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飘溢岳麓山——寻觅湖南大学名联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位于南北流向的湘江东岸,江中有毛泽东青年时期艺术雕塑巨像的橘子洲头,在北流江水中,似一条巨鲸跃出江心,横亘在湘江正中。对面河西江滨,就是岳麓山风景区和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所在地。</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山不在高,有文则灵。岳麓山名始于南北朝《南岳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因慕名岳麓山湖南大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千古名联,我盛夏去长沙时,于八月九日自由行乘车前往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大学校园寻觅名联。</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大家耳闻目睹过景、校合一,没有校门,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吗?地处长沙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大学就是如此奇葩!</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我还是三十年前去过长沙,那时仅从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大学擦肩而过。由于记忆依稀,这次车行导航湖南大学终点时,恍若到了城市的马路街市之中,来回转了个圈也没看到校园大门和门联什么的。于是,打开车窗问了下马路边行走的路人,恰好看见一位看似颇有学问的男青年,果不其然!“湖南大学没有校门,这'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就在马路前方毛主席雕塑像东方红广场右拐方向”,青年热情答道。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湖南大学其前身旧址岳麓书院。</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撰于清嘉庆年间,由时任山长袁名耀出上联,贡生張中阶对下联,系集《左传》、《论语》名句而成。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语气词,无实际意义,不是“惟有”、“只有”;楚,指当时湖南湖北两湖地区,材,引申为人才。下联,出自《论语.泰伯》,于同於,在的意思,斯,这里。上下联其意为:楚地人材辈出,在这里尤其如此。这是赞扬湖南、湖北人杰地灵的话。</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岳麓书院门联,地址在岳麓山脚下的岳麓区麓山路湖南大学内,即湖南大学的前身旧址。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公元1015年,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历经南宋、元、明、清末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如今的岳麓书院,已辟为岳麓山旅游风景名胜著名游览景点。紧邻背后山间清风峡中,便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当今的湖南大学,传承岳麓书院历史文化内涵,依托岳麓山文化名山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已发展建设成为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该校是一所开放式的校园,校在岳麓山景区中,景区在校园中。校中心区域分布有岳麓书院、爱晚亭、毛主席巨型雕塑像东方红广场、岳麓山景区南大门、登山路小吃一条街等。整个校园融校、景、商、旅于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校园!</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