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淘金小镇探踪之旅(续篇)

与牛为伍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目标是打卡新南威尔士中西部的三座淘金小镇。手机显示天气不好,为阴雨天。</p> <p class="ql-block">在蜿蜒空寂的山野或林间公路上以100公里的时速行驶,十分畅快。</p> <p class="ql-block">时常见到路边不幸被撞死的袋鼠。多为个头不大的小袋鼠。如果是撞上成年大型袋鼠,对车主必定会是恶梦。</p> <p class="ql-block">路边草地上摆设着旧时农场废弃的农宅和车辆,一副格外怀旧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约50公里以外,一处宁静的小山坳里隐藏着淘金时代的小镇Sofala.</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咖啡店门口黄色招牌上还特意邀请游客能多赞助店家,支持小镇的生存。今年1月曾与澳洲邮友特地到此探访Sofala古镇,还在此午餐。今天非周末,店家未开门营业。可知 小镇游客稀落,生意艰难。</p> <p class="ql-block">上次到访找寻到镇上保存不错的1870年建造的邮政局,并和现今居住的业主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条不足百米的主街上,游客寥寥可数。</p> <p class="ql-block">曾经在此古董收藏店买过该古镇历史资料和明信片,现在该物业挂牌售出了,小镇的未来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恰逢一队老爷车主来此打卡,可惜连咖啡店都没有。希望到了春夏季节,小镇又会展现生气!</p> <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马奇镇(Mudgee).这也是淘金年代越过蓝山以西的第二座大镇(巴瑟斯特为第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可惜我们并没有太多时间逗留</p> <p class="ql-block">首先找到了镇上的邮政局。当年紧邻市中心建造邮政局。迄今已有三次改建和扩大。</p> <p class="ql-block">白色为我们的车,停位时雨较大又匆忙,故有些偏位,不久又来这辆红色轿车,司机不满我们的停位,拿出手机照了相,到此为止尚未收到罚款。</p> <p class="ql-block">1860年在市中心文生街初建邮政局</p> <p class="ql-block">1887年迁至此处建成新局,规模不小。</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增添了钟楼,外观古典对称造型。显然经济发展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天色阴沉,小雨淅沥。赶紧匆匆拍照,留下点点记忆。</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巳有报春花开。倘若遇上蓝天白云和灿烂阳光,将会是一幅优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1880年建成的市镇厅 看去美仑美奂。</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座典雅的古建筑,当年淘金时期 必然繁华似锦。</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保存当地殖民历史的当地博物馆,探寻淘金华工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精心保留下来的19世纪下叶所建的西口小旅馆(West End Hotel),改成马奇博物馆。由照片可知,外部装饰与建筑几乎原汁原味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入馆门劵10澳元,我为唯一的访客。内部有两位志愿者在当值,得知我对当地华工历史有兴趣,热情地帮我从档案架上“挖掘”材料。</p> <p class="ql-block">这位志愿者很快打开一份数年前对当地一位华裔后人的采访记录向我介绍。2000年新禧开始,澳洲各地加强发掘本地历史遗迹和原住民历史,逐渐推广“口述历史”的记录活动,所以建有大批关于历史的文档,抢救本地史料。</p> <p class="ql-block">这位名叫法兰克的混血华裔后代,他仅知爷爷是中国人(该区淘金华工多数来自广东),奶奶是英国人。他1917年出生但14岁丧父,对爷爷背景一无所知。他已经是家庭第三代(1 /4华人血统),兄妹四人,均不谙华语,亦不知爷辈的历史和家乡何处。仅仅记得爷爷的名字为“Yen Yen”(爷爷)。</p> <p class="ql-block">早年的淘金华工照片存世均属稀有,这位名叫阿福(AR Foo)的老年华工照片亦是档案里仅见,未有更多资料可寻其身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后园的空地上 一座移来的早期殖民时期的铁皮屋顶教堂,里面存有不少当地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据志愿者讲述,当年马奇镇上约有200名居民。当淘金消息传出后,第二天竟剩下两位居民。其余人都一窝蜂似的去发黄金财了。足以想像当时淘金热的疯狂程度。</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的高级座驾。</p> <p class="ql-block">民间黄金交易的天平秤。</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名人”陈列室中 发现一幅华人脸庞的照片,果然 其名为华人姓氏 Tom Chun (汤姆 周)。但无暇细问,留下一段疑团待解。</p> <p class="ql-block">教堂在入口不起眼的角落里竟有两块华人墓碑(残),实为罕见的华工遗迹。其中右边的残碑显示为某个家族之后合葬之碑,更属少见。当时村庄里同宗亲属,叔侄兄弟常常结伴而行,出洋淘金,不少穷困而客死他乡。</p> <p class="ql-block">这些墓碑均由上述华裔法兰克先生1982年带领考察组去离马奇镇25公里外Windeyer村庄(他的出生地),在村外两块不同的华人墓地挖掘而得。表明曾有不少淘金华工在这块遥远的犄角旮旯之地谋生。</p> <p class="ql-block">告别马奇镇 我们直奔卡西列斯(Cassilis )村。其村牌设立在一棵枯树旁,好像预告该村的凄凉衰败境况。</p> <p class="ql-block">村口边上有一大片初开花的油菜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附近还有一块美工小广告,招呼人们十月来此参加本地音乐节。相信这块菜地已经完成收割,可以成为狂欢青年的露营地。</p> <p class="ql-block">村入口即见一座构造坚固的漂亮建筑,原来是警察局,但无人值守,仅留下联络电话供急事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处为当年法院所在,故墙顶角有英国皇家盾徽,底部法文为“我权天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梧桐树根像白色水泥地般延伸岀来,告诉人们它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此街上可见的诸多房产巳破旧不堪 无人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当年的豪宅前高声呼喊,仍然没有丁点动静。</p> <p class="ql-block">村的另一头小山坡上有一座老式木结构教堂,似乎巳不在使用中。</p> <p class="ql-block">宁静的街道上显眼地见到一幢长条形的木屋,外有皇室标志,应属官方设施兼邮政局,其庞大外形可见当初有过辉煌时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曾是该区矿业中心,诞生过一家著名的金矿企业。</p> <p class="ql-block">背后 露出十分陈旧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邮局对面像是一家旧式旅店,下面有酒吧,但仅限周三/周四营业。整个居住街区亦无商店,我们自始至终没见人影,</p> <p class="ql-block">对该村的兴趣来自于我收藏的一封1890年从该村的一家华人商店“坤昌益“ (十分典型的广东侨批商号称谓)寄往悉尼著名侨批商“安昌大宝号”的一封淘金华工银信。据资料记载,该镇1869年发现黄金而人口一度增加到1060人,并有华人45人及一家华人商店。</p> <p class="ql-block">该封是当时特为金币和金块流通而设计的专用邮简信封。从这么偏远的小村寄出的华工银信十分稀少,这件实寄封应该是存世孤品。也表明1890年该村仍有华人商店存在并为万里之外的广东侨乡寄回侨批。</p> <p class="ql-block">离开卡西列斯村时不觉惊起玉米地的一大群澳洲鹦鹉。白乎乎一大片盘旋于低空、𣊬间它们驻足树梢,目送我们不速之客离去。</p> <p class="ql-block">沿着黄金高速公路(Golden HWY)向东行驶43公里到达我们第三目的地-梅里瓦(Merriwa)</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历短暂的蓝天,我们又转向了乌云浓厚的雨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一直是农业区,仍有少量的淘金时期遗留建筑。刚入主街 就见到当地历史协会的博物馆-早期民舍,建于1857年。可惜铁将军把关。</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当年十分简陋的棚舍(Hut)。不过没见精致高大的殖民时期建筑,它可能缺乏矿产资源和铁路交通错过了淘金时期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墙上旧铁皮拼构艺术图案,形象表达本地的农业特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向当地银行职员询问起火车站的位置,她一脸木讷不解。到是中年的银行经理听说我们想了解旧时火车站和邮局,十分热情陪送我们至十字街口,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现代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车站早已废弃,</span>褪色的旧式客车车厢静静地趴在铁轨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建设困难,此地晚至1917年才通火车,故设在城外偏远角落,至今仍然孑孓茕立。</p> <p class="ql-block">昔日喧闹的站台,空留躯体。</p> <p class="ql-block">车站外保留各式货用车厢,任人凭吊一番。</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一件此地华工银信,1882年6月14号从梅里瓦镇挂号经由邮政马车送至79公里外邻近铁路站,再转寄往悉尼。邮戳显示第三天6月16号已寄达,276公里邮程仅化3天。寄信人应为镇上的华人商家。漂亮的中文字体“内信并银祈交安昌大宝号收入”,典型的清代民信局书写体裁。</p> <p class="ql-block">封背有英文商号章“KUM CHONG LOONG”和篆体私章封口,寄者十分谨慎。因为内有华工以血汗劳动换得的金沙(封面中央纸面已被金沙损伤)。</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任务是找到了镇上唯一的邮政局,并化费3.7澳元寄出了一封明信片给悉尼的孙女。结果10天以后才收到,呜呼,如今邮政寄递速度远不敌141年前的马车+铁路时代。</p> <p class="ql-block">离开梅里瓦后,我们沿着B84号高速公路,经过纽卡素,换入M1高速。不久夜色降临,我们顶着时而密集的风雨行驶三个多小时,晚上返回悉尼,完成了这一次淘金小镇探索之旅。(下篇完)</p> <p class="ql-block">(本次出行收获的当地历史资料)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年1月走访Sofala, Hill End及Tambaroora小镇,收获的成果即将发表在九月出版的2023 《亚洲邮学家》年刊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