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面积1370平方米,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西安钟楼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中国目前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万历十年(1582年)迁建于现址。经过清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道光二十年 (1840年) 等经数次修缮。1939年曾被日军炸毁,同年政府组织修缮。西安钟楼从外观上来看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它的建筑基座为正方形,高度为8.6米,宽度为35.5米,是用青砖和白灰砌筑而成的。钟楼从地面到金顶共有36米的高度,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从内部空间来看,钟楼的结构美观大方整个楼分为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盖着绿琉璃瓦,整个建筑装饰精美,楼内贴金彩绘,画梁雕栋。</p> <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前身</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距今已有1300年。西安钟楼起源于唐初皇宫钟楼和迎祥观钟楼。唐初的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在太极宫设置钟楼和鼓楼。贞观八年(634年)建立了永安宫,其中包括了钟楼和鼓楼。公元708年开始建造景龙观,景云二年铸成了景云钟,并悬挂在景龙观的钟楼上。公元741年将景龙观改为迎祥观。在金元时代,在长安城广济街口建迎祥观 (景龙观)。</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本位于今西大街广济街口。其后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成为一座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除了基座外,迁建时完全保留了原来的结构。钟楼建成后,龚懋贤创作了《钟楼歌》并刻石于钟楼内。</p> <p class="ql-block">顺治六年(1649年)在西安府城内结合钟楼与东、北大街建立“满洲八旗驻防城”,简称“满城”,专供八旗驻防军和满人居住。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添驻左翼满洲八旗、汉军八旗,满城已经无法容纳增加的人口,于是在西安府城内东南隅、满城之南,建立“汉军八旗驻访城”简称“南城”或“汉军城”专供汉军八旗居住。西安钟楼作为满城城墙的西南部角楼,增加了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巡抚张楷根据本明初年的原始构造对西安钟楼进行了修缮,将原先室内悬挂的唐代的“景云钟”移到了室外,使得报时之声可以传播的更远。之后,钟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包括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等。</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曾经驻扎了军队,在楼下的四个门洞被封闭成为临时牢房,用于拘押进步的人士和革命青年,同时铜制的金宝顶被盗卖,钟楼的建筑也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40年代初,外围盘道被开通,钟楼的门洞再也不用作通道。西安钟楼因地势较高,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也成了日军轰炸的目标。1939年10月,日本飞机对西安进行轰炸,西安钟楼西门正中部位损毁严重。</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西安钟楼修建工程项目在工程处会议室开始招标,并请陕西省审计处派员监督,以示慎重。修建过程中,由于缺少建筑材料不得不使用旧砖,再加上还要防备日军空袭,所以直到1940年2月才修缮完成。</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时期</p><p class="ql-block">1953年至1958年,国家对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维修,加固了楼的台基座,拆换了楼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栏杆,翻修了全部门窗。楼的内外进行粉刷油漆,并按原样装置了鎏金顶和增加了避雷设施。</p><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85年加固了基座,更换全部的屋面绿琉璃瓦和糟朽木柱并重新油漆。</p> <p class="ql-block">1990年西安市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决定仿制唐景云钟。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1997年1月,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再次在古城响起。仿制的景云钟挂于楼基座的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整体造型宛如一件扩大了的工艺品。由于钟楼位于四条大街的交叉处,因此采用了四面统一集中的形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完整的。它的建筑基座坚实平稳,上部是四面空透的带柱廊和玲珑剔透的木结构楼阁,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和体型上的对立统一。</p><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来看西安钟楼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377.64平方米的“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它的建筑基座为正方形,高度为8.6米,宽度为35.5米,是用青砖和白灰砌筑而成的。基座的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度6米、宽度6米的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穿通。钟楼从地面到金顶共有36米的高度,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p> <p class="ql-block">结构特色</p><p class="ql-block">整个楼分为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盖着绿琉璃瓦,楼体则采用木质结构。一层大厅,面阔7间,进深3间,大厅的四面都有门,周围是平台,顶部有方格彩画藻井。从一层大厅的东南角的扶梯可以盘旋登上二层大厅,二层采用梁架结构,使用了砌上明造的方式,柱子采用通柱,攒尖顶则采用了抹角梁和井口枋,并带有宋元做法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从内部空间来看,钟楼的结构美观大方。柱子、梁、枋、斗栱等比例尺度恰到好处,用材标准,加工手法高超。钟楼采用砖木结构,地面有立柱,柱上有横梁,禅卯结构紧密,斗栱支承构件突出了“重檐三滴水”的效果。在保护和缓冲建筑的同时,钟楼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思想。</p><p class="ql-block">装饰特色</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装饰精美,楼内贴金彩绘,画梁雕栋。四面的大门都是漆红色的,每一层的门上还有64幅精美的木雕故事,例如“木兰从军”“嫦娥奔月”“西厢听琴”“伯乐相马”“柳毅传书”和“八仙过海”等,这些雕刻构图优美且工艺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楼的翼角飞翘,下方悬挂着铎铃。楼顶上的琉璃莲花宝座上还有一个6米高的圆形鎏金宝顶,更加突显了庄严和富丽堂皇,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景云钟</p><p class="ql-block">景云钟是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所造,最初供奉在迎祥观(原名景龙观),位于西大街广济街口。这座钟由铜和锡的合金青铜铸造而成,共分为五段,使用了26块铸模。该钟重约6吨,高247厘米,呈现六角弧形,上下部分分别是尖锐和宽大的设计,口径为169厘米。钟身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都有带有祥云和蔓草图案的突出线条,分成六格,共计十八格。除了下部的中格有铭文外,其余格内分别铸有飞天、腾龙、翔鹤、走狮、朱雀、凤凰、牛等图案。四个角上各有4朵祥云,使钟看起来生动而别致。还可以看到有8个区域采用相同的斜十字交叉图案,每个区域都有4枚凸起的钟乳,共计32枚。这些钟乳主要用于强化钟体的结构,并且调节音质和音律,使钟声更加纯美洪亮。</p> <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安史之乱,迎祥观和钟楼都化为灰烬,景云钟也被废弃不用。直到后来的明代,钟楼在原址上被重新建造,景云钟才再次露面。1953年,景云钟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对景云钟录制了音频,将其作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钟声”来迎接新年和告别旧年。</p><p class="ql-block">碑刻</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一方是由陕西监察御使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在碑文内容是:</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徙而东,自予始。楼维筑基外,一无改创,故不费县官而工易就。无何,予告去,不及观其成。乃漫歌手书,付成、长二令,备撰记者采焉。歌日:羌兹楼兮谁厥诒?来东方分应昌期。把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街朝曦。鸣景阳兮万籁齐,章木德兮莫四隅。千百亿祀兮钟虡不移。万历十年岁在壬午春人日蜀内江病夫宁澹居士龚懋贤书。”</p> <p class="ql-block">一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最后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p><p class="ql-block">楹联</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二层四面的门柱上各有一幅楹联,均为今作。北面:“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西面:“十代京畿六合一统,九州奥域八水分流。”南面:“古城远韵承至宝,新风开元焕物华。”东面:“贤哲东来海纳百川方浩瀚,丝绸西去路通万国乃繁荣。”</p> <p class="ql-block">文创作品</p><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中国邮政和伊朗联合发行一套邮票《钟楼与清真寺》,其第一枚就是“西安钟楼”,图案为钟楼邮票小版背景图,是丝绸之路从长安到伊朗伊斯法罕部分的路线图,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斯法罕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这是邮票背景图上第一次反映丝绸之路从起点长安出发的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2021年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的首届西安市优秀文创产品和文创产品示范店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西安举行。会上展示钟楼、鼓楼、小雁塔、大雁塔等西安古建摆件,用精巧还原古迹,让这些“西安地标”方便被游客携带到五湖四海。</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p><p class="ql-block">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1741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千米,面积8.7平方千米,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为砖木结构,通高34米。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供人车出入,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面积1998.8平方米,登陆踏步已由原来的西北侧改为如今的正东侧。</p> <p class="ql-block">鼓楼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南向)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尽显雄浑庄严。</p><p class="ql-block">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p><p class="ql-block">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古雅雄健,富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门。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彩绘,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浓艳彩描绘的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可保护木材。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里,建筑色彩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金、珠、黄最尊贵的和玺彩绘为第一等,只用于帝王贵族象征皇权的建筑;青、绿的旋子彩绘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西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p> <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牌匾</p><p class="ql-block">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p><p class="ql-block">“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题。</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和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p><p class="ql-block">1982年,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着手恢复两块牌匾,开始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1988年起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2004年03月至0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和“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2004年07月0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p><p class="ql-block">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04月29日两块匾额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再现40年前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2023年8月17日,小编及家人打卡西安城墙图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