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回在《红釉器》一文中,讲述了蔡锷的幕僚,曾参与起草《讨袁檄文》的钟动老先生,其外孙女拜托我看看红釉器之事。就我看来这几件红釉器都是上品,在知名的拍卖行中,一件康熙的豇豆红笔洗就曾拍过上百万,更别说那太白樽了,说实话即使打个五折,我亦无力承受。</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套清早期的德化瓷白釉杯,共八只,应该价格亦不菲,因为现在的有钱人喜欢茶道,尤其喜欢古代高品位的茶具。可以相互炫耀,互相吹捧,于是,价格就升上了天。曾有六只此类的茶杯,拍到三十六万人民币,平均一只为六万,这八只杯比那拍卖的品相还要好。</p><p class="ql-block">钟老先生的后人不懂珍惜,只是用月饼盒简单地盛着,完全没有防破碎的外包装,拿出来时,不小心将一只掉在地上,碰了一道磕口,实在可惜,应了一句话:“无文化,真可怕”。</p><p class="ql-block">以后,不知我的儿孙是否也象钟动之孙一样无知,将我的藏品弃之如蔽履,若然这样,九泉之下心亦难安。</p><p class="ql-block">无法!一切只得顺其自然好了。</p> <p class="ql-block">(相片中的是钟动外孙女,损坏旧物的是其弟)</p><p class="ql-block">除了瓷器,钟动老先生还留下四幅旧画,都是清代的。有一幅是道光七年袁桐所画,此画本来较完整,其孙拿出来时,粗手粗脚,由于保管不善,画纸年久干脆,一番折腾后,马上变成了一堆废纸,此子无药可救了。</p><p class="ql-block">袁桐,字琴南,号琴甫(一作琴圃),又署琴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官直隶河工通判。其工小楷篆书,尤善隶法,下笔奇恣,类陈鸿寿。篆刻师钟鼎、汉砖,胎息甚古。金碧山水得仇英遗意,设色花卉雅韵欲流,能诗。是清代名人袁枚(1716-1797)之侄。</p> <p class="ql-block">四幅旧画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为了让儿子能够树立起收藏的理念,学会珍惜旧物,要求其买下了。</p> <p class="ql-block">袁桐的画经过修复,勉强还原了其本来面目。</p> <p class="ql-block">另两幅是清早期著名画家高其佩的作品,画鱼鸟及猴。</p><p class="ql-block">高其佩,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一作(1672-1734),享年75岁。字韦之,亦书韦三,号且园,或书且道人,又号南村,铁岭(今属辽宁)人。工诗。他年轻时,学习传统绘画,山水、人物受吴伟的影响,中年以后,开始用指头绘画,所画花木、鸟兽、鱼、龙和人物,无不简恬生动。意趣昂然。还著有《且园诗钞》,是扬州八怪李鱓之师。</p> <p class="ql-block">高其佩晚年,指画声誉远播朝鲜,但他依然绘画“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雍正八年(1730),应诏圆明园如意馆作画3年,创作了《长江万里图》等细绢工笔画。高秉《指头画说》记载,高其佩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写真,画一立像,高与真人相齐。画成后,卢舜徒欢喜若狂道:“神乎技矣!进乎道矣!” 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幅为司马镛所作,亦是写花鸟的,没有标注年份,只有一个印章,查了一下网上资料,显示:“清代著名作家”。未见其详尽介绍。</p><p class="ql-block">画工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这三幅画,估计七.八十年代时曾经翻裱过,画卷有点破损,有空时一定要重裱,不然无法再收藏。</p><p class="ql-block">卖画的讲,我与这些画有缘。哈!原来有缘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8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