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篇一:刘景浩<br>我在暑假开始前将其计划为三大部分:一、三亚丘成桐夏令营(7.14-8.12)二、学校奥赛培训(8.14-8.30)三、利用晚自习部分时间补弱语文,同时练习英语听力。<br>一、三亚丘成桐夏令营(7.14-8.12)<br>今年的丘成桐夏令营(2023 Yau Tsinghua Summer Camp)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与财富。<br>1)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教授。<br>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但我仍然相信,即使绝大多数数学家都是‘一生追求伟大,但最终以平凡告终’,这件事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做。”在三亚丘营就像是沉浸于数学的海洋之中,每天早八晚十地在A楼学习,依然乐此不疲、喜悦于自己每一天的发现。还认识许多博学的教授,有Prof.Lian、喜欢我们称呼他为Cezar的Prof.Lupu、耐心接受提问的Prof.Vetter等等。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更让我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br>2)认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br>Bong Lian曾说:“一个好的定理往往来自于一个好的问题”。数学重要的是去Discover而非仅仅是Prove。Cezar也曾经说:“我们希望的是发现的是Talented的学生。”这都启示我数学绝不能仅仅停留于书面上的证明,更应该体悟数学家们发现问题的过程。<br>3)精细地学习了Latex与Markdown的用法。<br>Latex是大学写论文必备的技能,而Markdown则是轻量化的笔记语言。Bong Lian要求我们提前习惯于电子笔记,其具有易保存、可随时修改、锻炼思维分块能力等多项优点,是每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br>4)锻炼了独自生活的能力。<br>一是这次三亚距离聊城很远,提前适应了独自一人的生活,也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br>5)提前感受了高等数学的魅力。<br>与初等数学不同的是,高等数学的推导与证明是自然的,而非极其Tricky(技巧性)的。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我体会到了数学大厦的一步步的建成,更加体会到了数学水到渠成的魅力。例如:Linear Algebra对于数系的构建,从“数苹果”到实数的完备性;Number Theory从Group Theory的视角研究数论;而Analysis Number Theory则从分析的角度讲述了200年来分析对于数论的巨大贡献。每个科目都各具特色,但共同说明了高等数学的魅力所在。</h3> <h3>二、学校奥赛培训(8.14-8.30)<br> 我将回来后的28天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构建知识体系,覆盖代数(Algebra)、几何(Geometry)、数论(Number Theory)和组合(Combination)四个模块。阶段Ⅱ:刷模拟题,提高自己的准确性。同时针对上一次数学竞赛的失利,对自己的做题策略做出了调整。</h3> <h3>三、弱科补强与英语听力<br> 1)语文的补强我从做题手感方面下手,我认为这是对我而言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做法。同一知识量下,不同的做题状态对语文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科目,而补足的方法也很简单,每天花30min做一道阅读题+作文审题即可。<br> 2)三亚的全英授课使我的英语水平大幅提升,因此目前在听力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不断提高自己。一是讲听力调整为了2-2.5倍速,使其与教授们授课的语速基本一致。二是先听一遍收集信息再去看英语题目,提高自己完整获取信息的能力。当然,在2024.1.8之前的一个月内我也会调整回高考的正常语速并提前审题,做好应试的准备,避免眼高手低。</h3> <h3>以丘营为始,以教授的一句警醒我许久的话为终。Bong Lian:“You have places you want to go so you can fly higher。”中文释义为:“你有想去的地方,你才能飞的更高。”而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自己无比想要到达的地方,也一定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他,不负韶华,不留遗憾。</h3> <h3>篇二:高硕——北大之行<br>七月二十号,我怀着对于北京大学的憧憬之情前往了北京。在七月二十一到二十八号,在学为教育进行培训。在这里不仅有高素养的名师,还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集在一起,参加北大和清华的夏令营,他们都是其他省份的优秀学生,和他们在一起待着我更能感受到紧迫感,他们或渊博的学识或丰富的经历都使我感到震撼,同时也在内心坚定了要与他们竞争的决心。</h3> <h3>在这期间,有来自北大的师哥师姐来为我们介绍北大的校园生活。北大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学习资源,更有其他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富学校生活。多样的学院,社团活动,校园美景,食堂打卡,师姐介绍的内容无不刺激着我的内心,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想要考上北大</h3> <h3>七月三十一号,北京下着大雨,我冒雨来到了北京大学,办完相关手续就等待晚上的班会。在班会中,认识了吕泽秀以及李劲松班主任和来自山东省的其他学生们,他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相信,如果我能够考上北大,一定会在北大中重新看见他们。<br>第一天上午,我便趁着上午自由活动的时间去游览北大校园,虽然下着小雨,但并没有浇灭我探索北大的热情。北大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一上午的时间逛了一小半,经常能够看见骑着共享单车暑期学堂的营员。其次是“美”,北大校园内风景优美,精美的教学楼以及草地树林经常让我驻足观赏。</h3> <h3>在随后几天的名师讲堂中,来自各个院系的著名讲师分别给我们上了别开生面的讲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的讲座,讲师为我们讲解了当前技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兴起下我们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争当前百分之二”这句话更是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生在了这个大时代中,我们就应该奋发有为,努力做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争当前百分之二的人。</h3>