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讲义·子罕第九🍃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句是整个《论语》的精华,也是《论语》最精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第九篇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文化、整个中华文化的命脉。这一句话活生生地代表了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联系当下的情况,在一大批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缺乏民族自信,尤其是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一看圣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就可以有所领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住了,当时匡地的人被鲁国一个叫阳虎的人暴打过,阳虎欺负过匡地人。孔子长得高高大大,有点像阳虎,匡地人就把孔子认成了阳虎,大家把孔子围起来要杀掉他。这时孔子处在危难之中,生死存亡就在此一刻,而孔子从容地说,周文王已经死了,文不是还在这里吗?“兹”当这里讲,文不是仍然在我这里吗?他用周文王来指代先王之道、先王之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文化是一代一代相传的。相传到周文王的时候,文已经大成了。既然文王已经去世这么久,那文不是就断绝了吗?可是文没有断绝,传到了我孔子身上,文不是在我们这里吗?老天如果要断绝我们中国文化的话,我们这些后死的人还能够知道中国文化吗?天要断绝中国文化,我们后于文王这么多年的人,还能知道周文王的文化,还能够知道先圣的文化吗?这说明天不断绝中国文化。如果老天不断绝中国文化的话,那么几个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体现出孔子处于危难之中的镇定、安详。在生死存亡之际,孔子是从容自在的,安详、宁静、镇定,这是第一。第二,在生死存亡之际,孔子所忧的不是个人的性命,而是忧“文”,对中国文化的忧虑,不是忧个人的存亡,而是忧中国文化的生死存亡。第三,孔子对中国文化深深地自信。如果天要断绝中国文化的话,我们这些人还会知道吗?不会知道了。既然天不断绝我们中国文化,那又怕什么呢?又何所畏惧呢?孔子说文,没有说道,没有说“文王既没,道不在兹乎”,说的是文。因为道指的是本体,文指的是形式。文是道的形式。道必须通过文展现出来,这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文包含了道,道不一定包含文。而引申开来,文就代指的中国文化。孔子这种认识说明,第一,他对中国文化有深深的自信,为什么会自信?就是认识到先王之道的完美性和它的生命力。先王之道有完美性、有和谐性、有生命力,所以它才会永放光辉。“先王之道,斯为美" ,以和谐为美。这种和谐的精神,孔子深信它是有生命力的。用这个精神再来看当代的中国文化,那就很有意义了。今天的人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文化没有自信。中国人怎么办啊?中国文化怎么办啊?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一样来到中国,青年都崇信西方文化,我们中国文化就要灭绝了吗?这时候恰恰要用到这句话。如果天要丧中国文化的话,我们这些人,在座的诸君,我们这些后死的人,还能够坐在这里学《论语》吗?根本不可能。天要断绝我们中国文化的话,我们还能在这里传承几千年以前的圣贤之道吗?不可能。所以天不断绝我们中国文化。既然天不断绝我们中国文化,几个洋小鬼我们又怕他们做什么呢?其又奈我何呢?我们再纵观历史,几千年泱泱大国,文化代代相传,其他的世界古国断代的断代,灭亡的灭亡,只有中华文化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又何所畏惧呢?再看,唐朝的时候,儒家文化基本寂然无声,那时是佛学兴盛,很少有人再倡谈儒学了,只有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翱还在坚持,大力呼吁复兴儒学,当时儒学差不多要断代了。可是时空一变,到了宋代,儒学又兴盛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又开始复兴,再传下来。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我们再看我们民族的时候就有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就不会悲观失望。这一句话是很有深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