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不是你的知音

云之巅

<p class="ql-block">   以往给学生上《湖心亭看雪》,每每讲到“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心头不仅涌起豪壮和洒脱,更有酒逢知己的欣然;每次讲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总会忍俊不禁,这答非所问实觉搞笑。但今时再给学生上《湖心亭看雪》,上到最后我伤感极了。</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最早是在初中时读过的,正是十几岁的年纪,背诵过后觉得这文章写得颇有意境。安静的雪夜,独行的小舟,亭中的偶遇,恍惚如梦般......怎么说呢?超脱世俗的雅致,甚至觉得这样的场景是浪漫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年少,并不懂得知音,也不懂孤独。只是按考试要求背会了课文,也背着”张岱,明末清初人……”。</p><p class="ql-block"> 而今再读,似乎透过这篇短短的文章,我不仅看到了那个在更定时候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他,看到了薄肩撑不起家国的他,看到了不惧后半生的艰涩漂泊而坚守“冰雪”的他。我读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个孤寂的人在寻找出路,在寻求一条属于自己的“道”。</p><p class="ql-block">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喝完三大杯酒匆匆告别,若是知己为何不共赏雪湖、彻谈良宵、一醉方休?由此可见,张岱内心是何等清冷而孤独。他夜半独往湖心亭,本就不欲见人,也不欲他人见。他内心的孤独之冷已超过了大自然的冰雪之冷,需要与天地交流,需要与神明对话。大雪包围、烟波浩渺中的湖心亭,正是他最佳的去处。纵然偶遇行为雷同的知己,被热情相邀,也是强饮而后淡然离去。两人的大喜与张岱内心的忧愁形成了鲜明深刻的对比,以人喜衬己悲。张岱的孤独是不可排遣的,这份苦涩必得他自己才能咀嚼消化。一个“别”字,足见他内心有着无可排遣的孤独和彻骨的寂寞。夜半赏雪是他灵魂的放逐。 “独往”,是张岱只身“独往”,更是他心灵的“独往”,热气腾腾的“炉火”和“烧酒”不是他的配方,更不能融解他内心的“冰雪”。</p><p class="ql-block"> 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文章,也大多是夜晚孤灯下的心灵的轨迹。对于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张岱来说,似乎夜晚给他更自由的心灵空间。正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铺毡对坐”“酒炉正沸”,足见他们不是像张岱为孤独而来的“看雪”人。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钓的是“寂寞”,钓的是“清高”,张岱“看雪”,看的是清冷、浩大、空灵、朦胧、纯洁,看的是天地自然,看的是孤独,看的是彷徨,看的是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读湖心亭总会让人想起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特别是那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也有类似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人生飘渺无踪,一人踏雪寻春,必然要经受满庭孤寂,天地孤独。独坐湖心,寂然不动,听冷冷的雪响,任雪落进心底,天地一白。心早已空掉了,只留下这一湖的雪,一湖的孤寂,没有一个人可以走进来。 风烟俱净,唯有雪扑簌簌地下。 纵使孤独寂寥,但还好他们自己没有放弃本心,随波逐流,而是立定了心神,从世间的苦涩中品尝人生的甘甜,在山水自然中追求精神的独立。</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临别时张岱问其姓氏,回答本应是姓甚名谁,但文中回答却是“金陵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唯有“金陵”二字让他记忆犹新。为何?金陵即是现在的南京,实为明朝旧都。“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用了一个逆于我们日常话语习惯的方式将其强调出来,让人瞬间感受到“金陵”二字所承载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此处话语的空白、跳跃或言语断裂,实际上是以一种撕裂但又极其内敛的方式压抑了内心的情感。后面紧接着的“客”字,是对“金陵”二字进一步的凝缩,金陵人在杭州为客,山阴人张岱在杭州亦为客,一个明朝人在清朝更是一个“客”,一个“客”字将张岱此时那种被放逐被遗弃的明朝遗臣内心的绝世孤独定格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的痴不仅是山水之乐,是故国之思,更是在山水之乐与故国之思间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剪不断理还乱的难舍的愁绪。而那两位金陵客的痴还只是痴迷于自我享乐罢了,所以虽然同是痴,但其含义与层次是不一样的,舟子如此说,真可谓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后的他提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能透过时间的迷雾看清曾经的那个自己,那个撑着小舟拥毳衣炉火的自己,那个只想溶于天地雪界的自己,那个湖心亭巧遇知己却漠然离去的自己。他最终找到自己的“道”了吗?我不得而知,我多么想回到那个崇祯五年十二月,与他一起饮一大白,告诉他所有心事当拂袖于浮云,一切将会远逝。然后笑着与他告别。</p><p class="ql-block"> 再次带着学生解读这篇文章。我惊觉,文字是真的能长生不老的。它在我的初中时代留下过一笔浓墨,而我如今对这些文字又生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我似乎也随着这些文字在渐渐不为人知地成长着。</p><p class="ql-block"> 而文字却不为所动地屹立在那里,哪怕文字有千万种平仄、有千万种音色,可文里那个孤独者仍只能与天地感通着,仍只能与十多年前的那个孤独的自己感通着。</p><p class="ql-block"> 张岱啊,我提笔想写你,落笔却只能写下这些浅薄的文字。我终究是写不出你心里的阑珊春意,万般孤绝。我亦不是你的知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