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汉书·东方朔传》中也记载东方朔劝谏汉武帝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还说:“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进一步诠释了这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清澈自然是好的,但若是至清,水质达到透明纯净的角度,水中不仅失去了养分,而且无一丝遮蔽就会容易导致鱼儿死亡。人亦同此理,明察秋毫是应该的,但若是过了这个度,就变成死板、苛刻。人犹如一把锋利的剑,这剑悬挂着看起来很好看,倘若用起来则伤人伤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聪明而深察,并不是过错。但是如果自恃其能:因为能察见别人内心中的隐私,而去宣扬并讥讽别人,这就是过错了。善辩并且明白四达的人,并不是过错,但是如果自恃其能,因为能得知别人的错处,而到处去宣扬别人的不好,这就是过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的杨修,可谓是极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曹操一句“鸡肋”,而判断出曹操想要退兵的意图。但他宣扬到人尽皆知,就是为自己招灾引祸了,最终杨修因为自己显露在外的聪明而被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至清则无鱼,人察则无徒”,也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很好比喻:如果人太聪明,过分挑剔,就容不得别人,也就没有伴侣或朋友。因为太聪明的人是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或者性格上的差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格告诫我们不要太执着于对错。就像肥沃疏松的土壤,树木必然茂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觉禅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偷窃被抓,人们要求把这个学生开除出学校。但是潘珏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宽厚仁慈的心原谅了那个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不久,这个学生又因为偷窃被抓住了。大家都认为他的旧习难改,要求严惩,但盘觉禅师还是不罚。其他同学很不满意,他们联名上书,说如果这个人不被处罚,他们就集体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珏看了他们的联名信,然后把他所有的学生叫到他面前说:“我很高兴你们都能辨别是非。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觉得我教的不对,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忽视那个偷东西的学生,因为他分不清对错。如果我不教他,谁会?所以,不管怎样,就算你们都离开我,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偷听了潘觉禅师的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心灵得到了净化。从此,他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面对犯错的人,要用真心去感化。拒绝和抛弃他们是不明智的。我们要慷慨善良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情,感受到善良和爱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话其实格外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在许多人在社会里常常处处碰壁,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他们难以容人。在家中对家人极其严苛,对生活细节要求过于严格,让家人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在职场工作时也无法容忍同事的任何一点差错,导致同事在与他们相处时倍感压力,工作四处碰壁树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曾国藩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曾经为人极其严苛,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今日弹劾这位大臣,明日又和另一个大臣辩论,导致在官场上处处碰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中年才明白“人至察则无徙”的道理,懂得圆融通达是何其重要,自此,他手下的人犯小错误,他权当没看见,甚至是为了筹集军饷,对乡绅虚报功名的行为视若无睹,也不再像从前过分苛责手下,最终建立了不世之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样,如果想在当今社会当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永远都是最好举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事都要有个度,哪怕再好的东西,过头了就不再是最好的了。正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唯《中庸》中所言不走极端,不偏不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明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中,有一种处世智慧,叫做“难得糊涂”。这和“水至清则无鱼”是一个道理。鱼在水中生活,要靠吃水中的腐烂杂质生存,如果水太清澈了,鱼儿根本就生存不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不同的人交往相处,所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与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和谐相处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待人过于苛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学会“装聋作哑”。我们要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小事面前不拘小节,必要时候可以“装聋作哑”,不去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在大事上要把握住方向,不在意琐事上的多少得失。过于斤斤计较的人,终究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学会宽容他人,准许他人犯错。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同时,任何人犯了错误也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原谅。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人,我们也要换一个角度思考:倘若我们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能原谅我们,给我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学会平衡。在生活中,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极端,养成非黑即白、非对便错的思维,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辩证、理性地看待他人以及事物的发展,不能让极端的思维方式左右我们。极端的思维方式是不成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做到宽容待人,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一个相应的平衡,这样在处人处事时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放下自己的执念,不要死钻牛角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竟,有一句老话说得好“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自己都无法保证完美,又如何能去要求别人保持完美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他的缺点不放,要学会包容,接受他身上缺点的同时,也去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和朋友之间才能进行一个愉快的交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吕蒙正初任宰相时,听到有人议论自说:“就凭这小子,也配当宰相?”吕蒙正却装作什么都没听见,就这么离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僚替他抱不平,问他:“为何不去调查一番,看看是谁在背后搬弄是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吕蒙正答道:“一旦知道是谁,难免怀恨在心,不如不知。况且无论他怎么骂我,对我都没半点影响,又何必浪费时间跟他计较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段话启示我们世人:人生难得糊涂,凡事不要过于求得太真。尽量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要尽量得饶人处且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还警示世人:做人要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p><p class="ql-block">要理解人的难处,体谅人的苦处;记住人的好处,忘记人的错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也告诫世人:应当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事上不要过分苛责他人,做事也不要太过苛求完美,应当把握好分寸,拿捏有度,对小事不必较真,对大事也不要因看得太重。当然凡事都得掌握个尺寸跟原则,更不能为了耳根清净,违背常理和做人初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