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没有听杨老师这个版本的家训营了,惊叹他的思维方式,逻辑反转,从他的几本书里和这次听课中越发体验到思维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如同品一壶老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三个天条,家长真的改变是从知道到做到的改变,需要3个月,孩子需要6个月。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巨大的缓发性,家长却希望立刻见效!</p><p class="ql-block">所谓教子成功就是:一个对的孩子遇到一双”对”的父母。“对”的标准:热情,在特定语境下与“爱”是一个意思。演示活动:搓手、捧脸、仰头、大笑三声。</p><p class="ql-block">相信就是信念层面的事实,你信念层面选择了成功,不对未来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却对你当下的心情、状态、行为产生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教育孩子最需要情感,情感三要素:爱、接纳、欣赏。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情的地方。情先理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缺点,完整的涵容。当孩子不断问你,妈妈爱不爱我?她已经失去完整的心理容器了。很多人把欣赏当技巧,真正的欣赏是一种心灵的审美,对生命之美的欣赏,反之流于表面、技巧。</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家庭教育需要跨学科大量的背景知识,横跨学科最多最复杂!很多人把它简单化了,仿佛任何人都可以“”胡说八道”几句,杨老师做一个不胡说八道的讲师。</p><p class="ql-block">举了一个例子:复旦大学教授写了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不打不骂培育不出优秀子女》,杨老师用仙人掌🌵水杯盛好茶,让你喝。这个比喻的方式来启发家长,虽然是一杯好茶,如果容器不对,也会给人带来痛苦。喝下去,让人遍体鳞伤、人格伤害太大。这个思维方式,让我琢磨了好久,暗暗叫绝!打骂是教育的方法,相当于工具,比喻成茶杯,优秀的子女比喻成好茶,“不打不骂培育不出优秀子女”逻辑上等同于“不用仙人掌茶杯喝茶,就喝不到好茶”,把教育方法等同于优秀孩子本身。建议:选对茶杯,喝到好茶,否则恐惧害怕,不敢再喝茶了。</p> <p class="ql-block">教子效率阶梯:感情胜于行为,行为胜于说教,说教胜于打骂,打骂胜于冷漠!</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不光需要方法(10%),更需要智慧(20%),最最需要情感(70%))</p><p class="ql-block">初学者往往求方法,求规则制定,这些是家长情感缺乏,希望靠理性来管理孩子。</p><p class="ql-block">说教是理性爸爸们通用方式,也反映了情感的匮乏,并且讲道理讲多了,讲早了,孩子的求知欲弱、浅、深入不下去。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启发、提问、间接引导,千万不要直接讲道理。</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知识点时,非常震撼震惊,结合董老师在《童年的秘密》这个网课中也反复强调,孩子早年千万不要用语言去教育他,孩子是按照让父母高兴的法则来做事,不是按道理去行为,就是孩子对情绪、感受这些非理性的信息,比成人敏感、精准百倍,直通人的灵魂,不听你怎么说,直接捕捉你传递的非言语信息。</p><p class="ql-block">我回想自己孩子成长,我的成长,几乎没有大人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我们从来没有给孩子立过规矩、制定过规则,没有讲过大道理。无意之中做对了,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保护了。很多孩子看起来很聪明,能说会道,却不知被大人带入讲道理、学符号的陷阱,学习东西浮于表面…</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随便夸一个小孩“聪明”,你以为的小聪明,未必是大智慧,孩子一旦认为自己<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聪明,特别容易掉入浅尝辄止的陷阱,这是聪明人的通病,董老师不止一次提醒过他的儿子这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打骂的害处之一:形成孩子的痛苦之身,又称“心锚”,“情绪按钮”,“神经链接”,打孩子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哪怕一次,但当时产生的情绪、感受却被压抑进入潜意识,潜意识如同海平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控制着成年后的行为的90%,这些习惯反映模式,情绪化反映模式,反复重现,一触即发。推荐书籍《入侵脑细胞》《盗墓空间》《生命的重建》女人的被虐情节,这个是个人成长的内容,高端课上会有更深入的讲解,帮助我们去觉察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关于沟通,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成年人多关注在文字表面,看不懂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内容和需求,导致孩子说我们是:聊天杀手,不懂她,还是不会聊天…问题就出在:表情、动作、综合感觉、声音与语言是不一致的,孩子不是听你怎么说,他们是直接捕捉你的情绪,直通你的灵魂,比成年对自己的情绪的觉察敏感一百倍。</p><p class="ql-block">沟通是未来寻求视域融合,不为评判谁对谁错。沟通的重要性表现在:沟通是亲子关系调和的手段,传递理解、共情式沟通。沟通品质决定了亲子关系的品质。理解是孩子最匮乏的精神食粮,也是孩子的内驱力,俗话说:理解万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p> <p class="ql-block">关于人的四重含义,这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一个原理,未来李守营老师有一节沙龙课“英才教育的智慧”,还会结合案例详细解读(建议来听)杨老师用手势演示,这是几?这是几?家长看到的是白板上难懂的字符,忽略了杨老师手指头的变化,原来“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经济学规律,应用在孩子行为上,看不见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因,孩子不上学了,这是个现象,你一直只盯着他的行为看,你看不见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双无形的手),了解了一个人行为背后的规律就了解了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这个知识点就是帮我们去了解人性,找到这四重动机。董老师常引用的一句话:认识人,了解人,你就无所不能!如何去认识一个人的内核?那就从人的四重含义入手吧。</p><p class="ql-block">一、生理人:逃避痛苦,追求快乐</p><p class="ql-block">快乐痛苦不仅限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比如打骂批评羞辱恐吓强迫威逼这些带来精神痛苦,我们称为“精神垃圾”,表扬鼓励欣赏带来精神快乐,我们也称“精神营养”。学习本身是中性的,有苦有乐,关键是你的感觉传递,去放大哪一点?从痛苦出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不读书,知识不会让人快乐,学科思维里体验到快乐,思维会让人快乐,但这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特别容易被功利心物质利诱给破坏,不可再生。(参考:兴趣这是学习的第一内驱力,特别容易被外在的功利性动机_升学、排名、奖励,考名牌大学等等带走,此处略,不详细阐释)</p> <p class="ql-block">二、自我价值规律支配与自我观念局限</p><p class="ql-block">孩子上小学,老了0分,100分,对他没有多大差异,她是为了取悦妈妈,向爸爸证明自己,从而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你要求完美,无论孩子考多高分,哪怕考清华,你仍不满意,她的自我价值极低,活不下去,自杀。</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