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是要说“清明坟前寄哀思”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可是我却要写得非常不正经,我要用一个辛辣的故事开头,再用一个苦涩的故事结尾。</p><p class="ql-block">前些年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一家人常年在外打工,攒了点小钱,清明节回家要到祖坟上祭拜一下。在筹备中先到银行取了一万块现金,又去纸扎店买了香纸。忙碌中把现金和祭祀用品混在一起了。祭祀时烧纸还感叹纸扎店印制的冥币太逼真,和现金一模一样。结果回到家才发现买来的冥币还在,现金被当做冥币给烧了……于是又回到祖坟前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够辛辣吧?讲故事的人还评论说:不知情者还以为他太有孝心,在那里哭他失去了父母;知情者才明白他哭的是失去了一万块钱。</p><p class="ql-block">普通话说的“扫墓”,不同民系的土话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上坟”的,有说“献坟”的,有说“挂亲”的。</p> <p class="ql-block">先说“上坟”,人们到祖坟上祭扫时,后代子孙都要在坟头上加一抔土。侧重于传承。</p><p class="ql-block">再说“献坟”,就是主祭者杀猪宰羊,到祖坟前敬供。侧重于祭祀。对此我想多说几句。既然是祭祀,就免不了排场。在“八项规定”出台前,就有人借“献坟”大摆排场,大宴宾客。尤其是各色领导喜欢此举。我就参加过类似的宴席。当一开始接到邀请时我倍感诧异:献坟不是本家合族的内部事务吗?敬献的不是别人的祖宗吗?怎么会让我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小下属去吃席呢?后来才知道,领导“献坟宴”上的礼簿比单位考勤记录本“杀伤力”强多了。假如你被考勤本上记了一笔,来年你面前可能只会有一双“小鞋”;而如果领导礼簿上少了你的一笔,来年你面前就可能就是一条漫长而又崎岖的发配之路。当然这是个例。普通的人家献坟也就是兄弟姊妹们在清明节一起聚个餐,怀念祖宗的同时联络一下感情。至于祭奠,老话说得好:“敬茶敬酒地皮湿,烧纸烧钱一堆灰。”</p><p class="ql-block">然后说“挂亲”。我们这个民系的人,清明节要到祖坟上挂用白棉纸制作的饰物,谓之“亲”,计量单位为“树”。清明节子孙中一个房头要到祖坟上挂一树亲。侧重于祈福。据说过去还有这样的讲究:只欢迎兄弟,不欢迎姐妹去祖坟上挂亲。现在讲男女平等,祖坟上的亲挂得越多越好。老歌里也有这样的唱词:“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长青苔。”</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无论是“上坟”、“献坟”还是“挂亲”,都属于“不文明祭扫”。每年清明节,都有人提倡文明的祭扫方式——网上祭扫。但以虚拟还是现实的方式祭扫,人们依然各取所需,甚至还有“虚实之争”。我曾听到过一段强词夺理的争辩,堪比一段单口相声:</p><p class="ql-block"> 说要提倡文明祭扫,不要再去焚烧纸扎、冥币或纸钱了。清明节我们大家都到网络祭扫平台上去供奉祭品,去献花。对亡灵表达哀思。那么问题来了:亡灵如果没有上网设备的话,他能收到你送给他的祭品、鲜花吗?还得通过焚烧纸扎给他送过去。先烧一台“电脑”,再烧一个“路由器”。单有设备也不行啊,亡灵在阴间那边还要交上网费。这样他才上得了网,才可以登录网上祭扫平台,去接受你的祭拜和供奉。那就再烧一些纸钱或冥币,把交上网费的钱给他送过去。这不是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吗?如果说世界上没有鬼,无论是网上祭扫还是焚烧纸扎亡灵都看不见、收不到,那么不管是现实中焚烧纸扎、冥币还是网络上献花、供物。都是做给别人看的。</p> <p class="ql-block">说祭祀是“人做给人看”。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说法。某知名作家曾专门撰文介绍他儿时过年的情景,说大年三十晚上自己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父母喊醒,说是“过年了。”以为要有好吃好玩儿的。却被带到中堂里对着族谱磕头……为什么当年当地过年会是那样?我讲一个发生在我家的故事你就会知道。</p><p class="ql-block">我的祖母在土改的时候被划成最高成分,在还没有“摘帽子”的某一年清明节,她偷偷地在家里烧了一点香纸。因为余烬没有处理干净被她的亲侄儿媳妇看到,马上汇报给队里的干部。祖母被押解到队部,以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罪状接受批斗。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被斗得鼻青脸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人明知做某件事会给自己招来皮肉之苦甚至牢狱之灾却还要“做给人看”,这人不是脑子疼就是皮子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