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山东之三——蓬莱

自然

<h3>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这里登上丹崖山看到海面上红光闪动,就问身边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说是海上仙山,秦始皇就问仙山的名字叫什么?方士无以回答,忽然看到海面上水草浮动,就用水草的名字“蓬莱”作了回答。从此蓬莱作为仙山的名字流传下来。</h3> <h3>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地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至今没有重建过,仍是北宋初建时的原貌,因“八仙过海”的传说,“海市蜃楼”的奇观而闻名天下。<br>  刘鄂在《老残游记》中对“蓬莱阁”描述到,“登州东有蓬莱山,山上有个蓬莱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那是何等的一览无遗,心旷神怡!”<br>  “早起看日出,天上云气叠起,北边飞来一大片,将东边云越挤越紧,越紧越不相让。过了些时,蒙气传光,天际变成一片红。一丝黑线出现在天水交界的地方。——情状诡异极了!”<br> “那船业已靠近,男男女女不计其数,面上有北风吹着,身上有浪花溅着,又湿又寒,又饥又怕。——如何的叫地地不应,叫天天不灵啊!”<br>  蓬莱自古就有“人间仙境”之美誉。蓬莱阁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她又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光岳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br>  登蓬莱阁,“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br></h3> <h3>  “仙人”之说,中国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战国时期特别流行,到了秦、汉朝后逐渐被道教继承。《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对仙字解释,“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难怪隐士们都自谦为“山人”,原来都是奔着成仙而来。</h3> <h3>  “八仙”属于道教八位“人仙”。八仙的故事,明代以前纷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仙号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八位。<br>  </h3> <h3>  游蓬莱,必到蓬莱阁,必听“八仙” 的故事,看“八仙”过海所在。如看到“海市蜃楼”真乃天赐也!<br>  《东游记》中八位仙人各有出身,铁拐李玄, 魂随老君游西,身被徒弟杨子焚毁,依附饿莩之尸,故蓬首垢面,坦腹跛足。钟离权(汉钟离)原为汉朝大将,后弃官学道成仙。蓝采和乃赤脚大仙降生,常赤一足,遇铁拐被度化成人仙。张果原为白蝙蝠,受天地之气,日月之精,入仙班而成仙。吕洞宾乃华阳仙人后身,两举进仕不第,被钟离点化为仙。曹国舅因恶其弟仗势欺人,散尽家财,被钟离、吕仙引入仙班。<br>  “八仙”赴王母蟠桃会,乘兴返回,过海各显神通,战胜龙王所设种种阻碍,请齐天大圣、如来、观音、老君讲和。《东游记》先叙八仙出身,后叙八仙战龙王,尤以战龙王词句华丽、故事精采。<br>  </h3> <h3> 千难万苦终成仙,受邀齐赴蟠桃园;<br> 去时团结回程醉,各自渡海奋争现;<br> 拐李葫烧钟离扇,采和担篮洞宾剑;<br> 湘吹品箫果老鼓,国舅滑板姑荷看。<br></h3> <h3>  据说仙分五级,天、地、人、神、鬼。<br>  三界中天仙级别最高,其余四种仙都向修成天仙努力。<br> 人有职称仙分级,<br> 仙道法力斗高低;<br> 翘楚三清众仙羡,<br> 勅封神仙子牙鞭。</h3> <h3> 八仙雕塑立蓬莱,<br> 仙人仙境好运来,<br> 人人都攀仙人缘,<br> 明知“仙人”是泥胎。</h3> <h3> 家庭拍照景八仙,<br> 沾沾仙气飘飘然;<br> 人人都愿好兆头,<br> 迷信与此不搭边。<br></h3> <h3>  张果老倒骑毛驴的说法民间有多种传说。<br>  传说1、河北民歌《小放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br>  问:赵州桥石桥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br>  答: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br>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位能工巧匠鲁班(公输班),一夜之间,在赵州城南郊河上建了一座大石桥——赵州桥。仙人张果老听说后,便骑上毛驴前来观看,路上遇到天财星君柴王爷,二人来到郊河畔观桥。看过赵州桥后,皆暗暗惊叹鲁班的精湛技艺。为考验鲁班,张果老与鲁班打赌,他们两位顺利过桥,桥如不倒,从此便倒骑毛驴。<br>  两人走上桥时,张果老施法,将日月星辰装入身上的褡裢里。柴王爷也运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放在独轮车上,由于载重猛增,石桥经受不住,摇晃起来。鲁班见状跳下河,举起右手稳住桥身,赵州桥转危为安。张果老当面认输,从此开始倒骑毛驴。<br>  至今桥面上还有车轮印和毛驴的蹄印,柴王爷滑倒留下的膝盖印也清晰可见。在桥的拱顶东侧底面,也留下鲁班用力托桥时的大手印。<br>  传说2、张果老倒骑驴是因为他觉得,正骑驴自己的背对着后面人的正面不礼貌,而倒骑驴自己的脸对着他人的脸礼貌,别人的背对着自己的背公平。<br>  传说3、张果老出家久了想回家看看。离家不远时看见一位亭亭玉立,美若天仙的姑娘。他上前搭讪时,讯问言语轻佻有调戏之语。后来知道姑娘是自己的女儿,羞涩的满脸赤红,没脸见人,倒骑上毛驴跑掉了。<br>  张果老应该是唐朝人,《全唐诗》中收录了张果老的诗一首:<br> 《题登真洞》<br>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迹不计春。<br>  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br>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br>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br>  但民间却流传张果老成仙后的另一首诗。张果老成仙前家里贫穷,过年家里没有灯油,三十晚上屋里一片漆黑,他想去邻居家偷点灯油。为了安全用木棍做了个假人头,往邻居家门里试探,结果假人头被人家用刀砍了。成仙后回家隐身探望,看到儿子做了高官,妻儿老小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不禁感叹:<br> “三十晚上偷灯油,钢刀斩了木人头,<br> 儿孙自有儿孙福,谁给儿孙做马牛!”</h3> <h3>  蓬莱阁一楼的浮雕壁画,是由中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先生和30多位美术艺术家历时八个月制作完成。采用的是我国民间特有的工艺美术技法——瓯塑。瓯塑兼有绘画与浮雕的双重特点,被称为“彩色浮雕”。<br>  </h3> <h3>  游历过蓬莱阁的人知道,蓬莱阁没有滕王阁雄伟高大。蓬莱阁名气之所以大,是因为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在蓬莱阁建成之前,李白就到过被誉为仙境的蓬莱丹崖山。蓬莱阁建成后,苏轼等名人高士都曾在蓬莱阁留有不朽名篇;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在此驻足留记;冯玉祥、董必武、刘海粟等现代人物也存有“墨宝”。<br>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r>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r>  <br></h3> <h3>  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br>  王勃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使滕王阁永垂千古。<br>  崔颢的唐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让黄鹤楼名声大噪。<br>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了语文课本。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构成中国奇葩文化的一朵,国人千古传颂,代代相传不忘。<br>  天津是退海地,虽有陈塘关、哪吒闹海地、天子渡口等灸荟人口的故事。自古以来却没有迁人骚客汇聚于此,没有古代文人墨客墨宝的泼洒,没有古诗词的颂杨,没有灸荟人口古骈文的润色。<br>  天津成市晚,除了近代的望海楼等,没人修建由古代故事衍生的建筑物。古代的墨客们谁会到这里捡拾海贝壳。先“生”的翘楚不“招手”,后“生”的俊彦自然也不会“跟随”。在天津生成的古代传说,虽然价值巨大,但光彩阑珊,只有“五大道”等近现代洋楼可供游人欣赏。</h3> <h3>  “蓬莱阁”三字匾额是清代书法家铁保题写的。铁保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并称为“清朝四大书法家”。<br>  丹崖山上白云宫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主体建筑、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建筑体,统称为“蓬莱阁”。蓬莱阁总占地面积32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h3> <h3>  铁保的书法简洁明快、清瘦飘逸、神态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在翰墨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所题写的蓬莱阁“龙”字匾额不仅为古建筑增添了文化底蕴,更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仍备受赞誉。</h3> <h3>  蓬莱阁一楼门楣楹联给无数游人留下深刻印象:<br> “常称香港通海客,<br> 且看蓬莱会神仙。”<br>  该楹联为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br>  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上联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南方涉外出入口岸香港的繁华为参照,下联以蓬莱仙境神仙汇聚地为场所,以人间与仙境相互对照,赞颂蓬莱悠久的神仙文化。</h3> <h3>  欧阳中石先生对蓬莱阁有着深厚感情,曾多次来到蓬莱阁挥毫泼墨、题词寄语。1984年,欧阳中石先生为蓬莱阁题诗:<br>  “高阁建础立丹崖,半在尘寰半入霞。<br> 天后常邀云外客,神凡同酤泛仙槎。”</h3> <h3>避风亭<br>  原名海市亭,明“厚照”七年(癸酉1513年)山东知府严泰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北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飏,迳从亭檐之上吹去,亭内无南窗,恰成了气流的死角,因此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亭内四壁嵌明、清诗文刻石29方,其中袁可立作,董其昌书,温如玉刻的《观海市》石刻九方,描述海市最为生动精彩。另有清代施闰章《观海市诗》手迹石刻,嵌在避风亭内西壁。孔子的两位后裔孔毓圻,孔继涑的诗文石刻,也具有很高艺术价值。</h3> <h3>澄碧轩<br>  清“同治”六年,(戊辰1868年)山东知府豫山所建,水光天色,映室生辉。此轩1973年重修。在澄碧轩与避风亭之间壁上嵌有一方黄石,光可鉴人,题为“镜石”。</h3> <h3> 避风港旁海风吹,<br> 背对长岛听海威,<br> 游人如织蓬莱阁,<br> 大人孩子尽情美。</h3> <h3> 面对蓬莱长岛天,<br> 似神似仙望人间,<br> 蓬莱仙岛均仙境,<br> 轮渡飘海来去还。</h3> <h3>蓬莱戚继光塑像<br>  戚继光曾在蓬莱阁东的蓬莱水城建立军事基地,这里可以视为古代的军港之一。<br>  蓬莱阁是戚继光的家乡,也是他抗倭战场的重要纪念地。<br>  为了纪念戚继光,人们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戚继光的雕塑,并展出了他在抵御外辱,抗击倭寇中立下的丰功伟绩。<br>  戚继光抗击倭寇,是民族英雄,祖国沿海省市,处处有其塑像。山东蓬莱阁有,福建省有,……,我们天津也有。</h3> <h3>天津蓟县黄崖关戚继光塑像<br>  四百五十多年前的1568年(戊辰),即明隆庆二年,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总辖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期间,历时三年修长城,长城上的著名关隘——黄崖关,就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重新修建。<br>  现在黄崖关入选津门十景。到天津蓟县必游黄崖关,到黄崖关必瞻仰戚继光雕像。</h3> <h3>  历史上德高望重之士、民族英雄,终生受国人敬仰。<br>  如:三国人士诸葛亮德高望重,受人敬仰。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对其出生地争执不休。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表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br>  但两地仍以区域的变更争执不下。无奈只能以一副对联来解两地的矛盾。<br> “心在汉室原无论先主后主;<br>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br>  迫害民族英雄岳飞的秦桧,不仅遭人世代唾骂,连他的后世子孙也鄙视他。<br>  乾隆年间,新科状元秦涧泉(即秦大士,涧泉是他的号)游岳王坟。坟旁跪着铁铸的人像,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铸铁像旁有以秦桧夫妇互相埋怨的口吻撰写的一副楹联。<br>  上联:(秦桧)“咳!我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br>  下联:(王氏)“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br>  秦涧泉见了苦苦一笑,写下了自愧。<br> “人自宋后少名桧,<br> 我到坟前愧姓秦。”<br>  乾隆知道后问:“你果真是秦桧之后?”秦涧泉苦涩道,“一朝天子一朝臣。”<br>  民族英雄、德高望重清廉高杰之士、为保卫祖国英勇献身的人,都会受到后世的敬仰。抗倭英雄戚继光就是这样的人。<br>  反之民族败类、奸臣、祸国殃民之徒,必受人民唾弃,永世不得翻身。秦桧的下场就是这些无耻之徒的镜子。</h3> <h3>古代英杰、民族英雄豪言壮语<br>  陈 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br>  岳 飞:还我河山<br>  李 纲: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br>  陆 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r>  于 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br>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r>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h3> <h3>近现代英杰、民族英雄、领袖们豪言壮语<br>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br>  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br>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br>  陈 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br>  彭德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br>  孙中山:天下为公<br>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h3> <h3> ?“大铁管子是个嘛”<br> :“外强贪心侵丹崖,<br> 戚爷用它驱倭寇。”<br> ?“驱倭用棍更好拿”</h3> <h3>“海天一色”碑<br>  蓬莱丹崖山的“海天一色”四字是清道光年间的山东巡抚托浑布所书,后刻成石碑。该石碑被嵌入在蓬莱阁主楼的后壁之上,为海天一色的蓬莱仙境作证。<br></h3> <h3>  海天一色。<br>  大海与天空的结合是世上最完美的结合。海浪如节拍器般规律地拍打着涯石,向世人展示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br>  海与天像一对情侣,海挽着天的臂膀,说着悄悄话,天在默默地倾听着!倾听着!仿佛宇宙都包罗在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烟云飘渺、波浪翻滚的天海万象之中。</h3> <h3>  海天一色。<br>  “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海和天空是一幅无限延伸的“画布”,大自然鬼斧神工,在画布上画出最美的图画。<br>  “落霞与孤鹜齐飞”。太阳会偶尔将其“染”红一角,染的像透过纱巾看到的灯,五颜六色,霞光万道。霞光中海鸥上下翻飞,喜托落霞。<br>  白云时不时镶嵌在“画布”上,似婚纱随风飘荡。天低头不语默默牵着婚纱的一角,众目睽睽之下羞答答又放开,让婚纱飘然而去。<br>  迟归的渔舟在“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中,镶嵌在蔚蓝色画布上,像颗“痣”出现在大海眉宇之间,美不胜收,分外妖娆。<br>  飞翔的海鸥、远航的船儿不时闪现,“画布”似安了拉链,海鸥与船儿在链的“缝隙”中时隐时现。</h3> <h3> 海天一色一片蓝,<br> 落日面羞惹人嫌,<br> 闲云桥影日悠悠,<br> 不知能否抓在手。</h3> <h3> 年高抱孙抓拍间,<br> 手掌似托落乌环,<br> 相机留景爷俩乐,<br> 霞光万丈绘画卷。</h3> <h3> 举高眺沧海,<br> 凭轼赏秋香。<br> 水线分渤黄,<br> “泾渭”互不让。</h3> <h3> 奶奶姥姥临海照,<br> 宝宝伸手要人抱,<br> 自古都是隔辈亲,<br> 孙儿知道对谁娇。</h3> <h3>丹崖仙境坊<br>  “丹崖仙境坊”,是蓬莱阁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现在见到的是1981年下半年修复的。<br>  “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h3> <h3>碧海丹心刻石<br>  蓬莱阁对面有石刻“碧海丹心”四个字,是冯玉祥将军题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不抗日,还挑起内战,冯玉祥受蒋介石挟制,情绪低落。<br>  1934年5月爱国将领李烈钧,邀冯将军到蓬莱游,共商抗日之计。李将军写下了一幅对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请冯将军出一横批。于是冯将军提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字。后人为了纪念冯将军,就把这四字石刻在此。</h3> <h3>蓬莱寿字石碑<br>  据《山海经》记载,渤海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上烟云缥缈,有神仙居住,并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因而引得秦皇汉武多次来到蓬莱寻仙访道,以求长生不老、益寿延年,所以自古以来蓬莱就与“寿”结下了不解之缘。<br>  在全国各地,摹刻“寿”字的牌匾、石碑随处可见。来头最大的是慈禧太后所写的寿字,现存于海南三亚。最正统的是赵体书法创始人,赵孟頫所写的寿字。<br>  在林林总总的寿字碑的“寿”字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蓬莱的这个寿字。该“寿”字是五代时期道教老祖陈抟所写。<br>  陈抟生于晚唐逝于北宋,享年118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道人。 <br>  碑上的这个“寿”字,可以分开来讲:上面一个“千”,中间一个“富”,下面一个“林”。这个字一笔下来,没有断笔,因为中国人忌讳短寿,所以不能断笔写寿字。</h3> <h3>天风海涛 <br>  门楣上“天风海涛”四字是刘海粟所题。</h3> <h3>  路出名区,走上青石路,行不远,一座四柱牌坊,擎天而立,正中悬一匾额,中间四个大字,“人间蓬莱”蓝底金字,潇洒俊逸,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手笔。右侧上款为“元丰八年十月”,左侧落款“苏轼”,下钤印章,但印章字迹看不清。</h3> <h3>  旁边的两副楹联,内联刘海粟所题,外联是费新我所题。<br>  </h3> <h3>  内楹联:“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落款刘海粟。</h3> <h3>   蓬莱本仙境,<br> 降落丹崖山,<br>   牌楼留存照,<br> 祖国文化源。</h3> <h3> 蓬莱即为蓬莱阁,<br> 人世坦然人世园,<br> 蓬莱美奂人间阗,<br> 人若修仙蓬莱天。</h3> <h3>会仙阁<br>  会仙阁寓意“众仙相聚、会合仙宾”。阁高42米,进入“众妙之门”上有五层,下面一层,上面供奉了道家72位神仙。<br>  一层是“玄女宫”。供奉着九天的玄女娘娘,掷米成珠的麻姑,顺风耳、千里眼、马王爷、王灵官、温琼元帅。<br>  二层是“五星君宫”。供奉着金、木、水、火、土五星和值时、值日神。<br>  三层是“五斗星君宫”。供奉着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和值年、值月神。<br>  四层是“四御殿”,供奉着道教中的四位天帝。昊天金厥至尊玉皇大帝(玉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官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发后土皇大帝。<br>  会仙阁最高层是“三清宫”,是神仙的最高界。供奉着“道教”中的最高神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其实这三清同为一人,道教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br>  会仙阁下面一层,是群仙相会的地方,群仙中包含八仙。描述人成仙的修行过程。成仙之人要宅心仁厚,一心一意,心灵诚虔。成仙之人必经神仙点化,这需机遇。<br>  <br>  </h3> <h3>  会仙阁门上方匾额“众妙之门”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踏过这个门,可感悟道家的玄妙与深奥。 <br>  据说会仙阁位置是当年“八仙”过海赴蟠桃宴的地方。</h3> <h3>会仙阁上俯瞰“八仙”过海的塑像<br>  这是八仙赴王母“蟠桃宴”,过海时的情景。人们熟知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与龙王斗的故事,是八仙从蟠桃宴回程时发生的。</h3> <h3>远景的塔,即为“会仙阁”<br>  匾额“会仙阁”三字和会仙阁两侧楹联<br> 常称香港通海客<br> 且看蓬莱会神仙<br>均为当代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h3> <h3> 会仙阁内聚群仙,<br> 品级排座高低观,<br> 仙愿座高居阁顶,<br> 三清苦楚高处寒。</h3> <h3>会仙阁处瀑布<br> 瀑布三阶寓九千,<br> 水落拍石四处溅,<br> 老伴坐旁自带福,<br> 企盼蜃境见(读现)神仙。</h3> <h3> 倒骑正骑驴都爽,<br> 驴忌骑驴坐腰央,<br> 马骑跨呀牛坐背,<br> 骑驴坐腚四蹄扬。</h3> <h3> 蓬莱高阁临海渚,<br> 观赏海鸥逐船舞,<br> 渤黄海水互相浸,<br> 浪花溅身亲家母。</h3> <h3> 飘渺的神呀,雾幻的仙!<br> 神驰仙往蓬莱丹崖山。<br> 情真切深呀,梦笑中美!<br> 如情似梦黄渤海的水。<br> 蓬莱的境呀,仙景的舍!<br> 船境望景眺望蓬莱阁。<br> 世异人民富呀,时移祖国强!<br> 民富国强百姓乐居康。<br></h3> <h3>  仙人桥,位于丹崖山海面,结构优美,造型奇特。据说八仙从蟠桃宴回程时走过。<br> 仙人桥上不现身,<br> 只缘凡人肉眼浑。<br>  蓬莱的索道将丹崖山与田横山连接起来。方便旅游的人们观景、来往。“田横”是战国时的齐王,据说田横曾率500壮士在山上驻扎,故曰“田横山”。 <br>  驻守时,田横率兵士在山下海面上修建出一条木栈道,栈道虽不长,但军事意义重大。秦始皇到蓬莱访仙时也走过该栈道。后人为纪念田横,把该栈道称为“田横临海木栈道”。</h3> <h3>  蓬莱田横山与丹崖山紧连,黄渤海在两山位置处交汇。站在田横山或丹崖山面对大海左渤右黄。<br>  长岛上有黄渤海分界碑,田横山上有黄渤海分界线地理坐标,造型为“ 二龙戏珠”。<br>  黄渤海的海水颜色泾渭分明,右边黄海水呈深蓝色,而左边渤海水略显微黄。据地质学家考究,黄渤海海底存有海沟,由海沟形成了这个自然现象。<br>  乘游船到达黄渤海分界线附近时,两海海水界线清晰可辨。</h3> <h3>  中国古代神话,有两个重要系统。一个来自昆仑山,一个来自蓬莱丹崖山。<br>  《山海经》和《封禅书》两册神话书中,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战国时齐威王、燕昭王都曾派出探险家,从蓬莱丹崖山出海,寻求神山、仙岛。<br>  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三次东巡到蓬莱求长生不老仙药。汉武帝也曾御驾到过蓬莱拜神访仙。</h3> <h3> 天 净 沙<br> 旅 游<br> 渔舟海鸥落霞,<br> 小亭沙滩丹崖,<br> 口渴肚饥脚麻,<br>   夕阳西下,<br> 身疲人盼回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