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现代汉语》老师讲到中国文字的发展,例举了一个字——“夏”,说象形字的“夏”就是一只“蝉”,而且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字。</h3></br><h3> <h3>对此,我曾深信不疑。后来很多年中,偶尔和朋友聊起象形字,也会用这个字举例。但是,后来我发现,在古文字里这个字就是“蝉”。</h3></br><h3> <h3>【甲骨文】蝉<br></br></h3></br><h3>下面这几个字被疑为“夏”。</h3></br><h3> <h3>【甲骨文】夏</h3></br><h3>这些疑似“夏”字头上长角、身有羽翼、身下复有虫足形,象什么?有不少甲骨文研究学者便认为是蝉。<br></br></h3></br><h3>所谓“假蝉为夏”,就是用蝉的形象来代表“夏”字,这点出了“夏”字与“蝉”字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此“假蝉为夏”说法的基础上,有学者对中国最早朝代——夏朝之得名,作出了新的解读。</h3></br><h3>夏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夏”?在甲骨卜辞发现以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h3></br><h3>在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现代学者便根据“假蝉为夏”现象,对夏朝国号由来进行了重新解读:禹在将王位转给儿子启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在确定国号时,启使用母亲所属部落图腾蝉为国号,“假蝉为夏”,这就是夏朝国号的来历。</h3></br><h3>众所周知,在夏朝之后,“夏”字就有“中国之人也”的说法;代表着汉族、中国的“夏族”、“华夏”等名词也相继出现。可见,如果不是“假蝉为夏”,那“华族”、“华夏”都将不复存在!</h3></br><h3>完全可以说,这只小小的蝉从民族之躯体上吸食到了源源不断的乳汁,从而生生不死,轮回往生,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么!</h3></br><h3>蝉是夏之精灵,更是中华民族之魂,没有蝉则无所谓夏,没有夏,中华民族的源头在哪,根在哪——都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更应该说是“蝉的传人”。</h3></br><h3> <h3>【金文】</h3></br><h3> <h3>【小篆】</h3></br><h3>金文、小篆的夏字,比较复杂一些。</h3></br><h3>从金文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h3></br><h3>小篆的形体,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h3></br><h3>而后来演变的隶书、楷书的形体,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h3></br><h3> <h3>【隶书】汉《华山庙碑》</h3></br><h3> <h3>【楷书】柳公权《神策军碑》<br></br></h3></br><h3> <h3>【草书】孙过庭《书谱》</h3></br><h3> <p class="ql-block">【行书】宋-黄庭坚《惟清道人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蝉为夏”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崇蝉”心理。在古人的眼里,蝉是一种灵物,蝉从土中来,最后再归入土中,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又出土羽化,如此周而复始,古人认为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启“假蝉为夏”,正是希望自己建立起的世袭制朝代如蝉一样“不死”,世代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b>古人为什么“崇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史料所记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古人的“崇蝉”情结非常浓厚。这是为什么?《史记·屈原列传》或许给出了答案:“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蝉蜕”一词,又称“蜕变”,成为“脱胎换骨、精神升华”的一种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为蝉这种出淤泥而不染、与荷花一样圣洁的品质所深深地折服。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著名的《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德”,即文、清、廉、俭、信,将蝉喻为君子:“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加一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而蝉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在不明真相的古人看来,似有神灵附身。在这种“崇蝉”情结下,蝉便以各种文化现象出现于古人的生活中,最流行的是佩戴蝉状挂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玉蝉。1989年在内蒙古林西县境内“兴隆洼文化”遗址上,曾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玉蝉,这样的玉蝉在辽西红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等许多古遗址上都曾出土过。这些早期玉蝉形制古朴,线条简单,但器身都有穿孔,明显是供人们佩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蝉文化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玉蝉做得更精致好看,蝉翼上脉纹纤细秀丽,造型生动。玉雕工艺中的所谓“汉八刀”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特征是线条简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古人已不再满足于生前佩戴玉蝉,死后要口“含蝉”。在死者嘴里塞东西的风俗出现于先秦,叫“含殓”,所含之物称为“含口”,也称“口头实”。据唐杜佑《通典》,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到汉代普遍流行起“口含蝉”,就是因为蝉的“转世超生”意象,寄托了生者希望死者不朽、获得新生的良好祈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佩戴玉蝉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蝉装饰的帽子称“蝉冠”,是身份的象征。腰间佩蝉,叫“腰缠万贯”;胸挂玉蝉,称为“一鸣惊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