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布依“六月六”:小年胜似大年</p><p class="ql-block"> 入住紫云县。清晨五点出发,去往黄家湾水库。摸黑行车穿越村里自建的登山路,陡坡拐弯处需要小心倒车挪移。车临山顶,再攀一段山路可登观景台。远观一泓湖水两条玉带河,在月光下荧荧闪烁。长长的腰带云依着山势忽聚忽散,时浓时淡,远峰逶迤秀丽,近山微露羞涩。忽觉雨丝飘忽,突又雨点急下,游者星散,今日再无日出印象。下山驰往不远处的板当镇撒金大桥。雨歇了,阳光奔泻而出。在苞谷地里远眺人字形的大桥如长龙般腾空而起,飞向青山绿水,煞是壮观。我们去板当镇街边点一碗油泼辣子面,热辣辣地权当早餐。</p> <p class="ql-block">今日恰逢布依族“六月六”大节,我们去了坝羊镇红院村。洛河十八寨村民早早地络绎而至。摆拦门酒、唱敬酒歌的,拉着队伍演练入场式的,踏着鼓点跳舞的,热闹非凡。“六月六”也是布依青年的传统歌节,“会唱九板十三腔,会唱布依十八调,会唱晴天下大雨,会唱雨天出太阳”,偌大的广场处处欢歌笑语。一条长路,两边排满了煎炸烹煮的吃食摊和琳琅满目的货郎架。坝羊镇是茶乡,紫云春绿是其代表品牌,茶农在广场一角排开茶桌飨客。广场的另一头则搭着大棚用大锅煮着各种食物。开幕式原定二点,因酷热暑气蒸腾而一再推迟。村民热情不减。各村各寨的入场式,是衣食丰足的展示,是笙歌乐舞的斗奇。各村各寨的演出,欢快粗犷质朴。日暮时分的长桌宴,是最有仪式感的。广场霎时排开两列L形的长桌,数百宾客安静入座。随着司仪一声令下,数十位姑姨婆嫂打着一色的红伞,挎着竹篮,排着长龙,款款走向长桌,恭恭敬敬地给每一位宾客奉上各类食物,此景让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感动不已。长桌宴后,还有两场精彩的篮球比赛。因另有安排,我们未入座即先行告退了。</p> <p class="ql-block">(二)巴(身小):古夜郎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巴(身小,组合字,音“郎”)寨的苗人是古夜郎国的后裔,其祖先在坟墓中躲过了一场灭绝。他们是跳着“活人坟”的舞蹈长大的。因为污名化的“夜郎自大”,族人选择了“隐”。一直陪伴我们的苗族诗人肖仕芬,写过一首诗:《湮灭的夜郎神话》,“巴(身小),‘身’与‘小’的相依,三千年不离不弃,以‘身’为生,以‘小’为安,厮守家园。”夜郎王绝非等闲之辈,汉武帝时,曾“调夜郎十万精兵下番禺”。历史学家范同寿有过一番推论,楚大将庄蹻经夜郎入滇,“假如夜郎王选择了战争”,会怎么样?结论是:黔、滇的古代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了。庄蹻也是苗人。 </p> <p class="ql-block"> 巴(身小)寨的扫寨习俗,称为送瘟神或“撵邪”。也有的地方是为了防火保寨。三位经师沿着村路前行,一位经师捧一把鲜绿的芭茅草,一人牵一条狗,一人怀抱一只大公鸡,挨家挨户地扫寨,主人不必在家。经师自入客堂,洒扫庭除,口中念念有词,神态肃然庄重,绕堂屋数圈,掩门而出。抱鸡者也可入内,牵狗者只能在门外候着。我们访问了一户苗家,主人展示了衣饰上的族徽,称其为“身份的印章”。我终于读懂了肖老师的另一首诗,“巴(身小)少女把旗帜和王印绣在衣裳,纪念祖先趟过的河,走过的路,翻过的山。九黎裙,七条河,三条江,盔甲服。巴(身小)女儿穿着夜郎历史,舞蹈。”衣服的图案会说话。</p> <p class="ql-block"> 苗族巴(身小)寨的“六月六”同样精彩纷呈。从傍晚起,敬神坛水、吃石保爷饭、父子连名活动和拜竹王庙,将连番进行。最精彩的是晚间的原生态舞蹈,可观后羿射日、迁徙舞,苗家儿童舞,请竹王和玩月亮,最后来一场篝火团圆舞会。可惜,可惜啊,我们因参加一场座谈而早早离开了。留一点遗憾吧,最香苗家饭,最忆苗家亲!</p> <p class="ql-block">(三)格凸河:生命之光</p><p class="ql-block"> 紫云县最著名的景区为格凸河。格凸意为苗族跳花圣地,其意蕴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格凸河现已开发的景区有二,一是穿洞,二是大河苗寨。大穿洞口有绿树斜插岩缝。伏流暗河涌动,洞中嗡嗡有声,似水吟风吼鸟鸣;洞中峭石壁立,或生绿苔,或挂燕粪,或滴道道岩浆水,色彩斑驳多变,十分奇妙。洞中有无数鹰燕穿梭,鹰燕体小身黑,候鸟,据说从马来西亚飞来。头上鸟粪滴答,扫粪人奋帚清除。燕子在苗家传说中极为神圣,其先祖从外星来到地球,就是燕子探的路。肖老师在一首名为《紫云》的诗中说,“你的英雄名叫亚鲁王,十万只燕子是他的屯兵,他护着你,从唐朝的荆棘一直到今夜。”此燕乎,彼燕乎?不必细究。洞中大有春秋,有雄奇,有淡远。地光一抹,河水倒映,水声潺潺。地光极胜时,如探照灯光成一道巨柱,我觉反为不美。洞中有蜘蛛人徒手攀绝壁,几近90度,高108米处立一红旗,二十多分钟即可轻快上下,随后从容驾一小舟荡开。旧时苗人掏鸟粪作为田间的肥料,现已成为“非遗”绝技。据说师傅已八十有加,一生带了六位徒弟。大徒弟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照样身手敏捷。还有一位女弟子,今日红衣飒爽,上阵表演,攀岩不输须眉。大穿洞口有码头,登船可沿格凸河观赏两岸风光和悬棺,也可往大河苗寨。老支书苗家饭庄,临一半坡风景绝佳处,可遥看散落的苗寨村屋,。此店以宗地小花猪腊肉,滚地鸡、新鲜活鱼、特色小炒为招牌,但一经蘸水,百味归一,辣!我为老支书及其儿子、媳妇留影,此地喝茶歇脚最好。</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去格凸河镇二关村上坝村民组,拍摄苗绣。</p><p class="ql-block"> 苗族是第一个把历史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服饰制作是她们人生的无上追求,是在精神上与祖辈沟通的重要渠道。她们绣出的可不是一般的花鸟虫鱼,而是由古歌和传说衍化出来的精美画面。上坝是“白苗”,腰间百褶裙上围了一条本色的麻布,这是她们的身份标志。新的苗族服饰变得亮闪艳丽,生活节奏快了,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乡土的气息减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了,传说中的蝴蝶、鱼和鸟不见了,图案也变成了简单的几何型,人们不需要织和染了,成衣也踩动了缝纫机。我们在村头、老屋、场院和苞谷地同老姑嫂们聊天,看她们飞针走线。寨中的小女孩从幼时就跟着祖母、妈妈学刺绣,一招一式非常熟练。人们仍然把所有的美丽都绣在衣领,袖子和裙带上,眼神是那么的平和清澈干净,她们对着镜头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不安和犹豫。苗乡是摄者的天堂,但一切都要来自彼此的信任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