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佛

韩特

辟支佛 <p class="ql-block">雍坚老师去省博看通史展,意外发现了辟支佛造像,便有了“辟支佛缘何不在辟支塔”的雍坚之问。</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个疑问,我翻阅相关书籍,但并未找到理想答案。最后在翻阅张鹤云先生的《山东灵岩寺》(1983年版)一书时,找到关于辟支佛的一句话描述:“……龛内原置辟支佛像……”,并附照片。这是我目前见到的唯一与辟支佛相关的资料。该佛像的历史沿革有待继续发掘。之前的主流观点是塔内佛像早期轶失,鲜有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隋文帝曾下令全国八十四州建舍利塔供养。相对比较闻名的灵岩寺自然也分到一颗舍利,就建了木结构的辟支佛塔,后被毁坏。到慧崇禅师的时候,扩建规模,建成一座大的辟支塔,但也没逃脱被损毁的厄运。时间来到宋淳化年间,辟支塔启动重建,历时六十三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砖石结构辟支塔。</p><p class="ql-block">塔内一至四层置塔心柱,一层塔柱东、南、西方向设圆雕坐佛。而这尊辟支佛造像的坐向则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我来到省博物馆,在一楼的西侧展厅,看到了辟支佛造像,真是一眼千年啊!</p><p class="ql-block">辟支佛像为石灰岩质地。佛像姿态沉稳庄重,顶部高肉髻,右手施无畏印(有残缺)。从整体看,符合唐代造像风格(年代也有北齐说),也就是说在建造木质辟支佛塔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展示牌标注是:辟支佛像 唐 济南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发现。</p><p class="ql-block">我蹲下去,以示虔诚。透过玻璃展柜,仰视它的存在。深深被造像之美所折服,在这种美到极致的尽头,领略了唐代美学的思想和精神。辟支佛双目微闭——不看世间繁杂是他所遵循的。他的神情是那样的深不可测,做思考状的笃定之态放射出睿智之光,让人能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那会儿我最想聊的是有关他的身世问题。</p><p class="ql-block">“佛啊!您是如何从灵岩寺的辟支塔来到这的?”</p><p class="ql-block">“神圣的辟支佛塔是您极乐世界的清静之地,何故屈身于此?”</p><p class="ql-block">“您经历了什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回答我的只有不变的千年沉默。</p><p class="ql-block">辟支佛像还能回到辟支塔吗?那里才是它最好的归宿。像四门塔的阿閦佛佛头,被盗走五年后,能回到四门塔,身首合二为一,成为世间美谈。文物留在它的原生地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尽管辟支佛在省博的展厅里会被更多的人看到。</p><p class="ql-block">甭管怎说,我们见了太多的无佛之龛、无头之佛,能留在济南境内就很不错了!就像我们不能追求完美的人生一样,有相对的美满,伴有不可弥补的缺憾,便是完整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请教省博志愿者、文史专家王成军老师,他的依据是《山东灵岩寺》一书张鹤云先生的观点,并用该造像早期展出的照片和展示牌来佐证辟支佛来自长清灵岩寺辟支塔。的确,鹤云先生的观点具有真实的权威性,也是省博大家们的一致观点。只是辟支佛在如何来到省博有待进一步考证。成军老师还提到鹤云先生1959年写的另一篇文章,提到二十世纪初辟支塔内尚存佛像两尊。还提供了德国古建筑专家恩斯特·伯施曼在《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一书中绘制的辟支塔的首层平面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画面呈现一佛造像,右手持钵,端坐于须弥座之上。这是一张写实的平面图,从图中光线看,坐向应为面东。根据是伯施曼绘制的另一张辟支塔全景平面图,按全景绘图规则应为辟支塔的正面、即南向绘制。所以说省博这尊辟支佛应是面西坐向,这是没有问题的。从表象上说,辟支塔首层的三尊佛造像,已有两尊有了眉目。</p><p class="ql-block">请教王晶和马前伟两位老师(二位都在灵岩寺工作过),他们也持有和我相同的观点,之所以辟支佛不在辟支塔,大概率是与灵岩寺在萧条时期,寺内文物被盗卖有关。后来被谁人收藏又怎么进的省博无考。辗转流离、几经周折于乱世,能被省博收藏,实乃不幸中之万幸!说不定哪天省博的决策层们觉得将辟支佛送回辟支塔更合适,搞一个佛像回迁仪式呢。</p><p class="ql-block">这样就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期待,多好!</p><p class="ql-block">雍坚之问,暂难答复,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生活不会辜负每个努力的人。迷雾终会散去,一切终将变得通透清澈。</p> <p class="ql-block">(伯施曼文中的辟支塔平面图及局部图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