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说,“但凡事情的开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幼年的教育。人类在幼年时期,人格和个性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想塑造成什么模样,就可以塑造成什么模样。”行知小语教师深知这一点,8月26 日,老师们认真听取了由华樾教育主办的 2023 年秋季教参解读和单元集备培训活动,学习用统编教材落实新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教师认真参与本次教研,会后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研讨,认为一年级要重点关注三个特点:重课堂轻家庭,这里的“重”指的是向课堂要效率,“轻”指的是不把课堂学习任务带回家,在教学中,老师要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孩子倾听、思考的能力;重方法轻练习,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但是简单不代表没有方法,甚至要更加注重方法,否则孩子学起来痛苦,老师教得更痛苦;重平时轻考试,日积月累是语文学习的特点。不管是识字、写字,还是朗读、写话,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教师通过参加本次集备指导,收益良多。丁老师首先基于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对二上一单元的教材进行了设计理念的分享,可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更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丁老师介绍了低年级主要课型的讲解,从精读引领课中,我们学到要找准语文要素,一课一得,这是学方法,然后扣住语文要素,拓展阅读,这是用方法。 最后,丁老师对每篇课文做了细致的分析,从而确定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每课的目标梳理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重点分享了精读引领课《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流程。丁老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深入浅出,让老师们对学科核心素养、教材编写体系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老师积极开展线上新学期语文教研教学活动,金丽老师从单元设计理念、课型与资源、单元设计示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集备分享。其中,在单元设计理念中,金丽老师通过解读温儒敏教授和李祖文老师的理论,让我们对学习任务群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落实。然后进行了课型与资源的指导、单元设计示例。金老师从目标确定、整体架构以及实施过程这三个方面对单元内容进行逐一解读,实施过程阐述的非常详细、具体。最后,金老师以“几点关注”来提醒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材中出现的“三个第一次”、“教学评一体化”以及“搭建学习支架”,为老师们的教学进一步指明方向。</p>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郭华教授也在《教学的模样》一书中主张“深度学习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的精华的概括和提炼,它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如何科学提取“大概念”?怎样创设一个真实、有效、出动学生心灵的语文学习情境?带着这一追问,四年级老师齐聚云端,老师强调,教师在备课时要体现整合思想、设置进阶任务、搭建学习支架、制定评价任务,以此流程设计以终为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们在备课时要尊重教材,守正创新,渗透新课标意识。要依托单元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把整个单元的课文、习作、园地等各项内容视作一个整体,精心设计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单元目标有计划地分解到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前后有联系的阶梯形的“链接”。</p><p class="ql-block"> 在参加线上学习的过程中五年级老师深刻体会到在备课时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即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努力给学生搭建一个支架。所谓的支架,就是将高高在上的知识变得有迹可循,不是云里雾绕的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而是指明了方向,却不给出答案,需要学生思考探究才能得到,也就是达到“摘桃子”的效果。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面临相对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时成为穿越“最近发展区”的拐杖和抓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学习方法到实践深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学习,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培训以完成习作“变形记”为目标,将之设定为单元核心任务,围绕如何写好这篇习作,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本单元的评价情境是结合自身经验“思绪万千”、联结阅读经验“浮想联翩”、转换事物视角“奇思妙想”。每个学习活动后的学习成果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基于本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的纵向排列,学生既要立足课本,又要联系生活,同时聚焦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本单元的大单元的设计,谢老师一直反复强调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其既成为思维的工具,也帮助学生逐步达成对大概念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薛法根老师曾言“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教学中的难题,不应回避,而要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去解困。有了这样的专业精神,才会在求解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学,获得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行知小语老师将且行且思,基于新课标,聚焦真实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深度学习“深”入人心,触及心灵......</p><p class="ql-block"> 临沂行知实验学校 </p><p class="ql-block"> 撰稿人:宿会敏 </p><p class="ql-block"> 审稿人:孙晓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