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街道民族文化长廊——独居特色的民族文物

陕子秦孙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长廊在北京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长廊,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后面的中京畿道上。</p> <p class="ql-block">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民族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彩绘漆咂酒坛:彝族漆咂酒坛(贵州节大方),高50厘米,坛口直径16厘米,底座直径27厘米,吸管长40.5厘米,木质,生活用品。此坛由坛体、咂管、托盘三部分组成,圆尖形盖,盖上有8个孔可插入咂管。8支屈曲形红漆细咂管,插入坛内向外弯曲。托盘圆形,红漆彩绘涡纹、雷纹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圆形带盖木盒:彝族带盖木盒(四川凉山),直径27.5厘米,高21厘米,木质,彝族传统餐具。彝语称“库不”。鼓腹,敛口,喇叭状实心高足。盖与钵身子母扣合,盖揭下反置可用作木盘。内髹黑漆,外壁黑漆底,红、黄漆彩绘螺纹、三角形等纹饰。主要用于置放冻肉、汤和饭菜,年节也用其装食物探望亲友。</p> <p class="ql-block">鹰爪杯 :彝族鹰爪杯(四川凉山),口径14厘米,高14厘米,木质,彝族漆器。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将鹰视为神的化身,以鹰镇邪,用鹰爪足酒杯显示出对于鹰的崇拜。鹰爪木酒碗是彝族传统漆酒具,彝语称“久西折惹”。杯身木胎,足为鹰爪,粗壮有力。杯身为半球形。杯身彩绘,杯足髹漆,保持指甲原状。此种酒杯是统治阶级权势的象征,旧时只有黑彝才使用。</p> <p class="ql-block">嘎布拉法鼓:藏族拉法鼓(西藏),清代,飘带全长92厘米,鼓长13.7厘米、宽12.6厘米、高8.2厘米,重315克,骨、银质,八世达赖喇嘛敬献给清乾隆皇帝的礼品。藏传佛教法器。鼓身为人头盖骨,鼓面图案由金汁描绘,鼓箍银质鎏金、刻花、嵌绿松石。鼓箍上有银环,坠蜜蜡珠、红珊瑚,镶珍珠金丝织锦饰物等。</p> <p class="ql-block">净水壶、盆:维吾尔族净水壶、盆(新疆),直径38厘米,高17.7厘米,重量2120克,铝质,传统生活用品。做工细致,造型独特,纹饰讲究。多取材于巴旦姆、哈巴克古力(葫芦花 )、阿娜尔古力(石榴花)、托特库拉克古力(四瓣花)等纹样,以缠枝花纹构成图案,几何形纹饰做陪衬,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p> <p class="ql-block">五股金刚杵:藏族五股金刚杵(西藏),长14厘米,重量285克,铜质,通体铜鎏金,杵身饰对称莲花纹,嵌绿松石,柄部扁圆形,每头五股,雕花叶纹样,嵌松石。采用鎏金、雕刻、镶嵌工艺。</p> <p class="ql-block">石青色绸金丝织锦龙褂:傣族丝质锦龙褂(云南西双版纳),长70厘米,丝质,清朝车里宣慰使官服。因绣有金龙,又称龙褂,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自元代开始,中央封建王朝为了实现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宣慰使是土司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地方政权长官。西双版纳地区最高统治者被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龙褂石青色绸缎面料,灰色软绸衬里。右衽大襟,前身后摆下端各开16厘米的衣衩。领口、袖口、衣缘处均嵌灰色绸边,缀有四枚圆形镂空小铜纽扣,周身密布金绣图案。龙褂通身前后两肩绣有四团五爪金龙,龙首正面,头部左右对称,双目圆睁,正视前方,蜿蜒而坐,故又称正龙或坐龙,是龙纹中最为尊贵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高脚中木盘:彝族高脚中木盘(四川凉山),高16厘米,直径19厘米,木质,传统餐具。彝语称“申品”。用整木车制而成。敞口,浅腹,喇叭状实心高足。黑漆底,内壁黄、红漆彩绘两圈光芒纹饰。</p> <p class="ql-block">酒壶:彝族酒壶(四川凉山), 木质,彝族漆器。用黑、红、黄三色表现图案及结构。此三件酒壶造型考究,图案丰富,工艺精湛。腹底中心有一孔,插一竹管入腹内,直至腹底,为进酒管。装酒时,将壶倒拿,酒经圈足进入腹内,喇叭形圈足和进酒管起漏斗作用。腹上部斜插一竹管入腹内,直到腹底,为吸酒管。喝酒时,口含吸酒管吸饮,进酒管成为进空气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嵌贝双耳椰雕花瓶:黎族双耳椰雕花瓶(海南),高33.3厘米,口直径10.2厘,米 贝、椰壳质,传统生活用品。撇口,长颈,环形腹,圈足,颈两侧饰兽耳,品相完美,工艺精湛,颈下部饰蕉叶纹,肩腹部如意纹,精制贝雕花卉拼合镶嵌在坚硬的椰壳外,生动逼真。明丽贝雕纹饰与古朴椰壳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唐卡:藏族唐卡(西藏),长88厘米,宽59.5厘米,画芯长43.5厘米,宽32.5厘米,棉、丝质,主像释迦牟尼佛,头顶高髻,目光平视,口自然闭合,双耳垂肩。着袈裟,袒露右胸右臂,左手捧钵,右手自然垂放于右膝前,双腿盘坐于莲花座上。背景为佛光与莲花。周围绘宗喀巴像(左上)、弥勒佛像(左下)、四臂观音像(右上)、燃灯佛像(右下)。</p> <p class="ql-block">银钵:藏族银钵(西藏),直径15厘米,高6厘米,重量360克,银质,藏传佛教僧尼化斋器具。通体刻花鎏金,钵口嵌一圈绿松石,主体纹样为莲花花瓣纹。</p> <p class="ql-block">法螺:藏族法螺(西藏),长19.5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重量820克,贝壳、金质,代表法音,也用作乐器。主体为海螺,沿边、吹嘴包嵌宝石刻花金片,吹嘴包成圆锥形,螺体上刻写梵文。采用刻花、镶嵌工艺。</p> <p class="ql-block">法轮:藏族发轮(西藏),清代 ,宽22厘米,高35.5厘米,重量1145克,银质。通体压花、雕花,中心鎏金嵌宝石,莲花底座上部鎏金。采用雕刻、鎏金、镶嵌等工艺。</p> <p class="ql-block">嘛呢轮:藏族嘛呢轮(西藏),长39厘米,银质,藏传佛教法器。嘛呢轮是祈祷颂经用的法器。种类较多,大小不一。其形桶状,内置经文。信徒祈祷时一边转动嘛呢轮,一边口诵六字真言,以表示对佛的赞颂。此嘛呢轮是较小的一种。顶部呈宝顶形,主体部分满刻花纹和梵文,以银链系坠一宝顶形饰物。采用刻花、鎏金工艺。</p> <p class="ql-block">嘎布拉碗:藏族嘎布拉碗(西藏),清代,底长20厘米,底宽20厘米,通高22厘米 ,重量3940克,银、铜鎏金、骨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农历七月,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祝贺清朝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的贺礼。藏传佛教法器。碗盖铜鎏金嵌宝石(缺一五股金刚杵头形盖柄),碗身为人头盖骨,碗内侧及碗边包镶鎏金银皮,碗内镌刻梵文,底座铜鎏金,底座下面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铭文“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进”。采用包银、雕刻、镂花、镶嵌、鎏金等多种工艺。</p> <p class="ql-block">金刚铃杵:藏族金刚玲杵(西藏), 元代,铃直径19.8厘米,高40厘米,杵直径7.6厘米,长20厘米,铜质。为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光时所使用。铃柄为戴冠佛像,柄顶部为五股金刚杵头形,装饰点状金属球,柄下部刻金刚杵。铃肩刻八瓣莲花、金刚杵、十字金刚杵等纹样,铃身饰金刚杵、珠串纹样等。杵身饰对称莲花纹,柄部扁圆形,每头四股,每股上有点状金属球装饰,两头顶部有四棱形尖刃。</p> <p class="ql-block">曼扎:藏族曼扎(西藏),直径17.5厘米,高7.5厘米,重量712克,银质。圆形盘基规格不一,五层向上依次重叠呈宝塔形状,象征须弥山。顶部为嵌宝石鎏金法轮。采用镂花、镶嵌、鎏金工艺。</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铜像:藏族莲花生铜像(西藏),清代,底座长23厘米,宽12厘米,通高35厘米,重量4050克,铜质。莲花生,生于公元7世纪,古印度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人,公元751年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邀入藏传播密法,降服吐蕃地方神祇皈依佛教,后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被奉为“释迦牟尼佛第二”。此尊造像头戴宝冠,面部泥金,右手持金刚杵,左手结禅定印,坐于莲座上,具有尼泊尔造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森头:蒙古族森头(内蒙古宁城 ),清代,高19厘米, 锦缎质,内蒙古赤峰地区旧时贵族妇女盛装头饰。黑色锦缎帽胎,帽檐儿正中饰圆形镂刻铜花,帽顶、帽边饰镀金铜花、红绿宝石和珍珠串,额前垂流苏,帽后有垂穗,华贵典雅。</p> <p class="ql-block">萨迦法王盔甲:藏族萨迦法王盔甲(西藏 ),元代,铜、铁、皮、丝锦质,头盔直径23.5厘米,后高40厘米,盔甲胸围112厘米,长80厘米,元代皇帝赐给萨迦法王礼品。头盔为铜制,由6瓣弧形钢片焊接而成。盔体较高,顶部设中轴用以插放羽翎。铠甲用铁质甲片串成,甲身10属,甲片之间用皮条穿编连缀,扎结密集,故箭不能穿。铠身自下而上收窄,两臂领口处留空,呈背心状,下端丝织锦物缘宽边。这种护身铠甲为早年使用,伴随火枪火炮的发展逐渐淡出。</p> <p class="ql-block">止贡凝氏王府印银印:明代,边长5.5厘米,高10厘米,重量397克,银质。印文为藏文,译成汉文的大意是:“止贡凝氏王府印,见者威慑”,印身为镂花银质。止贡噶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分支之一。宋末元初,止贡噶举派曾一度是前藏三个势力最强大的万户之首。后来其势力遭到严重削弱。至15世纪初,其势力有所恢复。明永乐年间止贡噶举派僧人领真巴尔吉坚赞被封为“阐教王”,为明初藏族地区五王之一。此银印用料讲究,印文威严,官气十足,由此可推测是止贡噶举派处于强盛时期的官印。</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铜钱:唐代,直径2.5厘米,重量5克,铜质。“开元通宝”铜钱钱文以汉字隶体书写。唐高祖为整顿币制,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也读为“开通元宝”。从此,中国的钱币改称通宝、元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在形制上、重量上,成为后世标准,流通了一千余年,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在唐朝建国200多年里,“开元通宝”多次铸造,版别很多。</p> <p class="ql-block">铜鼓:广西藤县,汉代,直径77厘米,高53.5厘米,重量32.5公斤,铜质,出土文物。冷水冲型铜鼓打击乐器。古时用于祭祀和乐鼓伴奏,也用于传信报时。此件铜鼓呈圆墩形,造型接近黄金分割比例,花纹密集精美,给人饱满、优美、圆润的美感。鼓面上的太阳纹象征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鼓身变形的羽人纹和船形纹代表人间,鼓足上的垂叶纹和水波纹代表水,寓意阴间。纹饰有阳光照耀、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晴空万里、白鹭飞翔、青蛙跳跃、乘骑徐行、飞舟竞渡、聚乐人群等,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是已出土“冷水冲型”铜鼓中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陕子秦孙 2023.08.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