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有感 邓亿权

脾气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善表达,或是表达不当,让本该有的美好变成遗憾。“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并未让我们赢得孩子的心。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一书既包涵了案例分析的剖析,又做了对教育过程的深层思考;既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传承,也是中西教育的文化精髓。她用爱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教师成长楷模。</p> <p class="ql-block">  “让孩子看见你的爱”,需要“温和而坚定地站在学生面前”。从“尊重的教育”开始,用“教师有力量的语言”把握与学生间的交流,用“另一种智慧——忽略学生身上的不完美”,秉持专业的态度实施爱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该是同步的朋友”,不管你是前方的指引,还是路边的陪伴,或者是后面的推动,我们都应秉持善意,“努力揣摩孩子的心意”,“随顺孩子的天性”,注意自己的言辞、仪态、行为,“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们应该给孩子们的是温情,是理解,是宽容,是爱”。</p> <p class="ql-block">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做一个让学生保有童年天性的教师”;“做一个不轻易生气的教师”;“做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做一个优雅的教师”。只有当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达到学生愿意为之改善行为的程度,他们才会真正信服,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的发生。优雅点、和蔼点、呵护点,孩子就会成长的更加美好,让“孩子因为我的存在而多一份小小的幸福”是我今后每一天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不妨“时常妥协,始终坚持”。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一个天使,“我们必须为学生的幸福着想,让他们心怀好意、口说好话、身行好事”,“真的应该等待每一个儿童抵达自己的彼岸”。学生存在差异性,“直面差异追求更美好的教育”才是我们每天工作的重心。“忽略”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只是忽略一些不完美、一些所谓的机会、一些碎片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小细节。在对孩子足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的忽略其实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并更好地保护他们心灵的自由。学会课堂反思,善于从自身找循原因,让班级和学校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怀抱。陶行知老先生把教育学生比喻成栽花育苗,根据不同特点,区别不同性格“因材施教”,重视阅读、交流、合作的培养,让孩子们精神舒朗,不刻意追求“最好”,让爱在无形中润化。“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教师的爱可以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不然,再多的“爱”,也是空洞的。把“爱学生”的情感变成“看得见”的态度、策略、技巧,建立起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其一要学会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安慰,如果学生发生争吵,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一味的指责,如受伤了及时给他上药。因为有时候孩子要的不是老师主持公道,而是需要教师的安慰。其二是善于用担心替代愤怒,当学生作业完成不理想时,应该告诉孩子你为他担心,打算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他进行辅导,而不是大声的责骂,这样孩子才愿意学,用心去学。</p> <p class="ql-block">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不仅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还能让孩子的校园生活更加愉悦。这就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青年教师今后要多多注意这些方面,努力做到,让孩子们更加喜欢自己,人人都培育一株苗,那祖国的未来必定是一片“芳草碧边天”!</p>

孩子

学生

教师

教育

看见

忽略

我们

美好

善于

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