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摄”——纳米比亚

春笛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共和国,简称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旅游业较发达,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北部的艾托沙公园闻名世界。1997年,纳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2014—2019年,逐渐成为纳米比亚第四大支柱产业。国际机构彭博社将纳米比亚列为全球最受欢迎的20个旅游目的地之一,《福布斯》杂志将纳米比亚列为非洲最实惠的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本组图是第三次行摄非洲四国(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其中的一部分,与朋友们共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温得和克的路德福音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 温得和克的路德福音教堂,又名叫德国大教堂。位于独立大街,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战前德国驻军阵亡者的安息教堂。德国殖民时期开始修建,于1907年正式建成,大部分的建筑材料,包括红色屋顶、门廊的白色大理石、内置的钟和彩色玻璃,都是一百多年前从欧洲运来的。除了作为景点,教堂至今仍在正常运营,每周日当地的基督徒(主要是德国人后裔)会在这里做礼拜,牧师用德语讲道。有时周末还有新婚夫妇在这里举办婚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独立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是这座城市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该博物馆由一家朝鲜公司建造,于2014年成立。该博物馆高40米(131英尺),专注展示纳米比亚的反殖民抵抗和民族解放斗争事件。设有玻璃电梯,游客可以欣赏温得和克的美景。到达顶层可以找到餐厅。纳米比亚第一位总统萨姆•努乔玛的雕像高高耸立在通往入口的阶梯上,而纪念在1904年德国大屠杀中丧生的纳米比亚人的雕像则离它不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埃托沙国家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 埃托沙国家公园位于纳米比亚北部,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著名的野生动物园。早在1907年,当时的德国总督宣布该园为动物保护区,此后公园面积不断变化,1956年达近10万平方公里,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独立后,纳米比亚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将可持续利用野生资源写入宪法。全国约15,5%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各种珍稀和濒危动物因此得以保护,因而使公园至今仍保持着原始风貌。纳米比亚政府已为该园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非洲象</p> <p class="ql-block">非洲狮</p> <p class="ql-block">犀牛</p> <p class="ql-block">非洲南部长颈鹿</p> <p class="ql-block">草原斑马</p> <p class="ql-block">角马</p> <p class="ql-block">斑鬣狗</p> <p class="ql-block">胡狼(灰背豺)</p> <p class="ql-block">笔尾獴</p> <p class="ql-block">白尾黑斑羚</p> <p class="ql-block">南非剑羚</p> <p class="ql-block">捻角羚</p> <p class="ql-block">跳羚</p> <p class="ql-block">转角羚</p> <p class="ql-block">白眉织雀</p> <p class="ql-block">白尾鵙鹟</p> <p class="ql-block">茶色雕</p> <p class="ql-block">淡色歌鹰</p> <p class="ql-block">非洲白颈鸦</p> <p class="ql-block">粉脸牡丹鹦鹉</p> <p class="ql-block">黑背麦鸡</p> <p class="ql-block">黑喉丝雀</p> <p class="ql-block">红肩辉椋鸟</p> <p class="ql-block">红尾岩䳭</p> <p class="ql-block">红眼鹎</p> <p class="ql-block">蒙氏弯嘴犀鸟</p> <p class="ql-block">南黄嘴犀鸟</p> <p class="ql-block">斯氏沙百灵</p> <p class="ql-block">珍珠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辛巴族部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辛巴族人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辛巴族人数不足两万,除了脱离了母系氏族,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形态。辛巴族人依旧停留在原始状态,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地方,聚集在一个个孤立的小村落里,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辛巴男人的每个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栋篱笆房里,有多少篱笆房,就有多少个老婆。父亲兄长去世后,其财产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接手,父母则由兄弟出钱大家供养。</p><p class="ql-block"> 辛巴人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放牧,孩子越多,就能放牧更多的畜群,就意味着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由于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族部落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约1:11)。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辛巴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p><p class="ql-block"> 在纳米比亚政府帮助下,他们不仅自我管理着生存的土地,获取相关利润,且重获了捕猎动物的权利。有一些辛巴人,已经离开了村庄和游牧的生活,进入了城镇里生活。但纵使生活在城镇里,他们还是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辛巴女子身上仍然涂抹红色泥土和油脂的混合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颓废方丹:</span></p><p class="ql-block"> 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颓废方丹是第一个被纳米比亚纪念地理事会评定为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遗产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遗产地。</p><p class="ql-block"> 颓废方丹据说是布须曼人于石器时代便留存下来的石壁雕刻与壁画,刻画着纳米比亚的历史及远到足迹, 有些超过六千年以上。颓废方丹这里迄今为止已发现了两千多幅岩石雕刻,大多数是保存完好的犀牛、大象、鸵鸟和长颈鹿图案,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据认为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狮人”,说明岩刻艺术与当时的信仰体系有关。颓废方丹年它作为世界最大的史前岩刻画集中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鲸湾港:</span></p><p class="ql-block"> 鲸湾港曾经是南非的飞地,位于纳国西海岸,是重要的港口和旅游城市。这里有繁忙的货港,也有旖旎的海滨风光,还有生猛海鲜。游客既能观看到巨大的盐场,火列鸟遍布的堰湖,还可乘游艇畅游海上,与海豚嬉戏,去探访令人难忘的海豹岛,更可乘滑翔机或骑沙滩车饱览沙漠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乘坐越野吉普车冲沙,惊险刺激。</p> <p class="ql-block">海豹</p> <p class="ql-block">海狗</p> <p class="ql-block">海豚</p> <p class="ql-block">胡狼(灰背豺)</p> <p class="ql-block">南非剑羚</p> <p class="ql-block">跳羚</p> <p class="ql-block">白鹈鹕</p> <p class="ql-block">哈氏鸥</p> <p class="ql-block">黑背鸥</p> <p class="ql-block">黑喉鸬鹚</p> <p class="ql-block">小红鹳(火烈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5号红沙漠(沙丘):</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纳米比亚诺克卢福国家公园苏索斯维利沙漠谷地一带,因为距离景区门口45公里而得名,有"世界最高的沙丘"、"地球最美的沙丘"之称。45号沙丘高近325米,因为优美的外观和线条,已成了纳米比亚红色沙漠的一张名片,曾登上《国家地理》和一些旅游杂志的封面。</p><p class="ql-block"> 苏索斯维利沙漠谷地是世界最古老的沙漠"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至少8千万年,就是在这里,充满无数的奇幻。苏西斯黎沙丘造型奇美,风格各异,或婉约,或硬朗,或柔美,或阳刚;由于沙土里富含铁元素而呈现出红褐色,并且,随着太阳角度和光线的变化,连绵的沙丘还不断变幻出迷人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死亡谷”:</span></p><p class="ql-block"> 是指干涸的沼泽或湖泊。它是位于纳米比亚苏索斯维利盐田里的一片令人惊叹的白色粘土洼地的名字。这片土地是大量已有900年历史的古树的墓地,这里的景象令人过目难忘。偶尔在这里能看到一两只甲虫或者一小片灌木丛,它们依靠晨露产生的薄雾生存,然而除了这些地方,别处均是一片死寂,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这些树并未变成化石,它们只是干枯到了极点。</p> <p class="ql-block">非洲白颈鸦</p> <p class="ql-block">红尾岩䳭</p> <p class="ql-block">南非麻雀</p> <p class="ql-block">淡栗翅椋鸟</p> <p class="ql-block">山䳭</p> <p class="ql-block">沙漠酒店之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箭袋树庄园:</span></p><p class="ql-block"> 箭袋树森林在1995年就被列为纳米比亚国家级名胜区,在此地可以观看到独特的沙漠植物——箭袋树,几百株自然生长的古老的箭袋树,每棵树都有几十年甚至三百年的历史,在沙漠中形成一道风景线。在干旱酷热的沙漠中,高大挺拔的箭袋树以顽强挺拔的姿态傲然生长,往来者无不为其精神感叹! </p><p class="ql-block"> 箭袋树森林同时也是著名的夜景拍摄地点,来自全球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多以箭袋树森林为背景,将顽强的生命力与神奇的大自然结合,用镜头记录下传奇般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蹄兔</p> <p class="ql-block">暗色花蜜鸟</p> <p class="ql-block">白喉丝雀</p> <p class="ql-block">斑拟啄木鸟</p> <p class="ql-block">淡栗翅椋鸟</p> <p class="ql-block">粉脸牡丹鹦鹉</p> <p class="ql-block">黑额织雀</p> <p class="ql-block">红尾岩䳭</p> <p class="ql-block">南非麻雀</p> <p class="ql-block">山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赫雷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西南非洲民族。主要居住在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南部。属尼格罗人种班图类型,与奥万博人血缘相近。赫雷罗人以畜牧为生,以牛奶为主食。他们的牛分为3类:教团圣牛、氏族公有的牛和家族私有的牛。到19世纪中叶,已出现阶级分化,一个奴隶只有几头牲畜,而最高酋长则拥有2.5万头牛。赫雷罗人普遍通行一夫多妻制和双系制,每个人都属于父系和母系两个亲属集团。</span></p> <p class="ql-block">赶驴车的人</p> <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春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