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不只是一条河

騢客

<p class="ql-block">  从潍坊驱车两千余公里赴额尔古纳,本就是为额尔古纳湿地风景如画的魅力而来。等我一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看到331国境公路旁“成吉思汗的故乡”的醒目引导广告语,我的思绪乱了,再也不是来前做攻略,满脑海的额尔古纳湿地的一帧帧震撼到你眼睛、撞击你心灵的迷人风景,而是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多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递献”之意,也许是额尔古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丰厚“赏赐”,后又逐渐把它的含义递增丰富为“奉献”之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前,额尔古纳河地区一直是迭儿列斤蒙古弘吉剌部的游牧地。历史上弘吉剌部是蒙古声名显赫的贵族部落,也是一个盛产美女的部落。成吉思汗的母亲、妻子、儿媳、孙媳等都出自于这一部落。</p> <p class="ql-block">  关于额尔古纳河的历史渊源,有关史书史料有这样的记载: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海拉尔河源自于牙克石,流至阿巴该图山附近,始称额尔古纳河,流到洛古河后始称黑龙江。是黑龙江的正源,在五代后晋时官修的史籍《旧唐书》中称“望建河”。望建河是通古斯语,即鄂温克语的音译,意为鄂温克江。在历史典籍《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史书《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史书《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p> <p class="ql-block">  来自贝加尔地区的一支部族鄂温克,数百年前,几经跋涉,迁徙额尔古纳河的两岸,信奉萨满、驯鹿、游猎是这个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公元16世纪,沙俄南侵,康熙皇帝在雅克萨战役取得胜利,为了腾出手来同噶尔丹争夺蒙古的控制权,于1689年匆忙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额尔古纳河以西划归沙俄,额尔古纳河自此成为中俄两国的界河。我大概是知道迟子建写的反映鄂温克族繁衍生息、顽强生存的《额尔古纳右岸》一书的文化内涵所在,左岸已被沙俄强行占去了。而这支鄂伦春族的部落,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在额尔古纳河两岸自由驯鹿、游猎了。</p>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湿地号称亚洲最大的湿地,它是大自然绘就的献给人类的一幅壮丽的画卷,每年都以它独特的景色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除了享用它带来的消夏避暑的功能,还大可欣赏旖旎风光,陶醉在它的怀抱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进入湿地景区,站到高处俯瞰,无数串联的湖泊,错综复杂的河道,在湿地内交错,与丰富多样的茂密的郁郁葱葱的植被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风景画中,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顺着林间栈道,抵近河岸近处,碧波荡漾,倩影摇曳,编织出层层叠叠的景观,让你目不暇接,耳畔似乎飘来隐匿在山林里驯鹿的鹿铃声。</p> <p class="ql-block">  湿地周围是一片连绵的山脉,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碧绿的草原如一块毛绒绒的地毯,铺在山与河之间,悠闲的牛羊散布其中,形成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面。这些叫不上名字的山峰,布满了茂密的森林,似乎是给湿地编制了一层保护的屏障,见证着湿地的繁荣,呵护着湿地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早晨和傍晚的额尔古纳湿地景色是最美的时刻。清晨雾气朦胧,山林、远山、草原若隐若现,宛如天上仙境降临人间;傍晚红霞余辉下,河流如金色的飘带,蜿蜒在层林与无垠的草原之中,斑斓夺目,美不胜收;而月光如水的夜晚,清幽静谧,枕着清爽的夏风,可以冥想《额尔古纳右岸》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湿地吸引着众多游人蜂蛹到来,大概不乏有如我一样心态的人,那就是不止为了额尔古纳湿地的风景,而是透过风景,领会更多的特殊含义。我一段时间内,一直混沌在如画的风景里,理不出头绪。直到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终于恍然大悟:“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额尔古纳,以它无私宽广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时光有些匆忙,岁月总有让我留恋的时段。能一生中有一次来到这里,已是幸运无憾。从今往后,余生里除了我对风景的无限留恋,还会有对这块土地上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文化生活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你是闪耀在祖国“鸡冠”的翡翠,左挽大兴安岭森林,右牵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湿地,也是当之无愧的“亚洲最美的湿地”。河流、草原、森林、山峦……生生不息,万般风情,回味在一方心田。</p> <p class="ql-block">  回潍后,虽已远离额尔古纳的一切,但心心念念里依然对它情志难舍,不得不又拾起书桌上的《额尔古纳右岸》重读。在重温作者迟子建那优美的语言的同时,再一次陷于鄂温克人原始生存状态下的特殊民风与传奇之中,感佩一个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坚强不屈的信念与民族精神。他们尊重自然,融于自然,顺其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在我的眼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里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p> <p class="ql-block">  就让我用《额尔古纳河右岸》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本篇吧: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笔名騢客,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城区作协会员、人民作家会员,齐鲁新文学副主编,散文、小说、诗歌等逾百篇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人民作家、齐鲁新文学及《工人日报》《烟台日报》《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文学纵横》《山东税务》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