叫了。月夜——笛声——乡音,营造出了那个年代农村特有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最喜欢看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篮球比赛,每到这时候整个学校就像过节似的,听说兄弟学校的老师来了,大家奔走相告,甚至为了看好比赛占个好位置有时竟然敢从教室里溜出来。比赛前总会有热心的学生把篮球场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撒上清水,再用白泥水浇出三秒区和中线,一切就绪后,比赛便开始了。为了让我们学校的老师赢得比赛,我们激情四射,不断地呐喊加油,一场下来许多同学竟能把嗓子喊哑了。这样的校与校的篮球比赛,隔三差五总要举行一次,让爱玩的我们从小就和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我们逐渐认识了篮球也爱上了打篮球,有时候为了玩球竟然忘记了吃饭,不过即便如此,大人们很少到学校里寻人,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是出不了事的,当我们玩足了玩累了,才悠哉悠哉向家里走去……</p> <p class="ql-block"> 其实那个年代,学校给予我们最多最美的令我们难以忘记是作为孩子们天性所需要的快乐和自由。而这一切学校都给予我们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天早晨上课前,有人突然发现每年例行给树喷药的飞机又来了,于是在校园里兴奋地一顿狂喊,引得几乎是全校的学生都出来观看,飞机在我们的视野里起起落落,隆隆的声音不断传入我们的耳畔,这时不知是哪一位说了一声:“看飞机去了”!同学们还真听话,话音刚落,便开始有人从低矮的校墙跳了出去,接着是两个,五个,十个……很快绝大部分学生的身影便消失在前往飞机场的路上,那次我没有去,是极少的留在校园里的学生,那些去的一走就是一整天,第二天他们都又安全地回到自己的教室,可老师没有怎么严厉地批评过这些旷课的同学,只是告诫他们,看飞机可以,但最好不要耽误课!简单朴实一句话让那些旷课看飞机的学生紧张心理顿然消失。看飞机,他们快乐了:看完飞机,老师的一席话,他们更快乐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没有幼儿园,而小学只有五年,初中仅仅二年,课程难度不大,学习起来自然很轻松,因此我们在校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中度过。我们村距学校不足一里地,下午四点多放学,即使我们立马离校返家,我们还是一边往家走一边玩耍,到夕阳快要落山了,我们竟然还在路上,要不是等急了的父母出来喊我们,真不知道要走到何时才能到家。</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当老师告诉我们我国拥有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后,高兴的我们跳得比老师们还高!</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我们最爱上军体课,最爱听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最爱在假期里看农民们自己排练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只要打听到别的村子上演好看的电影,任性的我们连大人也不告诉一声,便直接从学校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我们一群孩子在征得校长同意后居然敢坐上拉满蓝砖的大卡车,游览青山秀水的喇嘛湾。</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毛泽东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人民群众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野外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第二课堂,动物是我们毫无疑问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搁笔于2023年8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