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万里行》——都江堰

渔夫(大陆)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距乐山大佛景区仅有208公里,走高速不到3个小时即可到达。因在大佛景区排队时间超出了计划,当天即使勉强赶到都江堰,也可能因为过了景区营业时间而无法进入景区任意游览。为此,只好就近找个旅店休息一晚,待明天景区开门营业时再去景区慢慢游览。</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早八点开始营业,因当天低温风大,入园的游客不多,我们几乎是没有怎么排队耽搁就顺利的进入了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喷泉,喷泉中一组“卧铁”模型镶嵌其中,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卧铁”在都江堰中的用途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走过喷泉,是一条笔直的偃功道,偃功道两侧立有蜀国宰相诸葛亮、汉朝蜀郡文翁、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和清末在都江堰任治水10年的官员强望泰等诸位官员石像。 </p> <p class="ql-block"> 蜀国宰相诸葛亮石像</p> <p class="ql-block"> 汉朝蜀郡文翁石像</p> <p class="ql-block"> 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石像</p> <p class="ql-block">  清朝都江堰制水10年的官员强望泰石像。</p> <p class="ql-block"> 安澜绳索桥</p> <p class="ql-block">  过偃功道即是安澜桥,安澜索桥是一座横跨鱼嘴上方的吊桥,是进入都江堰的必经之路。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岷江在此被分隔成内江与外江的全景。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铁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走过安澜桥,再前行四百米左右,就是都江堰的偃首“鱼嘴”枢纽工程了。凭栏眺望,“飞沙堰”左侧外江的江水波澜不惊,如同温顺的少女般平静的向前流淌,右侧“宝瓶口”处的江水则如奔腾的野马,一泻千里般的奔涌向前。</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 </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所谓都江堰景区,就是由渠首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古老重点水利工程组成的水利枢纽。而后再由这个水利工程枢纽和灌区的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等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其中,渠首工程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p> <p class="ql-block">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了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p> <p class="ql-block">——鱼嘴</p><p class="ql-block"> “鱼嘴”是位于岷江中游的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外形似鱼嘴而得名,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泄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等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 </p><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是重要的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堤”,后又名“减水河”,它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是都江堰的关键要害。</p> <p class="ql-block">  位于内江与外江之间的飞沙堰,主要是为了内江的排沙泄洪之用。深淘滩,每年岁修清淤必须淘够深度。低作堰,飞沙堰的堰顶高程不宜过高,以免影响飞沙堰的排洪和排沙效果。</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 “ 宝瓶口”,是一个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流量,起到“节制闸”作用的河口。是将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这个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口子如同一个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故名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古蜀国杜宇称帝时期,丞相开明带领人民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岷江左岸玉垒山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在公元前1000年宝瓶口已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那个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离堆东侧的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清测奔涌的内江水流通过这里流入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在宝瓶口同飞沙堰的共同配合下,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水渠网络,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宝瓶口的水流相应减少,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 </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调控江水,使整个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 </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境内的岷江,是一个对整个成都平原都是地道的地上悬江,岷江水患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带领民众修建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当岷江穿越崇山峻岭,出阿坝州后在都江堰渠首分流为内外二江,内江再次分流后,成为都江堰灌区的主要水源,外侧则为岷江正流,南下经乐山市接纳大渡河、青衣江,至宜宾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和效益。</p> <p class="ql-block">  登上伏龙观顶层,观涛涛江水穿过宝瓶口的盛景。望着那奔腾而下、纯净至绿的珉江和千年古堰矗立江中,滚滚岷江奔腾而来在此分流,让人赞叹惊叹的同时,更加感叹古人的智慧,心中满是对古人智慧的佩服。</p> <p class="ql-block">  从初期凿宝瓶口引水筑鱼嘴分流,到唐朝修飞沙堰泄洪,都江堰渠首工程格局已基本形成。于是蜀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由此而成。</p> <p class="ql-block">  景区展馆内筑有治水功臣李冰石像</p> <p class="ql-block">  景区里面还有治水功德亭,亭中立有治水大事记和功德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